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安作家叶振环怀揣军旅生涯
刘俊国朱超群成莫愁等到会祝贺
文:袁德礼 摄:查金鑫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我想借此机会专题介绍一下我的公安作家叶振环这位诤友。

叶振环长我一岁。1953年出生在闻名遐迩的崇明岛。1969参军,1983年参警。他來到这个世界70载,光荣在党倒有52个年头。曾任上海市公安局研究室调研员(正级)。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纪实文学诗词歌赋200百多万字,先后出版发行过散文集《绿叶🍃情怀》《岁月留影》叶振环随笔自选集和中短篇小说集《旁观者迷》。

叶兄最大的优点待人接物儒雅亲和且洞察秋毫与慧眼识珠。瞎子吃馄饨,心中有数只是不说,人缘极好。三个月前,他曾我的办公室煮酒论道,才使我感到叶振环兄真正懂得生活的顶级公安作家。

昨天,著名军旅书画家刘俊国,《文笔精华研究会》会长,著名作家朱超群,跨界艺术女皇成莫愁,华商云创始人周嘉昕,著名书画家李小为,公安诗人周裕华,老报人朱泓,科普作家丁罗蕾,荷兰花海文学社常务社长作家陈敬标,摄像师查金鑫等各界名流在江南村大酒店四楼大厅举办了别具一格的军旅作家叶振环作品朗诵欣赏晚会。

下面刊登叶振环这几天匆匆赶写的朗诵作品。
借此将这些杰作献给《一起向未来群》群友:南京路上好八连指导员王经文,(96岁诗人),将军诗人吴方臣,局长作家毛恒锅和退役军人作家诗人张奎高(圭圭)王张丁等。

灯下漫笔:从军无悔
——写在当兵后的第54个“八一建军节”前夕
叶振环
雄鹰向往蓝天,海鸥依恋大海,而军人的追求,则在陆海空的各色军营,用绚丽的青春描绘祖国绿色的和平,用血肉之躯筑成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我的干爹是一名空军老兵,在我儿时常给我讲他无悔的军旅生涯,还用通信的方式,隔空讲述那绿色的军装,直线加方块的生活,嘹亮的口号声和军人特有的阳光之美,在我的心底深深埋下了这个绿色的梦想,那就是长大也要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手握钢枪的军人。

1969年2月,正当我国东北黑龙江珍宝岛中苏边境反击战如火如荼之时,我不顾母亲的流泪劝阻,毅然决然地穿上了浅灰色军服,成为了一名海军战士,童年时的梦,开始依稀浮现在远方的地平线。三个月的新兵集训使一颗滚烫的心与军营的生活节拍紧紧合在一起,那强烈跳跃的训练音符,每时每刻都在击打着我年轻的梦想,紧张艰苦的生活让自己迷茫,有点不知所措。训练场上,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班长严肃的表情和冷酷的眼神,对自己曾经的梦想开始产生了怀疑,这就是我向往的军营吗?这就是我曾经的梦想吗?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错误了,我的内心失去了昔日的热情和自豪,失去了平衡,可每当看到自己一天天的成长,一天天的进步,一天天的成熟,我再次找到了失去的平衡,转眼间几年过去了,自己从一名战士光荣入党并走上了班长的工作岗位,还于当兵第四个年头(21岁)穿上了四个兜的干部服。嘹亮的军歌伴着我从无知迈向成熟,从脆弱迈向坚毅,记得提干后的1972年休假回家,父亲问我几年的军旅生活收获了什么?我的回答是:我懂得了什么是刚强,什么是坚毅,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无悔的人生。

