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追溯天津皇会的起源》
作者/侃珂
合诵/大树·路芳
音乐合成/路芳
葵卯兔年5月11日至13日,在天津古文化街天后宫前广场,由天津市民俗博物馆主办的纪念天后诞辰1063周年~皇会系列祈福仪式活动。分别进行天后出巡散福、天津皇会踩街巡游,天后宫祈福仪式和那些来自京津冀三地的高跷、跨鼓、表亭、舞狮、舞龙 、腰鼓、中幡、秧歌,海音法鼓等十八道非遗文化花会,随鸾起驾,轮番表演着精湛的技巧,传承了妈祖文化,吸引来自全国各地游客争先恐后驻足观赏,现场喝彩声不断,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天津“皇会”的独特魅力。

据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天津"皇会",最初称之为"娘娘会",是指民间祭祀海神娘娘的纪念活动,是天津卫独有的民俗花会之称。它始于元朝时期天后宫建立之时,逐步地完善于清初时期,鼎盛于清末年间。历经历史沧桑,依然延续至今 。2008年,天津皇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适逢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海神天后娘娘的诞辰日,各路民间花会相约聚集在一起,联合举办迎神祈福仪式的纪念盛会。娘娘会四天活动内容流程分别为:从农历三月十六日开始"送驾",把海神娘娘和眼光、子孙、斑疹、送生娘娘的头像从天后宫接出来,送回娘家即闽粤会馆天后殿供奉(后改在如意庵、千福寺),旨在让娘娘与父母团聚一次,颇有民间人情味儿。农历十八日为"接驾"日,各会聚于闽粤会馆,将这五位娘娘的木像接回天后宫。农历二十、二十二日为"巡香散福"。即由接香会抬着五位娘娘的木像和香锅从天后宫出发,沿着老城厢的各条街道游行,接受善男信女的香火,意为天后散福给各家男女儿童。

在出会期间,每天都有法鼓会、大乐会、鹤龄会、重阁会、中幡会、高跷会等民间各会组织沿途表演献艺,穿越人流络绎不绝的街道,规模浩荡荡。最后在天后寿诞之日,天后在宫中接受人间香火祝贺,从早到晚,香客络绎不绝,以求天后驱灾赐福。观众摩肩接踵,游赏那些在天后宫表演的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和乡祠挎鼓等百戏云集,异彩纷呈,演绎着最初"娘娘会"的民间花会活动的精彩靓点。
时光流转到康乾盛世期间,漕运的快速发展,使天津成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和经济中心。康熙、乾隆皇帝曾经数次乘龙舟南巡过津时,频繁驾临津城停泊在三岔口。1665年春季,康熙帝南巡过津,乡祠大鼓参与迎驾,那动听的鼓点儿与娴熟的鼓技博得龙颜大悦,康熙御赐鼓者黄马褂。后来,乾隆皇帝下江南巡游,途经天津时适逢娘娘会期,命令龙舟停泊在三岔河口,亲眼目睹津门各会表演者欢歌雀舞、一派太平盛世的场景欣喜不已,对组织者和表演者大为称赞。尤其乡祠“跨鼓”表演甚为精彩,特赏捷兽会四名鼓手每人黄缎马褂一件;鹤龄会唱得好,四位鹤童各得赏金项圈一个;赏组织者扫殿会龙旗两面。由此乡祠挎鼓会名扬四方,成为天津花会中不可多得的精彩节目。由于娘娘会因此得到两朝皇帝宠赐,后来就更名为“皇会”,使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
如今穿越数百年的历史风云,天津皇会在古文化街修复以后,依然焕发着迷人的历史文化魅力。适逢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那些传承龙灯、高跷、旱船、秧歌、法鼓、中幡、狮子舞和武术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会,那些精彩的拿手绝活、高难度的表演技巧,演绎着海神妈祖与漕运帆影、筑城建卫与民俗风土人情等传奇故事,成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娱乐活动盛宴,使具有浓郁清代特色的古文化街和天后宫,成为天津特色旅游的重要地标。尤其是那89幅清代彩绘《天后宫行会图》,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依然精彩地彰显着清代106道皇会表演和4055个栩栩如生的花会人物形象画面,绽放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奇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