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萨蛮·祭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缅英烈(新韵) 庄来喜 灭绝人性抵残暴,告妻叮子鸣军号。誓死易安华,有国方有家! 当知何否罪?寇与魔同类。若再逞猖狂,猛狮吞恶狼。 注 易安华:第87师第29旅少将旅长。率部守光华门。写下《告妻儿书》。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8岁。 【中吕·朝天子】春夏秋冬(联章) 陈白兰 (春)雨濛,草绒,蝶绕蜂追梦。春光美景画廊中,花苑芬芳送。雀跃莺啼,柳摇丝动,山川绿意浓。采风,动容,诗韵情姑诵。 (夏)昼长,麦黄,田野翻金浪。菜蔬葱绿果瓜香,莺雀林中逛。高树鸣蝉,碧荷妆靓,村民晚纳凉。日强,纳凉,小曲天天唱。 (秋)果香,菊黄,雁叫长空上。西风折柳寄何方,木叶随风晃。梦里陈词,故乡难忘,枫红染苦霜。故乡,念乡,此刻无声响。 (冬)六花,玉花,大雪纷纷下。苍穹渺渺竞空遐,万树梨花挂。曼妙玲珑,美如图画,雪中梅映霞。雪花,雪花,綺梦添童话。 卜算子.雷雨 彭 亮 云墨欲摧城,风野云翻浪。霹雳长空炸裂天,骤雨天河降。 天地幕帘悬,万箭穿云放。劲扫红尘万里埃,雨霁霓虹靓。 《喜春来》两阕 尹本菊 心花放 星空点缀霓虹亮。翠柳花香乐曲扬。风姿秀美气轩昂。情意长,挥笔写诗章。 心志酬 春苗喜雨青山秀,泽润神州万物遒。霓裳舞罢信天游。心志酬,德艺行双修。 卜算子 . 夏日雷雨消暑歌 胡焕亮 雷阵雨倾盆,天地盈滂沱。积水奔流汇成河,浇灭蒸腾火。 荷叶滚珍珠,紫燕穿行过。雨住风停丽日辉,展纸填词作。 

盛夏黄昏 作者/田 珍(陕西) 乌云拨去细碎的雨珠 大片的火烧云迅速崛起 云彩不断变幻组合 天空瞬间如一幅画般瑰丽 广场舞在晦暗中坚持 夜色逐一点亮路灯 散步归来无不汗水淋漓 马户是驴,又鸟叫鸡 高分贝播放着罗刹海市 非得颠倒看世事,别忘了 总有人站出来厘清曲直 
一身戎装 作者/王殿方 你悄悄的走来 一身戎装 那是你的惟美 我来不及看清你的面庞 但我知道 你有着惹不起的武威 有不可抗拒的权力
用一首优美小诗 不足以歌颂你的功德 一篇深情短文 写不尽至上荣耀 几句虔诚恭维 夸不尽飒爽英姿
在街市寻觅 在田园奔走 因为有你 繁荣了城市 因为有你 美丽了乡村 假如你不曾来过 未来 我不敢想象 

韵海泛舟 魏传良 放浪形骸笔作舟,扬帆韵海泛觞游。 枫林学步从君舞,硖石拾遗师友俦。 染翰操觚多俗态,乡言俚语欠风流。 词穷羞入方家目,弄斧班门白了头。 淮河迎春 青和平 往事最堪思,梅香醉此时。 楚山催古韵,淮水酿新诗。 日月心中起,风云笔下驰。 曾忧无续曲,春雨润沧枝。 夏日遣怀(通韵) 陈良传 一任熏风送暮阳,彤云铺向水中央。 蛙声起处红荷动,柳浪飞时紫燕藏。 不晓浓情盈满月,谁抛玉带系柔肠。 今宵酒醒身何在,醉梦依稀是故乡。 蝉 陈廷玲 抱枝振翅放歌喉,饮露餐风唱自由。 我欲同蝉鸣翠柳,扣弦和奏故乡秋。 大 暑 纪建淮 赤日燎原酷夏迎,绿萌匝地树蝉鸣。 红云翻滚禾苗壮,莫误农时沃土耕。 纪念建军96周年 陈开廉 几杆红旗几杆枪,四方云集问苍茫。 井冈山上有根本,延水河边放眼量。 抗日战争擒曰寇,挥戈灭蒋捉魔王。 长城万里如钢铁,准备随时捉恶狼。 八一颂 方敬堂 军旗舞动震山河,五岭三江唱战歌。 喚起农奴星火举,点燃列烛庶民和。 乌蒙引路阳光灿,湿地冲渊足印多。 八一悬崖摧虎胆,硝烟漫道促金戈。  颂八一建軍节 杨修华 一 洪州戎略风雷震,雄踞井冈红日升。 万苦千辛天地改,神州五亿颂公平。 二 强军卫国固長城,海陸航空火箭腾。 酷训全能征必胜,乾坤律转颂安平。 八一抒怀 程 光 血性男儿斗战身,沧桑五十鬓伤春。 满腔齐鲁青春火,一代江淮壮志人。 浩浩星光言兴废,铮铮铁骨荡风尘。 且持笔墨惊鸿律,惟愿诗翁伴夕轮。 