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河底镇牛渠村有座古刹千佛寺。千佛寺创造年代应在东汉末年,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由于历史资料记载断代及编撰人员失误,有多处记载有误,于历史不符。
《洛宁县志》仅有“洛宁县河底乡牛渠村千佛碑一九五八年运往北京”。
《洛阳村史通览》洛宁卷记载:“千佛寺位于牛渠村中央,清朝民间集资建造。正殿塑有大佛及十八罗汉等佛像。…”。
更有甚者,一部历史资料记载:“千佛寺在西原村,清代建造。…”
为避误解,本人把历代重修千佛寺现存刻碑和最早的千佛像碑介绍给人们,自己推敲思考,重溯历史,重现佛光。时光穿越,年代久远,自然及人为,历年有损,历损历修,至今依然保存着宏伟正殿。充分凸显村内有识之士及方圆信官、信士佛心虔诚,慨当以慷。
本人现将历史上几次重修千佛寺保存下来的石刻碑:北周三兄弟造像碑、明天顺、清雍正八年、清嘉庆、清光绪,五次粗略整理汇总,以飨读者。
一、洛宁县北周兄弟三人造像碑
北周保定五年三兄弟造像碑(现存在郑州博物院一号大厅)
保定五年三月二十日,夫真至玄远,无已,(疆体其愿,积行如顷弥珍,乃三千之世,拟凝光玄照,则悟大乘之理,极清,请.....信佛弟子,兄弟三人等,减盖,割家弥珍,敬造石像一区,伏愿国土永隆,愿七世父母所生父母因缘眷属,愿十方法解,六道众生等成正觉。


二、明代天顺碑文 千佛碑(明代碑文)
盖闻:佛生西城,(光现,圣教东来,金像梦于明帝,先圣嘱累之言,流传千古。于正统年间,乃河南永宁县牛曲上保古刹千佛寺,故年逾久,多为风雨之飘,无人修理,命清学公无比,乃至三和尚住其寺,发心旱涝忍苦,不息身命,重修典宇,壮塑佛像,轮换一新,千万之载。乃永宁之北,其乡名大宋里,积善之家,世俗姓牛氏之子,幻幼落发,投礼师僧会宝公藏山和尚,习学经乘,灯灯续焰,祖祖相传。先住大明勃寺上院,后住千佛寺,发心重修,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大明寺住持:祖安、祖顺、僧道学。牛渠村、元刚村、河西村、瑶头村、城头村、大门楼村、官庄村等众社施主,邻近各村善人。
告:天顺七年三月二十日
主持僧:学无比
注:千佛碑文资料,是从网上搜集图片,仔细辨认,耐心整理而来。由郑州博物院,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徐蕊发表于《中原文物》

三、清代雍正八年重修碑文
重修千佛寺碑记碑首刻字:皇王有道盖闻三教之0),儒以.....替者,乃佛法无为浩荡......千佛之址,其雨时务成所基,邪折.....草起积亦,必镌硫砝以绍休庙......殿宇不兴,起裂之序,援命()金石.....坠以之,畅风清俗美之。化主持之.....进兴奠理费财不持()工役,指可.....
功德主吴成等,化主史海量等。
主持性理,弟保,徒洪锁、洪钟。
总理人:生员,王维翰等
大清雍正八年岁次庚戍四月结夏日谷旦

