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庄荷花别样红
田茂泉

“接天莲叶无穷碧,八大庄荷别样红”。2023年8月 1日,《牟国文学》微刊一行 10人,齐聚八大庄,体验荷花之美。文友们在村委密琳的引导下,参观了村史馆、村广场、英雄一条街、荷塘月色等。
在村史馆,文友们忍不住勾起小时候的回忆。村史馆在村委大院西边,门朝东,面积虽然不大,却存放着村里不少压箱底的“宝贝”。从上世纪的农耕用的犁耙镰刀、会计使用的算盘,到寻常人家的腌菜缸、孩子学步的站桶,衣食住行,无所不包。这里的每一样老物件都留有八大庄村人的温度。

在荷塘月色处,村委密琳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荷花的基本情况。她说,荷花:属山龙眼目、莲科,是莲属中2个物种“莲花”和“黄莲花”及众多人工培育品种的通称。是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纹、镶边。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
“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对荷花之美的真实写照。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

值得高兴的是在荷塘月色处,文友们还遇到了从沂源赶来的“ 荷花仙子”姑娘,并和她照了相。
说起荷花仙子,《牟国文学》主编田茂泉说,相传,很久以前,八大庄一带并没有什么荷花,而且人烟稀少,孤身一人的徐老汉居住八大庄河边的茅草棚子里,一年四季以打鱼为生,一年汛期,河水突发洪水,茅草棚被洪水冲走了,绝望的徐老汉在高处绝望的看着滚滚的河水,忽然,远处的河面上漂来一个大木盆,还隐约传来婴儿的哭声,徐老汉急忙下河将木盆打捞上来,没想到这木盆中竟然有一个出生没多久的男婴。从此,徐老汉有了一个儿子。

洪水过去,徐老汉每天去河里打鱼更加勤奋了,硬是用鲜美的鱼汤和鲜嫩的鱼肉,把小儿子养得白白胖胖的。在儿子一岁多时,正在河边忙碌的徐老汉忽见河水往上翻出很大的水花,不一会,随着翻腾的水花冒出个竹筒来,这竹筒中传出小孩的哭声,徐老汉忙扔下鱼网,把竹筒子捞上来,抱着竹筒跑回家。待他小心地凿开竹筒,只见里面有一个很小的女婴,两年时间徐老汉捡了一双儿女,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转眼,这一双儿女在徐老汉的悉心养育下,慢慢的长大成人了,这兄妹俩长得都很漂亮,特别是小妹,那粉嫩的脸如同出水荷花,甜美的歌声胜过百灵鸟。这双儿女不仅长得可爱,而且很懂事,哥哥从十岁起就每天帮着父亲外出下河打鱼、上山打柴,妹妹则每天给父亲、哥哥做饭、收拾屋子,徐老汉整天美滋滋的,脸上乐的都开了花。

有一天,就在哥哥打鱼未归,而徐老汉闲着没事正在院子里晒鱼干的时候,妹妹突然跪在徐老汉的面前含泪说道:“女儿再也无法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了。”正在欢欢喜喜晒鱼干的徐老汉,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给惊呆了,吃惊地看着跪在面前的女儿不知说啥好。这时,天空中随着一阵仙乐声飘来了一只仙鹤,落在妹妹的身边。原来,徐老汉捡回的女婴是天上的“荷花仙子”,因为一时疏忽做错了事,而被玉皇大帝罚到人间受苦二十年,现在期到准备回天庭。妹妹对徐老汉说:“爹啊,我就要离开您了,以后多保重吧!”然后来到河边对着正在河中忙碌的哥哥说:“哥啊,你要好好照顾咱爹。”说话间忍不住泪水落在河水中,随即长出一片荷花来。荷花仙子在驾鹤升天前,对徐老汉和不远处的哥哥说道:“以后,就让这些荷花代替我来陪伴你们吧!”从此,“荷花仙子”的美丽传说流传至今。

听完荷花仙子故事。文友们放眼荷花,个个放松心情,释放压力,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荷花好像理解文友的来此,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娇羞欲语;有的欣然怒放,有的举起嫩黄色的小莲蓬。忽然,一阵清风吹过,荷池泛起微波,荷叶牵着荷花轻轻摇曳,满塘荷叶翻滚着绿浪。
饭间闲息,围绕荷花,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文友孙河安老师说,“荷”被称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在人类出现以前,大约一亿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泽覆盖。当时,气候恶劣,灾害频繁没有动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数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生长在这个贫瘠的地球上。其中,有一种被中国人称为“荷花”的水生植物,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在中国的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大约过了九千年,原始人类开始出现。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不久便发现这种“荷花”的野果和根节不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渐渐地,“荷花”这一人类生存的粮食来源便深深地印刻在人类的祖先—原始人类的心中,成为人类生存的象征。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随着农耕文化的出现,人类对荷花开始了进一步的了解。当时的人类为了生活上对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泽地带,而这些地带恰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布区域。

文友郑子田老师说。从出土文物看:在郑州市北部大河村发掘的“仰韶文化”房基遗址,发现室内台面上有炭化粮食和两粒莲子,经测定,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人类在不断的生产劳动中,对朝夕相处的荷花的生长习性、生存环境等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中国古老的荷花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文友魏开安老师说, 古植物学家徐仁教授,曾于20世纪70年代在柴达木盆地发现荷叶化石,历史至少有1000万年。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又在河南郑州市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两粒炭化莲子。西周初期(公元前Ⅱ世纪),古人食用蔬菜约40余种,藕是其中之一。《诗经》中有“隰有荷华”之句,意指中国大地上凡有沼泽水域的地方,都生长着荷花。中国是世界上栽培荷花最多的国家之一。

