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涪陵工务段关工委,安排2天半课程,对2023年14名(不含增援大运会7名)来自川渝两地的农家子弟,新入路大专、本科生(6名本科生、8名大专生)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铁路史、中国铁路春运史、涪陵工务段艰苦创业史、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红色故事、成昆精神、五老故事、历届青工成长成才故事、人生理想第一课教育后,自觉扣紧步入人生的第一颗“纽扣”,结合思想实际,撰写的人生感悟“心得体会”,在《都市头条》陆续发布,以励鞭策,迎接挑战。
「人生感悟之八」敢叫日月换新天 吾辈男儿当自强 听关工委入路第一课有感
●李 豪
我叫李豪,21岁,重庆黔江区农家子弟,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大专毕业,很荣幸加盟涪陵工务段,成为养护渝怀铁道运输线的一名新兵。
盛夏7月,天公下了一场暴雨,凉快了沙溪沟,我们一同分来的14名涪工新秀,端坐在职工培训教育基地的教室里,聆听关工委熊主任为我们上入路人生第一课。
熊主任新颖的授课方式,一下把我们深深吸引,让我们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无论向我们宣讲的二十大精神,还是讲述的中国铁路史,中国铁路春运史,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涪陵工务段段史,历届青工成长成才史,红色故事,成昆精神,熊主任先用六七分钟精彩的短视频放给我们观看,然后用图文并茂的投影画面,像讲故事般向我们娓娓道来,俨然像父母给儿女拉家常般,有一种和蔼的亲切感,尤其是熊主任讲述的成昆精神的故事,让我们特别震撼,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
成昆铁路被列为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当年的筑路大军,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抱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即使会有牺牲,也要建成成昆铁路”的决心,30万筑路大军肩挑背磨,攀爬在峭壁上,一镐一锤,奋战12年,凿穿数百座大山,修通427座隧道,飞架653座桥梁,于1970年7月1日,1096公里成昆铁路终于建成通车。
为打通成昆铁路,有多少铁道兵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英灵,至今仍屹立在成昆铁道线旁。1965年8月24日那天夜里,21岁的铁道兵战士熊汉俊,在浇筑龙骨甸大桥7号桥墩时,由于常年艰辛的工作与夜晚缺乏睡眠,突然一个踉跄,一头栽进40米深的桥柱模具中,不等工友们反应过来,他已经被封印在水泥浇灌的桥墩里,只听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高喊:“大桥修好后告诉我”。然而,熊汉俊烈士的遗骸,却永远封印桥墩里。成昆铁路通车52年来,每一趟列车通过龙骨甸大桥时,机车司机都会自发的鸣笛30秒,以此对熊汉俊烈士的深深悼念。
1981年7月9日,峨眉机务段火车司机王明儒,担当成昆线442次旅客列车牵引任务时遭遇突发泥石流,机车紧急制动,以最大限度把旅客车厢停留在隧道里,机车及行李车掉下大桥,被永远淹没在泥石流里,壮烈牺牲,时年49岁,他用生命谱写了光辉的人生履历。这一座座历史的丰碑,正是“战山斗水、坚守奉献、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的高铁时代,正是一代代铁路建设者们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一代代铁路人的忠诚坚守,严谨争先,团结奋进的结果。
今天,我作为新一代铁路人,一名养护渝怀铁路大通道的工务人,不忘初心,牢记铁路史,发扬“战山斗水、坚守奉献、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扎根渝怀,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像当年成昆人那样,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敢叫日月换新天 ”的英雄气概,吾辈男儿当自强,排除万难,精心养护好家乡的渝怀铁路,为提升设备质量,确保线路安全畅通,促进西南铁路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奉献青春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