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海黑霉记(散文)
作者:李玉环
稔头无踪影。
“ 立秋”快到了,稔头该多了。我站在高高的河埝上,看向绿色的“海洋”。天苍苍,野茫茫,一眼望不到尽头,绿海里面藏着雄兵百万。“战士们”个个头顶着灰绿色的缨子,挨挨挤挤挺立着,腰间挎着一、两个一尺长的棒子兵器,准备维护农民的利益,迎接农民的张张笑脸。如今的粮食丰裕足食 。大米、白面可以敞开肚皮吃,多得是。玉米已退居二线,大部分做了牲畜饲料,猪吃玉米饲料育肥快,出篮早,资金周转迅速,猪肉市场繁荣。鸡吃了玉米饲料长得快,母鸡产蛋率高。牛、羊虽然是食草动物,但辅料是玉米。还有一部分用来榨油,玉米油得到老百姓的热捧。只有一小部分食用,或做成零食。我妈妈喜欢给家人做丝糕 ,家人也爱吃丝糕。做丝糕用得是玉米的精华 ,吃上一块感觉特别温馨,久违的玉米面又回来了。
看着玉米地我想起小时候吃稔头 ,现在回味起那个特别的味道,想再品尝一下 ,因为稔头虽样貌不美,可是营养丰富 ,是实实在在的自然长大可食用的菌类孢子堆。
我提着篮子在密密麻麻的玉米秸秆中艰难地前行,仔细地搜寻着……
又渴、又累、又憋屈的我被玉米叶子划破了脸和手臂。半日只寻到两小块儿干瘪的稔头。毒花花的太阳照在头顶上 ,玉米地里又闷又热,地面的热湿气蒸腾着,我只好悻悻地回家去。
我纳闷?怎么没有稔头?谁给玉米秧施了“魔法”,光长大棒子不长稔头。看样子多喜欢吃的人也没辙了,还是去菜市场买人工培育出的各种菌类吧!
稔头侵绿海。
农村人都知道,稔头是它的俗称。其实它的学名叫玉米黑粉菌,又叫黑霉,高粱上也长这东西。
过去 ,夏天大田里,稔头特别多。孩子们高兴 ,缠着大人一起找稔头。大人干活时间紧,“找那个玩意儿解饱吗 ?顶饭吃吗!”大人不高兴地数叨着孩子 ,又是心疼 ,又是气愤,又是怜爱,只好抽空去找稔头。高粱稔头不易辨认 ,有些大人也会搞错。大人心疼庄稼怕被孩子白白糟蹋了;气愤这玩意儿使粮食减产;怜爱的是孩子吃上稔头可以得到点儿快乐。父母只好抽空去大田里。
过去的玉米秧上稔头多得是 ,从头到脚都可能长;高粱秸秆顶端的穗包里没有高粱穗,而是一支稔头,高粱稔头很多,也很受大人及孩子们的青睐。可是高粱就减少了收成。而玉米秧长了稔头 ,也就不长棒子了。虽然填了嘴头 ,却亏了肚头。这让农民很不愿意!
在缺乏粮食的年代 ,玉米是饭桌上的主要食粮。稔头猖獗 时,家家饭桌上常常会有一碗黑乎乎素炒稔头。孩子吃到嘴里总能高兴一会儿。可是,可是……它严重影响粮食产量。没办法呀!老百姓只能望霉兴叹——如果玉米秧不长稔头该多好啊!
现如今 ,人们虽然知道了稔头营养价值很高,且味道也不错,但是稔头几乎绝迹了 ,农民不再愁苦叹息了,实现了先前的愿望。
菜市场里替代稔头的菌类很丰富——有香菇 、草菇、口蘑、杏鲍菇、金针菇 、平菇、猴头菇、鸡腿菇、蘑菇、红菇、木耳、银耳、灵芝……不胜枚举。这些大大弥补了吃不到稔头的空缺。你说吧 ,要啥菌类 ,只有你说不出的,没有找不到的。
稔头少得可怜,农民快乐并知足得很。
朋友们,过去稔头多得是,现在却不见了踪影。谁能告诉我,这是怎么了?
作者简介:李玉环 昵称:诗意盎然
简介:她是小学退休教师。37年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现在有时间了,已经有两年写作经历,有50几篇散文和小说在各家平台上刊发,有几篇征文稿入围了。有一首诗获得全国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