16岁至31岁,军旅生涯14年6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那都是热血男儿的青春年华,做为军人,可能失去很多,但得到的却是保卫祖国所带来的欣慰,做为一名军人,把自己的青春默默奉献在海防军营中,我无怨无悔。不记得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任凭风吹雨打,承受晕船呕吐,冒着严寒酷暑,去海上基层艇队、去海岛的边卡哨所慰问演出。为了不断增强军政军民之间的鱼水关系,每当一年中的元旦春节,我们水警区政治部战士演出队还把一台台文艺节目送去城市企业和乡村田野慰问演出。无论是演兵场的实战演练,还是文艺舞台的吹拉弹唱,十几年间不知承受了多少辛酸与痛苦,流过多少泪水汗水,但我和我的战友们都将它一一埋藏于心底,从来没有向任何困难低头。

纵然我们的青春如此短暂,也许,我们未曾有过真枪实弹的战火淬炼,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战斗壮举,但,我们就因写下了生命的誓言,人生才会变的如此光荣,就因我们在军营锻炼成长,生活才会变得如此美好。

当兵的历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当兵光荣、从军无悔的感慨从未离开过我的记忆。我一直在想,理应把“从军无悔”四个大字镌刻在自己人生历史的石碑上,也作为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留传给后代的子子孙孙。

记忆军旅生涯的“两次考验”
叶振环
54年前东北黑龙江珍宝岛中苏边境反击战如火如荼,我离开了依依不舍的父母和亲友,随接兵部队的首长奔赴东北海防前沿——旅顺军港。回忆在部队十几年的军人生涯,总体说是顺风顺水的。1969年入伍不到半年入了团,1971年6月入了党并当了班长,1972年12月年方21岁的我被海军某部提升为正排职军官,不久被调入师政治部任正连职宣传干事。在这之前年年被部队评为五好战士。回顾这十几年的部队生活,最为令人难忘的是入党、提干前的两次组织考验。

入党前文艺兵当“猪倌”
1971年春节陆续下部队演完整台节目后得到领导机关通知,因部队战备需要,政治部演出队临时解散,全体队员均回老部队参加值班训练。有一天团部机关支部书记张干事找我谈话,大意是党支部决定将我列为入党积极分子,但考虑到我是水警区政治部演出队的文艺兵,有必要对我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考验,让我临时负责5头猪的喂养工作。这是组织决定我必须服从,并表示拿出实际行动养好猪,接受组织和同志们的监督和考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除了一天两顿按时喂好猪食外,每天两次将猪圈清扫干净,并在军营内外寻找猪喜欢吃的青饲料,天天割草喂猪。两个月过去,栏内的5头猪均长得剽悍体壮,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在不久的党支部大会上顺利通过了我的入党申请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当天夜里我激动地难以入眠,就像小冬子那样,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从此我就是党的人啦!”

提干前在部队“务农”和救火
1972年10月接到所在部队政治处的通知后,我携带被褥和日用品前往离营区大约3公里的小农场正式报到,同其他十几个同志一起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单纯的种菜,为部队供给时令蔬菜。我是农村出来的,尽管缺少种菜的实际经验,但松土、施肥和打农药等活我在行,也逐渐习惯于天天不怕苦不怕累地在田里当农民,一两个月过去,脸是晒黑了,但看到田里的萝卜、白菜和大葱等长势好的丰收景象,心里甜滋滋的。不久,在一个冬天夜里大约十二点左右的光景,我们被一阵刺耳的救火车警笛声惊醒,原来是不远处的大连木器制造厂发生了严重火灾,只听营区院子传来尖利刺耳的哨音想起,有人高喊:“快!快起来救火!”当我们一大批陆海空军人冲到着火的木器厂时,只见厂区烟雾腾腾、火光冲天,厂区路旁的一根根木质电线杆被烧得火红火红的,就像刚出炉的钢轨铁棒,诺大的木器厂成品车间几乎成了巨型火炉,滚滚浓烟伸出一条条褐红色的火舌,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刺鼻的油漆味几乎将人熏昏窒息。就在这生死关头,我和我的战友们肩扛着灭火水龙头拼命地往里冲,哪里火势危急,哪里就有解放军的身影,前面的人昏倒了,后面的人接着向前冲......一场大火终于扑灭了,但也付出了数人伤亡的沉重代价。当我回到驻地宿舍,才发现自己的右小臂受伤骨裂,双脚的脚背也不同程度地被铁钉刺伤流血,身穿的棉衣棉裤因被水龙头通透浇湿而成了冰坨,在火炉旁蹲烤了好长时间才得以融化解脱。救火受伤不但得到了师政治部的通令嘉奖,在提干问题上经受住了考验。不久我就穿上了四个兜的军官服,成了当时全区部队中一名最年轻的干部。