颂钢铁长城(古风) 孙守英 千辛万苦习武艺,日熔月铸似长城。 护卫母亲担使命,维和世界获好评。 保家卫国英雄志,建功立业留美名。 燕舞莺歌炫盛世,舍生忘死献真情。 百炼成钢兴华夏,除恶打黑炎黄擎。 纪念八一建军节九十六周年 程海潮 打响南昌第一枪,征衣血染战旗扬。 乌云风扫艳阳出,赤县雷鸣毒瘴亡。 亮剑摛妖翻地府,上天入土斩魔王。 金戈铁马军魂铸,龙后何曾怕恶狼。 赞八.一建军节 杨东市 八一军旗举世扬,人民战士气高昂。 戍边守土豪情远,保囯安家岁月长。 建业承担天下责,立身还靠手中枪。 初心不忘雄风展,九六春秋党领航。 咏 松 孙登先 扎根石壁自葱茏,挺首昂胸向碧空。 雪压霜侵姿秀美,风吹雨打韵无穷。 昼迎旭日鸣山雀,夜送云霞唱晚风。 不慕群芳唯翠绿,顶天立地傲苍穹。 步韵魏老《韵海泛舟》 张雨生 十载寒窗探赋舟,畅怀诗海尽情游。 虽然起步时间晚,任旧加油志气俦。 泼墨挥毫弘毅力,学贤脱俗避庸流。 孜孜不倦研平仄,莫厌纹深鬓白头。  咏楼顶上的菜园 连国民 韭菜郁葱葱,葫芦吊半空。 瓜秧含露翠,尖辣映霞红。 楼顶旺熟夏,餐桌亮彩虹。 人勤园地美,闲看乐无穷。 无 题 李连富 一步一阶向上攀,为填欲望苦登山。 总猜前路应无碍,谁料前方路更难. 咏 荷 朱多喜 娇花出浴弄初妆,懒与春芳较短长。 叶醉轻风婆娑舞,瑶池归梦蕴心香。 雨后吟 王庆玲 雨后窄晴霞满天,祥云朵朵软如绵。 一池清水蛙鸣处,锦鲤迎波戏白莲。 母亲节与同事相聚 朱明秀 相逢姊妹忆年轮,三十春秋聚寿春。 同育幼苗流汗水,共培花蕾笑含颦。 乡音未改容颜老,友谊永存情感真, 互道阶前兰蕙秀,暮年保健善修身。 遐 思 孫國崑 一 金钱美女夜光杯,不得那门属对你。 今岁老来须体强,快哉惬意谁将喜。 二 自开荒地着蔬鲜,瓜果茄椒聚集全。 菜圃撷英香鼻囗,珍馐美馔欲旻仙。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潘家凯 重整河山家未稳,豺狼挑衅露狰狞。 援朝不畏强权势,抗美伸张正义声。 一战扬威开伟绩,百年雪耻铸英名。 尊严永刻刀锋上,亮剑方能享太平。 赠《现代作家·淮畔艺苑》编辑老师 苏林生 德艺双馨盛誉传,耕耘勤奋不平凡。 字斟句酌求新颖,图美文优乐坦然。 编辑真诚招雅士,交流和蔼礼英贤。 雄鹰展翅周天过,大好前程绘锦篇。 

情 系 大 秧 歌 作者/李佳桂 秧歌,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是我国北方地区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清吳震方《岭南杂记》载:“湖明灯节,有鱼龙之戏,又每夕各坊市扮唱秧歌。”晚清《北京风俗杂咏》亦有“秧歌”诗曰:“春在京华闹处多,放灯时节踏秧歌”。 那年,我因了一次会议的机缘,终于在松花江畔、在吉林的夜市有幸看到了这个中国民间传统歌舞中的奇葩。 车到吉林,已是晚上八、九点钟了。经过近十个小时的旅行,在接站的车上,我已困顿不堪、昏昏欲睡了。忽然听到阵阵的锣鼓声响,一处处街口载歌载舞的人群便从车窗外纷纷闪过。我知道,我已进到了“大秧歌”的海洋。那在夜空中喧闹的锣鼓声,那在街灯下闪亮的服饰,使我的精神为之一振,困意顿消。 行装甫定,我就急不可耐地问主人:“那儿有扭大秧歌的?我现在就去看看!”主人笑道:“你只要一走出宾馆,锣鼓声会带你去的。”果不其然,刚走出大门,我循声疾走,不一会儿,就看到一个小广场人头攒动,挤进去一瞧,一个大约上百人的表演大秧歌的队伍赫然展现在眼前!舞者,大的有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小的有十几岁的姑娘、小伙,人皆着戏装行头,手持彩帕、花扇和绸带等各色道具;且不分男女老少,一个个浓妆艳抹,在四周路灯映照下,呈现出辉煌灿烂的一片。