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记》,一部满载时代印记的长篇小说力作。作者文清丽从日常琐事与平凡点滴入笔,将李家兄妹三人在军营中的奋斗与成长娓娓道来,展现出新时代军人的卓越风采。四十年间,他们的身影犹如一帧帧细致入微的剪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军中儿女图谱。他们一路向前,从平凡走向非凡,塑造了一批有灵魂、有本领、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军人形象。在强军兴军的新征程中,他们不忘初心,汇聚力量,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人民军队在波澜壮阔的新征程中,那勇往直前的英姿。《从军记》自问世以来,便广受众多作家、评论家和读者们的关注,更是引起了军人们的强烈共鸣。

近些年军旅文学的现实题材写作相对匮乏,而《从军记》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军官制度的逐步完善。小说借个体反映群体,借家族反映时代,具备了“农家军歌”向纵深发展的延展性,让读者在一个女兵的成长史中窥见了波澜壮阔的军队重大变革。在这个意义上,《从军记》再一次让“农民军人”这个旧有文学形象从历史的微尘之中重现面孔,并且带有朝露般的明朗气息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厚重气质,为军旅文学的发展推进提供了新的生长可能性。
评论家 朱向前
全书通过兄妹三人的奋斗史,展现了我们国家和军队近四十年的变革,同时,它又是一部优秀严谨的军事文学作品,从军人的日常生活到陆海空火箭军部队的所见所闻,很接地气,每一个细节都经得住推敲,全书充满了激情,洋溢着对军队的爱,对战友的爱,对父母的爱。它不但是一部从军史,还是一部女作家的成长史。它告诉读者,一个爱好文学的女孩如何成长为一名军旅女作家的。她从平淡的军营生活中如何捕捉文学种子,又如何让这些种子发芽开花的。它告诉有志于创作的人,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但它又高于生活。一个作家成功的秘诀永远是阅读和体验。
作家 徐贵祥
文清丽近几年创作井喷的现象非常值得文坛重视,这五六年间,她创作发表了二三十篇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小说《爱情底片》《光景》和《从军记》,成为一个非常重要且优秀的军旅作家。《从军记》是文清丽迄今为止集大成的一部力作,代表了她这个阶段创作的最高水平。《从军记》是一部亲历性非常强的、个性化比较强的人生史诗,同时,它又是一部可以当作中国过去四十年的时代交响诗。
作家 柳建伟
这个叫李晓音的女军官,她的军旅生涯刚好从一九八八年我军恢复军衔制,一直到二〇二一年实行新的军衔制度。小说以她个人的成长变迁,折射和反映出我们军队这三十多年里发展前进的一个个典型场景。作者比我小几岁,她所经历的军旅变迁大致和我的军旅生活重叠,因此,我几乎用苛刻的眼光来审视她笔下的每一件小事,哪怕是服饰和武器装备上的差异。这部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军这三十多年变革的一个编年秘史。故事是虚构的,但对历史场景的还原出奇地真实和严谨,甚至是精确。
作家 陆颖墨
我们每个人来到世界,都有自己的经历和过往,这一切对作家来说就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女性,在军营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她们较男性作家内心更加敏感,情感波澜更有层次。她们忧郁、彷徨,作为军旅作家的文清丽,当然不会放过这最能体现人物精神的诸多内心图景,她在《从军记》中,通过一系列战友和军校女同学的人生故事,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塑造了秦小昂、田心怡等一系列女军人形象。
作家 石钟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军事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批农家苦出身的青年作家近距离描摹自我从乡土走向军营的坎坷历程,朱向前先生将其命名为“农家军歌”现象。三十年过去了,文清丽变戏法似的拿出一部长篇小说《从军记》,如时光回溯,嗅到了往昔那熟悉而微感酸楚的气息。文清丽以动人的细节、细腻的描绘以及主人公李晓音近四十多年的人生和军旅生涯,坚实地支撑起了一个女兵版的“农家军歌”,一举而成为这个题材的集大成者。
作家 陶纯
文清丽的《从军记》是新时代军旅现实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新收获。《从军记》娴熟地运用“情感牵引”的创作方法,主人公李晓音的命运轨迹,牵动了作家的情感波澜,调动了她有关的生活记忆与积累,从而全方位、全景式地描绘出一位女军人从入伍到成长为大校军官的动人经历。文清丽编织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创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更记录了一支军队的发展壮大和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时代轨迹。
作家 刘笑伟
《从军记》捋着时间线索,扎扎实实讲故事,写法极其传统和老实,很像《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从军记》里那种勃勃生机令人动容,对待艰难坎坷,每个人都昂着头直面,写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根性和情义。小说中大量日常生活经验和细节,几代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勾勒出四十多年来国家、社会的发展脉络。以女兵的视角书写的军旅长篇小说本来就很少,这种纯粹的女性视角独特稀缺,显露出清新淡雅的味道,有生活的原生状态和温润质感,建构起一个有坚定精神信仰和牢固家国伦理支撑的、有情的世界。
评论家 傅逸尘
《从军记》以一种《清明上河图》的方式写了一个女兵,也写了一个时代一段历史,冷静耐心又不事铺张,众生百态又个个传神,千丝万缕又条理分明。文清丽把自己的生命感悟和人生态度写入其中,是这部小百科全书的编者,同时也是其中的词条。
