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恶篇》(第4节)
【原文】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故陶人埏埴(shān zhí,和土揉土)而为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人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译文】
有人问:“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么礼义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 我回答说:所有的礼义,都产生于圣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产生于人的本性。
制作陶器的人搅拌揉捏粘土而制成陶器,那么陶器产生于工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本就产生于人的本性。木工砍削木材而制成木器,那么木器产生于工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本就产生于人的本性。圣人深思熟虑、熟悉人力可为之事,从而制定了礼义、建立了法度,那么礼义法度便是产生于圣人的人为努力,而不是原本就产生于人的本性。
至于眼睛爱看美色,耳朵爱听音乐,嘴巴爱吃美味,内心爱好财利,身体喜欢舒适安逸,这些才是产生于人的本性的东西,是一有感觉就自然形成、不依赖于人为的努力就会产生出来的东西。那些并不由感觉形成、一定要依靠努力去做然后才能形成的东西,便叫做产生于人为。这便是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所产生的东西及其不同的特征。
圣人改变了邪恶的本性而作出了人为的努力,做出人为的努力后就产生了礼义,礼义产生后就制定了法度。那么礼义法度这些东西,便是圣人所创建的了。圣人和普通人相同的、没有区别的地方,就是先天的本性;圣人和普通人不同而又超普通人的地方,是后天的人为努力。
爱好财利而希望得到,这是人的本性。假如有兄弟之间要分财产,如果依顺爱好财利而希望得到的本性,那么就会兄弟反目、互相争夺了;如果受到礼义规范的教化,就会推让给国人了。所以依顺本性,那就会兄弟相争;受到礼义教化,那就会推让给国人。

秋雨堂浅见:
荀子在这里以设问的手法回答了礼义从何而来的问题。他的观点是:礼义不是人本性中固有的东西,而是圣人们通过后天的努力制定和建立起来的。相传“周礼”就是由周公姬旦制定的。
接着他分析了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因素的区别。他指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这些才是人的本性,在这些方面,圣人和普通人是相同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圣人通过努力,制定了礼义,并带头遵守和实行,也以此来教化百姓,这正是圣人之所以伟大而受人尊崇的地方。
泥土经过工人的努力,可以制成陶器,木材经过木匠的加工可以做成木器,陶器和木器并不是泥土和木材的本性,但经过人为的加工,他们便有了新的形状和用途。《三字经》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也正好推翻了它的开篇最为有名的观点:“人之初,性本善”,反而证明了荀子“人性本恶”的立论。所以说,既使是普通人,通过教化,懂得并遵守礼义,克服人性之恶,也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成为受人尊敬的君子乃至圣人。
由此可见,人性本恶,人的良好品德和高尚的言行,来自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圣人君子应担负起教化人民的职责,老百姓也不可放弃对礼义的学习和
遵循,这是荀子的理想和期待。
2023.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