那由锣、鼓、钗和锁呐等组成的乐队,虽在暗处的一角,但那忽而似疾风暴雨;忽而似高山流水;忽而似鸣禽闹春般的演奏,却使人不难想象他们激情澎湃的模样! 表演的队伍随着音乐不断地变化着队型:组方队,如受阅大兵威武雄壮;列单阵,似游龙出海翻滚腾跃;变花样,象孔雀开屏绚丽耀眼……忽然,在秧歌队列中闪现出了孙猴子、猪八戒、济公、武松和文官、武将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造型人物来。只见他们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点,在队列中或前俯后仰,或左旋右转,且舞且行,并不时地与身边的男女舞者互动逗乐。这一幕戏曲小品,引的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们爆发出一阵阵的喝彩与欢笑。 而正当观众被这一插曲逗的意有未尽时,突然,锣鼓队来了个“急急风”,节奏迅速加快,在场内掀起了惊涛骇浪。秧歌队的舞步亦随之加快,队列队型瞬息万变,令人目不暇接。倾刻间,场内呈现出一派翻江倒海、洪滔滚滚的景象。此刻,那原先在舞者手中玩的娴熟而轻盈的彩帕、花扇、绸带,仿佛幻化成无数在海浪上惊叫的鸥鸟、在狂风中翻飞的蝴蝶、在大草原奔驰的骏马,并一瞬间展现出百鸟朝凤等五彩缤纷的造型。在令人眼花缭乱中,无人不为舞者精湛的“舞艺”叫好!更有那原来由银须履胸的梢公颤悠悠的划着的旱船,此时,却忽地一下冲上浪尖,又忽地一下跌进了波谷,在旱船的起起伏伏中,那船上的“小娘子”被惊吓的时时掩口,惊叫不停,而那稍公却在“风浪”博击中,须发不乱,还时不时豪放的开怀大笑! 在这大秧歌的高潮中,不仅是我,就连那黑压压一大片的老看客们也都看呆了、看傻了!一个个屏气凝神,一任“急急风”在心头轰轰烈烈滚过……… 啊,“大秧歌”!你这宠大的阵容、恢宏的气势、热烈的场面、别具一格的演艺,以及充分而生动体现着劳动者最美、最有活力的内含,还有人山人海般的观众,无一不当得一个“大”字!你虽然来自田园地头,但你绝不是一首田园小诗,而是“大江东去”;你虽然来自乡间劳作,但已不是一幅乡野风俗画,而是一部现代都市“交响乐”。你使我大饱眼福,你令我心头振颤! 回到宾馆,当我还处在热血沸腾的兴奋之中时,却突然间后背感到一丝丝寒意。朦朦胧胧中,仿佛有几个喝咖啡的人,对我的这种情感体验——我如此地喜欢这土的掉渣的民间艺术议论纷纷,说什么我是下里巴人,是“吃大蒜”的!我一下子清醒了。我知道,那些从经院高楼里走出来的“阳春白雪”们,是压根儿不屑这样的“只有农民才喜欢”的歌舞的,他们动不动就会数典忘祖、趾高气扬地嘲讽道:“只配给农民听、给农民看的音乐、歌舞,是音乐吗?是歌舞吗?”我很是不服气!大声问那几个“喝咖啡”的:音乐、舞蹈好听不好听、好看不看?是不是受欢迎、生命力如何?社会功效如何?评价标准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是文艺“长官”说了算的吗?是小有名气,即将自己打扮成“江湖”的“大姐大”、“大哥大”们说了算的吗?是明明被资本裹挟,人五人六地坐在评委席上,“屁”话连天的那些评委说了算的吗?又试问舞台“霸主”的“阳春白雪”们:你所谓的庙堂之音又是从何而来?根在哪里? 我没有深入研究过音乐、舞蹈。但是,我相信自已的耳朵、眼睛!我也相信大众的审美——其实谁都清楚,对于一些不是根植于中国黄土地上的任一种艺术形式;对于一些用花里胡哨的西方理论包装的、脱离现实的任一种艺术形式,用再强大的权利手段也是強塞不了大众的耳朵和眼球的!你若“高雅”,你且“高雅”去你的!我就是情系大秧歌 ——怎么了? 对于一个普通观众、听众,这也许是想的太多了。但不知为什么,对于这么些似解似未解的问题,在开完会回程的車箱里,我还是想了一路。而且,还一直想到了今天…… 
璞山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