四、清代嘉庆拾伍年重修碑文
重修伽蓝殿碑记碑首刻字:大清
尝思,莫为之前,无以垂后;莫为之后,无以光前。我牛渠村千佛寺内旧有伽蓝殿一座,前人修造,后世重修,固皆有以妥,神灵而壮伟观者也。迄今代远年烟,风雨飘淫,殿宇失其辉煌。神躬迹多尘,后不有以为之,将何以光前而垂后乎!所以主持可仁、可宝,靓其蔽情为悼伤。因而会聚人群,而众举功德王大章、吴望岱及众化主等身做领袖,一同商议,募捐合村资财仍于其地兴工柯造,易土墙而为砖,去荆条而为板,金桩神像,五彩四壁,虽不能加多于前功,要亦炫耀於今此也。至于净业大殿,檐柱,落者,同为起之墙壁,倾者而为补之。昼夜图,维朝夕,经营不数月间,而上下内外,俱已焕然维新。为兹,值功成告竣之日,嘱余作文以记之,余闻之,喟然叹曰:是诚仁之用心,善士之为也!可以(王贞tian二字合一念天音,手机输入,查无此字)琨从永垂不朽云。
处士王用魁撰并书功德主王大章,化主吴生岱等九十多位,共布施九十九千六百三十文。
以下化主名单从略。
五乡镇千总李云彩施兽两对大清嘉庆拾五年九月十五日。
五、清代光绪二十三年重修碑文
千佛寺栖於牛渠村东,偏旧矣,无古碣可寻,献石指地未卜何年,薙(ti)草开材不知何代,前人为之色色,异依……不祥深考。
至光绪年间,钟楼及东禅堂将祀,村人士咸心伤慨,且大荒之后,驻锡无人,村中首事数人等代……像教香火兼收,刹中租课,轮流支办,如此效劳者数年,铢積微赀,虽饭钟不鸣,而小储可补,爰聚众而谋……志重修,推王子印、若玺为首,而分任者亦与有劳焉。
於是,鸠工庀材,踴跃从事,不弥月而钟楼峙,禅堂新……工亦粗就,则佛宇焕然如故矣。於戏其神道之感乎,抑人心之诚乎。不然,何以有举,无废而克,继其囗乎。……不惮经营之劳者,勒诸贞珉,永垂不朽。
功德主:太学生王若玺
宜邑庠生郭丹山敬撰
本村庠生王国士拜书

下附响器记
我村有响器一节,历有年所,春秋报赛用之,犹管籥(yue)焉。及同治初年,皖匪扰豫,掠毁无几,所遗残缺,未暇補添。至光绪四三,年岁大饥,村人之匮,废弃无余。至二十一年,村众及首事人谋划,添置新器,顿复旧观,因勒之石,以彰永久。
经理人:吴明义、王万邦、王道直、吴太同、王观德、吴保聚、王耕三、吴天平、王学勤。
铁木匠钱廿四千四百八十文,买头发燃子麦苋钱九百三十文,买油盐肉菜麦米钱八千一百九十八文,买银朱香墨黄腊钱五百文,买树木植椽钱八千七百五十文,买砖瓦兽脊杂蓝钱十四千六百九十文,买钉铁钱四千七百六十二文,买石灰钱三千零三十六文,买麻绳麻京把钱三千八百八十三文,买石碑化钱九千文。
以上共化钱七十八千壹百二十五文
城村:举人张守基捐猫头壹百二,钩檐壹百二。生员张光祖捐钩檐六十。
王若玺千五百文。王德修五千文。王来召四千文。王来临三千五百文。王万邦二千二百文。王有顺二千百文。王道直、吴囗祥、吴囗盛皆一千五百文。吴元一干八百文。
吴明义、王耕三、王观德皆二千文。
吴太同、吴宝足、王孝勤、王孝典、王金魁、王立章皆一千文。
吴明德、杨根来皆八百文,王根宁、王万清皆七百文。
吴法成、王万川、吴太来皆六百文。
吴耕东、王金在、王金秀、王囗行、王囗庙、王天禄、王国在、王国盛、王万顺、王东选、王囗厥、王占恒、吴百贞皆五百文。
王囗元、王根祥、王金殿、吴中式皆四百文。
王有德、王若士、王丑、王三喜、王同洛、王根林、吴还朝、吴保来、吴林东、吴林西、王天平、王天魁、王鸣凤、吴六五、王永来、王同熙、王同吉、王若禹、王孝娃、王若有、王顺式、王占魁、王官、王海晏、吴铁旦、吴林德、王发德、王文祥、吴良令、吴之廉、吴昌进、吴魁明、吴月皆二百文。
吴银祥、王元喜、王文成皆一百文。
以上共收钱五十六千七百六。
内有赔罚钱拾二千九百五尽用。
大清光绪二十三年岁次丁酉初旬谷旦
备注:文中“……”处,为碑下部损毁。文中“囗”处,为文字磨损。

作者简介:吴电智,洛宁县河底镇牛渠村人,热衷于家族文化研究,现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