文友李中华老师说, 自公元前11世纪起,中国从漫长的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制时代——西周。荷花也在这时期里从湖畔沼泽的野生状态走进了人们的田间池塘。《逸周书》载有“薮泽已竭,既莲掘藕。”可见,当时的野生荷花已经开始作为食用蔬菜了。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将荷花各部分器官分别定了专名。中国最早的字典,汉初时的《尔雅》就记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其本密,其画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对荷花的了解已有一定的概念。

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了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同时,也凭借它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荷花作为观赏植物引种至园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在他的离宫为宠妃西施赏荷而修筑的“玩花池”。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珍品“莲鹤方壶”则从美术方面,反映了荷花对时代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件工艺珍品取材于真实的自然界,荷花花纹概括形象,龙和螭跃跃欲动。可见,荷花被神化的龙、螭及仙鹤一样,成为人们心目中崇高圣洁的象征。

文友刘庆华老师说,秦汉之前,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混战局面。在这个统一大帝国里,荷花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医学、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汉朝是中国农业空前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对荷花的栽培发展发生了重要的作用。汉以前,中国的荷花品种均是单瓣型的红莲。到了魏晋,出现了重瓣荷花。西汉开始,中国的官私营商业迅速发展,丰富了各地区的商 品种类,对荷花的传播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江陵、合肥、成都等地的特产——莲藕均通过这些中心商市进入北方,从根本上扩大了荷花的分布区域,使北方人民进一步认识荷花,了解荷花,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荷花的栽培技艺。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有“种藕法”:“春初掘藕根节,头着鱼池泥中种之,当年即有莲花。”;又有“种莲子法”:“八月九日取莲子坚黑者,于瓦上磨莲头令皮薄,取墐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长二寸,使莲头平重磨去尖锐,泥干掷于池中重头泥下,自然周皮,皮薄易生,少时即出,其不磨者,皮即坚厚,仓卒不能也。”可见,当时南北两岸的中原地区荷花的栽培技术已是相当高超了。

文友杨祖凯老师说, 中国的医学从秦汉起开始了新的发展。汉朝“神农”在尝遍百草后,总结出一套治病良方,即《本草经》,又称《神农本草经》,其中就有莲藕药用保健功能的描述。东汉谯县华佗,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神医,他在手术前,先给病人饮麻沸散,使其失去知觉,刳割腹背后缝合伤口,最后涂敷以藕皮等制成的膏药,四五天后便可愈合。荷花遂成为中国医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枝奇葩。
文友孟宪芝老师说 西汉时期,乐府歌辞逐渐盛行,由此产生了众多优美的采莲曲谣。其中有《采莲曲》《湖边采莲妇》等,歌舞者衣红罗,系晕裙,乘莲船,执莲花,载歌载舞,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是中国广大人民最喜爱的民间传统歌舞之一。
南北朝时期又发展有千瓣荷花。隋唐以后,荷花的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有关荷花的诗词、绘画、雕塑、工艺等荷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饮食文化中,荷花已进一步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名贵补品。同时荷花凭借它的色彩艳丽、风姿绰约进入了私家园林。如长安城外东南隅有秦汉时宜春苑,隋朝建都长安后,更名为芙蓉园;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的曲院风荷。尤其是经过贞观之治后,荷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工艺美术家创造的灵感来源。如隋唐时期的瓷器、铜镜等的装饰多采用莲花花纹;金银器上,尤其是盘边缘,多饰以富丽的莲瓣纹,整个风格华丽而真实。宋代的染纺业较唐代有更高的发展。著名女画家兼工缂丝的朱克柔创作的荷花缂丝图案,“古淡清雅”、为一时之绝作。明清的木版年画多采用“连(莲)贵子”、“连(莲)年有余(鱼)”等荷花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愿望。在中国花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花诗词对象和花鸟画的题材;是最优美多姿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最美的图案纹饰和造型。荷花不愧为中国的传统名花。

自北宋周敦颐写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后,荷花便成为“君子之花”。据史书记载:远在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曾在太湖之滨的灵岩山离宫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特自修筑“玩花池”,移种野生红莲。可说是人工砌池栽荷的最早实录。至今南北各地的莲塘比比皆是。湖南就是中国最大的荷花生产基地。每逢仲夏,采莲的男女,泛着一叶轻舟,穿梭于荷丛之中,那种“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情景多么美妙。至于旅游赏荷的去处就更多了。诸如济南大明湖、杭州西湖、肇庆七星岩等都可看到连片荷花的芳容。
文友韩承信说,八大庄村是维和烈士杨树鹏的家乡,被誉为“英雄的故乡”。近年来,八大庄村依托山水环绕、景色宜人的优势,围绕打造景区化村庄,不断加大投入,建起了高标准文化广场,打造了丰收门、丰收仓、谷物造型等微型景点,成功举办了三届钢城区“农民丰收节”。打造的荷花游园,每到盛夏初秋时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美不胜收,流连忘返。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小村庄变成了童话世界,人们在广场上载歌载舞,一派祥和景象。

文友们听完老师的介绍,无不感到震撼!双手都举起大拇指,饭后,文友魏开安老师朗诵了他即兴写的诗,郑子田老师激情地演唱了一首爱情歌曲。书法家孙河安老师还赠给刘庆华、田茂泉、魏开安书画。文友魏开安给参加活动的文友,每人赠送一本他写的书。
最后,在刘庆华老师的建议下,文友们从八大庄饭店出发,沿着山路向前行走,观看了棋山柯烂雕塑、棋山广场、玄之又玄碑、元帅碑等。
今天参加活动的有;《牟国文学》主编田茂泉、刘庆华、孙河安、韩承信、魏开安、杨祖凯、郑子田、孟宪芝、李中华、田坤硕。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