作家 西元
从文清丽的长篇小说《从军记》中,我越发确定了这种可能,那就是,文清丽化血为墨孜孜以求于强军背景下的军人形象塑造,实际上恰恰使这些人物成为了她自我生活的投影,也必然成为她高唱新时代农家军歌声律中使命高峰的“出厂设置”。
作家 王凤英
《从军记》内容,时间跨度近四十年,书写了一部当代中国军人的生活史诗,有着江河般的叙事力度,有着闪电般的细节呈现。之所称之为“江河叙事”,是因为小说呈线性结构铺排,能在强烈的代入感中追踪人物变化,感受时代变迁;而所谓的“闪电细节”,是指那些貌似轻描淡写的微观刻画,威力如同电闪雷鸣,蕴含着巨大的叙事能量,使文字焕发出独特又久持的魅力。
作家 言九鼎
《从军记》书写了一个典型的军人之家的当代生活画卷,是我们这一时代当中一道靓丽、多彩的文学风景线,使得每一个当代军人都感同身受。在当代,这样的长篇小说不多见,它从更多层面、更多角度和生命、精神的意义上,为更多的当代军人绘制了“集体肖像”,也提供了一部当代军人和这个时代相呼应的一座“文学建筑”。
作家 杨献平
这部《从军记》中,作者更多是从人物的天性出发,认为与其用大量笔墨重现人生中所有过的各种心理波动,不如直接用行为来作为人物如何翻越各种艰难险阻的答案。因为从这部作品“自叙传”的特征来看,和后来的行动相比,多年前无论多么剧烈的心理活动都已经不再有意义,无论面对多么巨大的困难、多么始料未及的变化,只有尽快让李晓音去做这个人物必须做的事情,才是回忆往事时应有的姿态。
作家 邱振刚
《从军记》今天看完了,惊叹的是作者超群的写实功力,扎实的细节和心理。军队的方方面面我是陌生的,对我有吸引力的也正是这种陌生。我外出时都把书装到包里,坐下来就读,确实不忍释手。李晓音这个人物十分典型,塑造得十分成功,她从十八岁开始的从军生涯,完整地再现了实现梦想的艰难奋斗的现实的过程。
作家 寇挥
作者书写青春之殇,而并没有被悲伤所溺,在逆流而上的叙述节奏中,我们聆听到的不仅有交响诗、交响序曲、套曲、随想曲,更聆听到了塞下曲、大风歌以及混声多部曲!这是一部情感充沛、军旅情深、织体繁复的交响大合唱!
作家 一默如雷
小说娓娓讲述了跳出农门成为军人的农村女子李晓音带有无法言说的理想渴望和自卑情结,却以陕西女子固有的不屈和坚韧个性,一步步克服了现实和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最终成长为一名大校和著名作家的人生经历。小说既延续着陕西乡土叙事的风格,又以军人的叙事视角观察军营里的一切。黄土高原的乡俗、乡音、乡情,一直贯穿小说始终,虽然李晓音从军后的生活空间跳出了陕西的乡土地盘,但她以陕西人的形象在军营中完成了“陕西女子”天生具有的坚强个性和淳良品质。
陕西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冯北仲
读了《从军记》,我为书中团结和睦、友爱向善、互助互让的家庭而感动,为大哥二哥精忠报国、男儿热血、爱军为国的高尚情怀而感动,为主人公李晓音的心有理想、不懈追求、坚忍不拔的高尚精神和高贵品格而感动,也为书中细腻、朴实、优美、跳跃、哲理性的语言而折服,更为文主编您的胸中有激雷、肩上有使命、笔下有乾坤的历史担当和军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感动……
广州海关作家、转业军人 常树辉
《从军记》是伴着萌动的春意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如同一枚蛰伏的种子,书中涌动的生命之力和根脉之情也在我内心生发出一株花树。全书读罢,几度恍惚,几度哽咽,几度赞叹,几度心暖。这是一封献给迷彩青春的动人情书,是一曲深情嘹亮的“农家军歌”,是一篇从军路上的心灵史,是军中儿女致敬初心的散文诗。
某军校学员 徐嘉馨
中队官兵有的来自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邱少云的故乡和铜梁龙灯发祥地的农村;有的来自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东部红军强渡大渡河旧址石棉县的农村;有的来自“安史之乱”马嵬驿畔的农村;有的来自“月亮之都”、“亚洲锂都”的农村,而我则来自云贵高原乌蒙山脉“滇黔锁钥”、“云南咽喉”、珠江源头的农村,我们无一不从《从军记》中寻找到自己参军入伍、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模样”,感悟奋进上进前进力量,在强军征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军人的勇毅和担当,践行“气温高争先热情更高,驻地偏强军目标不偏”的信心信念,忠实履行好守卫创造世界最薄300米级特高拱坝等多个世界之最,中国第四、世界第七,号称大国重器乌东德水电站的新时代忠诚答卷。
云南武警公众号
《从军记》里,总能找到许多影子。想起了我们那年,火车到了杭州后在车站,很多接兵班长在挑选自己的兵。有个高高的班长,问了一句:“谁会出黑板报?”
我举起手来说:“我会,我字写的好,在学校一直负责。”
于是,他就成了我的新兵班长
我的2011年,李晓音的1986年。
退伍军人 陈赫
全书的写作风格我认为是比较传统的、流水式的,并没有过多调动文学创作技巧和写作手法;也没有借此刻意构建个人风格的文学语言体系。但这倒符合主人公的质朴风格——悉听一泓清流从深山流向大川,谁又会诘求它为什么不泥沙涨暴、闹腾喧嚣?我也会把书中的故事讲给我的官兵。
火箭军画家 杨奕
《从军记》自始至终如拉家常般的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如时笑时哭的故事讲述,生动感人;如吹破长天的冲锋号角,催人奋进;如无所不有的军中百科,神秘美好。审视,咀嚼,回味,越来越感觉这部小说主题重大、意蕴深厚,布局优美、角度精妙,平中见奇、小中见大,人物刻化细腻、语言驾驭精准、细节生动丰富、内在逻辑严密。作家用心写心,以情换情,通过对李晓音等一系列军营人物特别是女军官们、政工干部们成长轨迹独到而富有特色的描写,褒扬了人性的真善美,鞭挞了世间的假丑恶,毫无疑问,它同时又是一部底层人物的奋斗史、中国军队的强军史、中华民族的复兴史,是时代的礼赞!小说于无声中让读者的灵魂得到洗礼、境界得到提升、能量得到凝聚,实现了一次精神上的新飞跃。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在无形中完成了一部小说——文学作品所肩负的鼓舞人、影响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这使命属于文明,属于世界,属于历史!由此我们说,这是一部好作品、美作品、大作品!
海军某部 毕永军
读者来信





