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于山 意溢于水
——评徐启文行游散文集《登山临水》
作者/陈锡忠

我与徐启文相识、交集,始于他创立广州旅游文化研究会和广州旅游文化报。他退休后专注行游,潜心写作行游诗和行游散文。有次以文会友,他请我帮助广州作家出书和参与采风活动,在一起的采编写作中,知道他十多年间已出版“行游诗”系列诗集4部,加上过去的诗集共9部之多。而今又有“行游散文”集问世(此前已出过4部散文、报告文学集),读之为他欣喜,写下这篇评论。
读完该书77篇文章,深感徐启文多年来钟情于行游散文创作,以满腔热情讴歌祖国,放眼世界,赞美自然,其高尚情怀和行云流水的文笔,值得钦佩。
古人云:江山需要文人捧。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之风日盛,宣传人文和自然风景的文章渐多。而优秀的行游散文,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不容低估,徐启文是亲力亲为的率先者实践者佼佼者,他呕心沥血写下30多万字的行走文字……
感人的行游散文,是从炽热的心胸喷出来的,而关键又在于写出“我”。徐启文正是以新的理念、独特的手法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写出了对社会、对人文、对生态、对山水的深刻理解和观察,所以他的文字踔厉风发、得心应手。
(一)
厚重的人文情怀,这是徐启文散文作品的出发点。表面上是写青山绿水、物事风情,其实重点是写人。
如《人文一脉苏家围》,那里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代民居,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支后裔八百年前迁徙到此处的立足地,现已传至第二十八代。作者独具匠心地描写了江风、渔舟、峰影、仙桥、古道、老屋、古榕、竹韵、水车、荷塘、酒坊、山歌、野趣……深厚的人文气息一直延续至今,从中看到历史的脚步是怎样艰辛地走过来的,一个古村历史文化的样本,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们近距离地看到了岭南客家的风韵和神采。
所谓人文情怀是表现对人的尊重,对人类遗留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是重视人的高尚心态、情趣和胸怀,徐启文多篇散文都流淌这种价值观和心境。
在《烟雨扬州》里,他的笔墨没有落在看烟柳琼花、孤船帆影、扬州八怪、瘦西湖等这些千古风物上,而是浓墨重彩落在人文上,以“导游”张师傅为线,分别写了纪念南宋抗元英雄李庭芝、姜才的双忠祠,纪念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扬州史公祠,散文大家朱自清故居,让读者深感烟雨蒙蒙的扬州,具有厚重人文历史与现实传承结合之美。这是徐启文行游散文的人文情结和人文精神切片。
《桑树缘》一文,很好地运用“起承转合”的结构技巧,分别写出三个故事,几次通过“承”与“转”,将事、人、情融为一体,意象新颖,情景交融,灵动多姿,平朴诚笃。作者笔下的“父亲”,和朱自清写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所言虽小,旨在喻大,符合林语堂的艺术观点:“平淡最醇最可爱,而最难。”
(二)
本书中不少散文是游山玩水、吊古寻幽、赏月吟风之作,但恶劣的生态变化牵动了徐启文的心灵,他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怡情遣兴文字游戏之中,以诗人气质静心聆听和观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严肃态度描写这些山水风物对生态潜移默化的影响,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反映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默化的关系,从“游戏文字”升华为生态文学,文章的社会意义就不同寻常了。
《森林的海 森林的城》是作者的南沙区林业建设采访纪行。从文中五个段落,读者就深切地感受绿化使生态大为改观的历程。经过人们近几十年百折不挠实干,广州的生态面貌大为改观,作者以生花妙笔描绘绿化后的美。一样的风景,因为不一样的眼睛,不一样的情怀,会有不一样流光亮丽的文字……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急需人类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确保生存。如果说农业生态是“黄色文明”,工业生态是“黑色文明”,那人们孜孜追求的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作者抒发生态文明的力作不少,如《广州绿道,一幅低碳靓丽的诗画长卷》,这篇长达两万多字的采风“行游文”,全景式地描绘了滨海、莲花山、流溪河、芙蓉嶂、增江河、天麓湖、荔枝湾涌、东濠涌、海珠湖、白云湖、长洲岛、花城广场等十二条绿道线,勾画出绿道芳草蓊郁流光溢彩,“绿道网、轨道网、水道网、加漫行道网,无缝对接,相得益彰,对广州,对民众,可以生化出无限的未来,未来的无限……”
