

兵哥哥
丁兰平
兵哥哥是我亲大哥。之所以叫他兵哥哥,一是他的名字里有“兵”字,二是他当过兵,曾经是个军人。

大哥长我7岁,在我们兄弟姐妹中男孩排行老大。
听说刚出生那会,为了给大哥起名字,家里人意见分歧很大。
传统习俗男孩子以后是要继承家业的,所以起名要讲究点,不像我们女孩什么花花草草的随便起个都行。母亲虽然不识几个字,但她更希望大哥长大后认真读书,成为一个有文化之人,为我们家族光宗耀祖。而父亲则认为男孩首先要有健硕的身体,能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住脚,家庭里有担当。最终还是有学问的舅太爷给大哥起了个带“兵”字的名字。希望他长大后能参军入伍报效祖国。
1971年初中毕业的大哥,没有辜负当年舅太爷的期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大哥在部队是通讯班的一名电话员。刚到部队的时候,他就发现很多新兵文化水平比较低,他便萌生把所在班变成“学习班”的念头,他利用空余时间组织战友们读书看报。一段时间后,“学习班”的这种做法在连队推广开来。后来“学习班”事迹被刊登在解放军画报上,连队因此获得“红二连”荣誉称号。
大哥从小就有一股子“钻”劲儿,在部队更是如此。他认真钻研电工基础和电话学,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学习结束后,新兵连组织业务知识考试,他以38秒速度获得全连队最好成绩。连老兵们都赞叹:这速度比我们还快!
1974年西沙群岛自卫还击战打响,连长让业务技术最好的大哥担任调度塔值班任务。他曾连续值班两天两夜不换岗,虽然累,但强烈的责任感支撑着他。期间,师指挥所至调度塔电话突然中断,为了不影响战机在空中正常飞行,他来不及向上级领导汇报,立即排查事故。他快速的应变能力和娴熟的业务技能得到了上级首长的表扬,战后他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哥也被评为五好战士。
退伍返乡后,大哥不忘用在部队学到的电工知识继续为家乡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他先后供职于乡镇的两个社办厂,对厂里所有用电设施进行维修、保养等工作。确保厂里所有机器正常运行和用电安全。
大哥对我这个妹妹也是疼爱有加。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为了节省中午在学校餐费的开销(学校离家较远),我中午饭大哥给包揽了,只见他下班回到宿舍,迅速点燃煤油炉,钢筋锅里放入事先淘洗好的大米和白菜,煮好后加上油和盐,一锅浓稠的菜米粥就大功告成了。兄妹俩围坐一起吃得有滋有味。
还有一件令我终身难忘的事,那是1978年我参加高考第一天,忙乱中将准考证落在家里,临近开考急得我手足无措。这时送我考试的大哥上前一步向考官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军礼!他恳请考官让我先进考场,他保证二十分钟将准考证取来。真诚所至,金石为开,考官最终点头应允。只见大哥的自行车如离弦之箭驶向家的方向。骑自行车十几公里二十分钟……我两眼有些模糊,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好好做题,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大哥。那一年,我如愿以偿地跳出“农”门,进入更高的学府深造。

光荣在党50年,不忘初心跟党走。古稀之年的大哥,明年这个时候将会收到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荣誉证书。他也享受着国家给予的参战退伍老兵待遇,他逢人便夸社会主义制度好、共产党政策好。他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在部队当军官的孙子和博士孙媳早日完婚,无论他们生男生女,都希望将来把他的重孙子们继续送进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在革命大熔炉里经受锻炼,成为丁家名副其实的“兵”四代,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作者简介:
丁兰平,生于涟水,工作在淮安,从事医务工作35年,现已退休。爱好文学,闲时写一些随笔,通讯先后在淮安广播电台、《淮安日报》《淮海晚报》《涟水日报》《卫生与健康》《江苏工人报》以及专业报刊发表。
现为江苏省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清江浦区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