日月穿梭,光阴似箭。想当初,我把青春无怨无悔地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但军队这所大学校给了我多方面的培养教育,使我的多方面的知识才干得以破天荒似的提升。可以这么说,没有部队的十几年锤炼,也就没有今天的我。离开部队至今已三十几年,当兵时打下的良好基础,成了我转业回地方后做好工作的动力之源。眼下年逾古稀,尽管解甲归田也已十多年了,但向前、向前、向前的《军歌》依然时刻萦绕在耳际,还将继续伴随我的余生。

致敬!忠于党和人民的伟大军队
——献给建军96周年纪念日
叶振环
每年的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她的由来是: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我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的历史背景是:北伐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代表国民党极右势力,利用了共产党内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软弱无能和所谓“二次革命造无产阶级”的错误,背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联苏联共扶助工农)”,先后在上海、武汉、长沙等地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逮捕、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之士。在“宁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的口号下,中华大地到处风声鹤唳、血流成河,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之士倒在了血泊之中,中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严重危机时刻,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及时地向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反对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在革命中前进了一大步。这次会议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八七会议后至1928年的六大,全国有过一百多次的武装起义。后来在全国星星点点的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地方政权(苏维埃政府),八一建军节的提出,就是1933年毛泽东在江西瑞金任中央苏维埃主席时正式提出并通过决议确认的(至今90年)。

古人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96年风雨兼程,96载不屈不挠,96个岁月如歌。当日历退下七月的外衣,时光带领我们奔向欢腾的八月,在这欢腾的时日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建军纪念日,让我们为伟大的军人送上最真诚的祝福和敬意。为保卫国家参加过抗美援朝、中印边境反击战、中苏边境反击战和中越边境反击战等各个战斗中阵亡的人民解放军表示哀悼!各位阵亡的英雄们千古!

兵以民为本,强国必须强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民军队是祖国统一的保护神。“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一声枪响,震惊寰宇,唤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压迫下挺身而出,在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压力下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中国,用基石般的身躯和磐石般的毅力谱写了中国漫长而艰难的抗争史。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八一南昌起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军队由少变大,由弱变强。建国后,人民军队为祖国统一,领土的完整,政治与经济及民生的繁荣富强,蒸蒸日上,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历史不能忘记,人民不能忘记。那个时代虽已远去,但谁也不会忘记,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他们在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影响代代中国人民。八一,吹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号角,这雄魂的号角声将继续响彻中华大地,告之天地,告之全世界的人民!

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兵者外以除暴,内以禁邪。不错,绿色军营中,有汗水和泪水,有欢乐和幸福。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是我们最可爱、最敬佩的人,是他们用挺拔的英姿筑起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是他们用血肉之躯保护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他们用军人的力量挺起那残垣壁下那求生的呐喊;是他们执着的奉献,让那些在暴风雨中失落的眼神看到希望的曙光。在炮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冒着枪淋弹雨,冲锋陷阵,用他们身躯换来了祖国今天美好幸福的时代,在和平的年代,他们个个勇往直前,创先争优,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哪里最危险,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我们的民族因有这样强大的军队而自豪,因有他们而骄傲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辉煌战斗业绩的人民军队。96年如一日,始终与中华民族命运共系,与中国人民血肉相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为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卓越功勋。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愧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不愧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钢铁长城,不愧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不愧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