读者反馈

作者与读者合影

作家韩光眉批

《从军记》在兰州新华书店

内容简介
《从军记》是一部长篇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小说以李晓音以及她的大哥李晓忠、二哥李晓义为主人公,讲述了以兄妹三人为代表的农民子弟参军入伍、在部队里奋斗成长四十年的故事。作者从三兄妹的工作切入,从野战部队、西部高原的后勤部队、军队院校到总部机关,描绘了他们的工作、恋爱、友情、婚姻、家庭等诸多方面,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他们历经香港回归、抗洪救灾、青藏铁路通车、汶川地震、海外维和、国庆阅兵、部队换装等重要事件,他们有过犹豫,有过阵痛,但在强军征程中,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军人的勇毅与担当。四十年里,李家兄妹的命运与时代变迁、与部队变革的大背景紧密交织在一起,在平凡的岁月里,他们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时,书写了一部当代中国军人的生活史诗。
作者简介

文清丽,《解放军文艺》主编。1986年入伍,陕西长武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人民文学》《十月》等发表作品600余万字,多篇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转载,出版散文集《月子》《爱情总是背对着我》,小说集《纸梦》《回望青春》《我爱桃花》,长篇非虚构《渭北一家人》,长篇小说《爱情底片》《光景》等多部作品。曾获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长江文艺》小说奖、《广州文艺》都市小说双年奖、《解放军报》长征文艺奖等多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