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涪陵工务段探伤车间主任兼党支部书记退休,该车间关工小组对口“五老”黄国均,在庆祝建军96周年之际,满怀深情地回忆记叙了当年从军戌边,守卫边防的精彩人生故事。

听我讲从军戌边的故事
文/黄国均
一日从军,终身无悔。
46年前,19岁的我,正值风华正茂,我从“广阔天地”丢下锄头,响应祖国号召,应征入伍穿上绿军装,来到西南边陲中(国)不(丹)边境,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西南边陲度过了值得终身回忆的美好青春。
每到“八一”建军节,我就怀念军营无悔青春的美好生活,更怀念边疆美丽的山山水水。
曾记得,在边疆的军营墙上,那“以苦为荣,边疆为家;建设边疆,保卫边疆”非常醒目的十六个大字,仿佛仍在我脑海里浮现。
回望岁月,为国服役的军营生活,是我人生一种特殊的经历。我服役虽短,却军营情深。那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电波声,仍在我的耳畔萦绕,那被誉为“千里眼、顺风耳”的小“八一”使我难以忘怀。这短暂的边疆军营岁月,可以说给我的人生履历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非常感谢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炼就了我铁骨铮铮的硬汉。
我住守的西南边陲与不丹接壞,地处蛇区被遗忘的角落,地理坐标:东径90度26分,属三级板块,位置“偏移”至西,中不边境西段的麦拉嘎俊山脉,夏秋风景秀丽,冬春气候寒冷。毫不隐瞒的说,当时的边疆虽不如繁华的内地,但军营生活还是多姿多彩,喜乐无常,令人忘怀。
曾记得,那时在边疆军营所在地,没有居民区,没有一条街道,没有一个商场,没有一个书店,也没有影剧院,更没有电视收看,边防点的文体生活就显得非常枯燥。在这种条件下,组织上为丰富战友们的文体活动,一方面定期放电影,每周大约有一两次。记得当时看得最多的影片是《英雄儿女》、《渡江侦察记》、《地雷战》、《地道战》、《打击侵略者》、《奇袭》等;一方面,连队有组织的进行边防日活动。
每到周末,全连进行卫生大扫除,然后连队组织对各班的内务依次进行检查,总结评比,组织学习边防政策、传达上级相关要求。战友们还经常开展较为普遍的篮球比赛。
一般情况下,篮球比赛都是晚餐后自行组织。今天一班对二班,明天二班对三班,依次类推,也有自由组合对打。大家打篮球也有一点小小的刺激。要不然大家都不认真对待。于是在赛前,双方队员每人拿出一个自己的水果罐头当“筹码”。打赢了,别人的水果罐头就归你;输了你的水果罐头就给对方。就这样,战友之间既增加了感情联络,又增强了体质,也丰富了战友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在激烈的比赛中寻找快乐。
那时的雪域高原,多数时候,白天是晴空万里,蓝天白云;夜间却是皓月当空,明星亮月。在地广人稀的边疆,正如战友们所说的“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顺口溜形容当时的部队生活一点不假。倘若要了解时事新闻或欣赏歌曲,除了连队传达或连队的文书定时播放外,唯一的途径就是被战友们当时誉为的“半个未婚妻”的半导体收音机。
我们边防点的精神生活的确单调,那时的半导体收音机就是战友闲暇时听新闻、听歌曲的“抢手货”。曾记得,当时上海生产的“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就是大家首选的牌子货。
我要感谢一位藏族战友的信任。那天,一班的一位藏族战友(名字记不清了),身体壮壮的,个头和我差不多,中等偏高,圆圆的高原红脸蛋,拿着他那比较新的半导体“红灯牌”收音机找我,说他的收音机坏了,要我帮忙给他修理。当时连队周边也没有一家修理电器的铺子。在他的心里总认为我是无线电通讯兵,一定会修理他的半导体收音机。我怎么给他解释他都不相信。无奈之下,我拿着台里仅有的“工具”,我俩一起“行动”起来。拆开他的收音机,我俩循序渐进的仔细查找原因,经过一阵的“修理”,未见一点瑕疵。于是我俩又重新将收音机装好,我对他说,可能是你的收音机电池没电了!于是他急忙去连队司务处买来新电池装上,当电源开关一开,果然就听见了咔嚓一声,我说这就对了。
这时,我俩会意地哈哈大笑……我对他说,“你的收音机没有一点问题,以后使用的时候要及时更换电池。”打那以后,训练及饭后之余,我经常听见他那“半个未婚妻”的声音:边疆的泉水清又沌……
编后语:听完“五老”书记黄国均讲述的戌边故事,不由让我感慨万千:正如他所说的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炼就的铁骨铮铮的硬汉,从解放军战士到线路工、劳资员、劳资科长、探伤车间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而今已是2个小孙儿的爷爷,虽已退休6年,却不忘关心关爱下一代,主动把渝怀线钢轨探伤“防断保安”的秘诀变成文字,献给车间关工小组的年轻人,为确保渝怀铁路大通道安全畅通献计献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