勿忘国耻,强国强军,早雪国耻,振我国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建军96年之际,有必要回顾我军成长的历程,对“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武装斗争的道路”等重要问题予以科学的回答,进而深刻认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这对于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一,走武装斗争的道路是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任何国家的革命斗争采取何种形式、走什么道路,都取决于所在国的国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在外部受着帝国主义压迫、在内部受着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艰难情况下进行的革命斗争,革命对象是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反动统治的力量异常强大,十分顽固,决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我们党领导人民和军队,经过28年的武装斗争,解放了除台湾以外的全国领土,建立了革命新政权。

第二,证明“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武装斗争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而要开展武装斗争必须有一支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没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型人民军队,武装斗争就无法进行,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在血的教训中彻底觉醒,深刻认识到,没有一支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放,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无法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甚至人身安全也难以保证。要把以农民和起义官兵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能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党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

第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核心问题。96年光辉历程,部队官兵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上,始终坚持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这已成为全体官兵的自觉行动。但也要看到,当前个别官兵由于受 “军队非党化”、“军队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观点的影响,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原则问题上,仍存有一些模糊认识,亟待予以澄清。时刻注意时代环境变了,军队作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工具这一性质始终不能变、所处地位变了,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永远不能变。在我国处于日新月异的新发展时代,在万众一心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征程中,“党指挥枪”的原则不会变,也永远不能变。

以上三篇是叶振环的军旅大作,他还写得一手好字,书法作品散见于各大报端。他对我说:袁大佬,我是农民的儿子,根本不值得为我浪费笔墨。

“八一”将至献给我的弟弟(外一首)
——羡慕你曾穿上那套军装
苏州/黄新民
我羡慕绿色的翠装
我更敬佩中国人民解放军
新成-我亲爱的弟弟
当你脱下褴褛的旧衣穿军装
从县人武部戎装出发那瞬间
我心里充满了愧疚和害羞
我双目噙满了激动的泪花
怀着沉重的心情和你挥手告别.....
人这一身穿过多少套衣裳 从现在的羊绒西装
回数到幼年时碎布开裆
最忘不了你当兵时那身军装
也许是并不修身
却照样勾勒出军人的硬朗
那汗渍斑斑
那是激情燃烧的光芒 也许草绿色却映衬着鲜红的领章

我亲爱的弟弟
你虽脱下了军装
骨子里还是一个兵
还是那样的刚强
奉献人民
你是那样豪爽
忠诚于党
你是那样情感笃深
弟,你又一个生日是“八一”
弟,你的乳名曾是“子弟兵”
弟,你的灵魂是“军人服从命令
誓死保卫祖国为天职”
你说:“即使我脱下军装
只要祖国一声令下
我毫不犹豫重返战扬”
想当年社会条件差,家里穷
你没有好衣裳穿得不像样
看见我有衬衫的确良
弟欲跟我协商
我自私也不肯谦让
弟弟当兵穿上了军装
一旦想起尴尬黯然神伤
成了我终生遗憾而无法弥补的念想.....
看到你的照片
就看到父亲的影子
你穿着一身的军装
是多么的帅气、多么的美艳
为国出征
你离开家乡整整40个春秋
让青春闪烁出美丽的年华

从戎参军报国志
淬炼战士锻成钢
你去部队时间不长
我钦佩你升级班长
我重赏您很快入了党
我更羡慕你穿上那套军装
江苏盐城籍参军那年在部队
你是唯一荣立过三等功
被评为学雷锋的标兵
当我懂得一娘同胞永不分离
无尽思念你的时候
禁不住端详你的照片
就知道你是那样的优秀
方能抚平我的怀旧
弟弟黄新成
我不稀罕你穿的西装缂履
我只是想告诉你穿过的军装
那是你人生的骄傲
那是代表祖国的华章
那是至高无尚的品牌
你那套军装永远值得我珍藏
二0二三年七月二十五日


袁德礼简历:
袁德礼:1954年生于上海。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糸。40年來,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过上万篇各类作品。先后出版过《百位老总谈人生》《女儿袁靓》《记者写天下》《袁德礼小说散文集》等书稿,累计1600万文字。作者曾在建筑与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社、城市导报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德礼传媒(国企)法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