徐启文是诗人,在他的行游散文里,常在画龙点睛处来一首诗词,诗化的意识使意境深邃幽雅、情浓意切,如《流溪湖偶拾》一文,一挥而就的《小鸟》这首诗:“轻纱峻岭/林幽幽/烟气浮岛/水悠悠//翠庐门开/鸟相投/默默不吱/伫阶口//伸手抚摸/彩翅膀/邀我逍遥/闪明眸?//痴情山水/花自茂/两心共舞/绿云头?”诗人的生态情怀,活灵活现。
(三)
人把感情交给了山水,山水把美感交给了人。山水本是无情物,能否让人产生美感,与欣赏者的山水情怀大有关系。刘勰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本书第四辑,作者写山,写出了三美:情意美、气势美、自然美。
所谓情意美,就是山与人的亲密关系。比如在《仙气缭绕白云山》一文中,作者用三段三个排比句开头写出白云山的内涵美,以线串珠,满纸生辉,立意高远,不落窠臼,读之是一种美的情感享受。
所谓气势美,就是写山的美景一气呵成,写出山的气概。如在《神峍三清山》一文中,作者娴熟地运用描摹、比喻、排比、烘托等手法把位于江西上饶的三清山立体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移步换景,着意铺写,写出了山的气势美,独特美。
山是人类的宠物,它还有自然美、变幻美。如作者游清远市被人称为“世外桃源飞天马山”的燕子岩,联想到游览过的桂林芦笛岩、黄果树犀牛洞、云南钟乳石洞、张家界黄龙洞、阳春凌霄岩、乳源龙宫岩、英德宝晶宫……他以见多识广的旅行家思维浮想联翩、笔走龙蛇、文情跌岩,多角度、多层次渲染了山岩云铺奇丽,霞叠瑰秀的自然美、变幻美,让读者大饱眼福,荡涤胸臆。
智者乐水,仁者爱山。徐启文既爱山,也爱水,在第五六辑里他以如椽大笔、散墨点点、千种风情写水,亦写出三美:灵动美、度量美、人性美。
所谓灵动美,就是作者对亲水品水动情的感悟。比如在《碧溪清音》一文中,作者善于抓住“动情点”,写进了“我”,如在《碧溪清音》一文中,“我一觉醒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就是旅游文化……”这正是徐启文行游散文作品山水情怀的升华。
所谓度量美,就是作者对观赏山水独特的开阔襟怀。如在《水库的胸怀》一文中,作者以三个不同水库的联想为契入点,布局自然,墨色淡雅,气韵生动,将景观、感情、知识、哲理融合一起,不落俗套地袒露写出“水库的胸怀”,即“我”的情怀,笔调雅致,意境悠远。
所谓人性美,就是作者山水情怀的人生感悟。如在《在崇武古城听涛》一文中,作者以诗的优美语言抒写“在崇武古城听涛”,领悟了小城最具特色的海岸、石头、惠安女。它的一种精神,一种天性,如大海:愤怒时,是勇士;平静时,是淑女……”你看,崇武古城的海岸、石头、惠安女,“愤怒时,是勇士;平静时,是淑女……”多么的人性化,个性化!
旅游散文忌写成景点介绍式的文字,没有激情、没有情怀的旅游散文味同嚼蜡。而徐启文的行游散文却像黑橄榄,百嚼不厌,津津有味,其味无穷……
(四)
徐启文为了表达其人文情怀、生态情怀、山水情怀,除了上述提到他采用的写出“大我”感受;注意捕捉特殊场景;运用起承转合收放自如写作技巧;注重“文眼”的构思;善用描摹、比喻、排比、烘托的组后造境手法;注重找出“动情点”;擅长诗文结合等写作高招外,还值得赞誉的是其“形散神聚”的笔力。
旅游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如《双肩红》一文就是范例。他入手就写出在“百年荔枝林”看到“一棵巨大的高高的躯干上的古老荔枝树,需要大杉木撑着,活像一副有力的肩膀,撑起一把聚满了红色荔枝果的大伞……”“荔枝蒂部略凹,对称隆起,突起两点红晕,犹如人耸起的双肩,村民称它为‘双肩红’。”在娓娓叙述之中,作者来了两次“散写”。其一插入了他在孩童时家乡也有一棵古老高大的荔枝树;另一段是1993年到增城采风看到枯木逢春的“挂绿”……两段文字似乎与“双肩红”无关,其实更深刻表达了本文的主题,对农民来说,一草一木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啊!托物言志,涵蕴繁丰。
徐启文说:“我们在游山玩水中,能遇到一种声音,这声音仿佛是清风,是细雨,是甘露,是古韵,是冷月,是星星……把梦幻的、燃烧着爱的生活传递,泛起心灵的遐想与感悟……”笔者认为游记是一种梦与情怀的文字,情感放达无羁,它剪山水、描自然、抒人情、摄习俗、睹风土,点点入心,绮丽多姿,处处是梦,处处是情怀,而情怀与作者的情趣、品性、爱好、素养密不可分。
徐启文以高尚的人文情怀感人,以殷切的生态情怀启人,以美好的山水情怀诱人,以优秀的笔法悦人,这就是他的行游散文的可贵特色和大可称赞之处。

作者简介:
陈锡忠, 花城出版社前副社长、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不久前出版了《陈锡忠散文选:春心语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