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临大洼听“拔节”
文|昝秀昌
盛夏,一望无际地绿油油农田,成为蜂鸣蝶舞、百鸟戏闹欢歌的好场地、大舞台,谷子,高粱,玉米,大豆各种农作物,时常被风吹的绿波荡漾,迎着绚烂的阳光,披着雨露,昼夜不停的悄悄生长,给勤奋劳作的农家人带来无限的期盼和欣慰,丰收的景象屡屡入目。
记得小时候,吃完晚饭之后,经常跟着父亲到田间小路散步,银白色的月亮高高挂在天幕上,照亮整个夜空,似乎有意邀请大家欣赏高矮不等形态各异的滿洼庄稼,静听欣赏禾苗生长的状态和漫长过程。
日落西山的傍晚,田间少了此闷热,多了些青棵的浓醇香气。我和父亲手中各自拿上一把蒲扇,边走边往身边呼扇着凉风。
当我们漫步走到一块玉米地旁,父亲第一次问我: “夜晚的田野好吗?"
我说:“好,比白天凉快点,清静,还有昆虫什么的轻微动听的叫声”。
父亲又问: “你听到过植物生长的‘拔节’声吗?”
我一时愣住了,没有理解“拔节”二个字的意思。
原因是,我九岁那年,从东北煤都跟随父母回到河北老家,第一次看到乡村别具一格的房舍,大公鸡的晨呜,一早一晚的袅袅炊烟,还有那广褒美丽的田园,是如此的新鲜、好奇。当时,除上学之外,几乎每天和村里同龄孩子们跑跑颠颠,打尜尜,甩泥窝,弹泥球、去浅水塘里游泳啊,夜晚捉迷藏啊等等,好像生活在另一个无比绚丽多彩的欢乐世界。
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孩子们玩耍的花样也随着季节而变化。不知不觉地大约过了两年的时间,慢慢熟悉并适应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并经常跟着父亲下田做力所能及的农活,如拨杂草,捉拿害虫,说是干活,其实是一种好奇,没有常性。父亲做农活,我还可以去豆子地里捕捉蝈蝈和蚂蚱,然后带回家,蝈蝈放进早已编好的笼子里,蚂蚱经过一番精工细做,成为餐桌上的美食了。
因此,这次父亲问我听过“拔节”声吗,我有点儿蒙头转向了,两年来的农村生活,自己觉得体验和知道的不少了,可这“拔节”声是第一次听到。于是,父亲耐心的告诉我:“你听听,这玉米地里除了有各种昆虫的叫声,还有没有其他的声音,仔细听听”。
小孩子耳朵灵,我一听就听出来了,我说:“还有断断续续的咔咔声,不知是什么动物发出的声音,是从棒子(玉米)地里不断发出来的”。
父亲随后高兴的告诉我:“在城市里是听不到的,这是玉米成长到六七个叶片的时候,茎节“拔节”蹦出来的声音,在晚上能明显听得清楚。”
我好奇的问:“玉米桔杆不是慢慢的长高吗,怎么还会发出声音。”
一向慈祥的父亲跟哄小孩儿一样给我解释: “白天玉米叶子吸收阳光,同样生长,晚上夜静,能看到听到玉米生长“拔节”的咔咔声音,尤其是遇到白天降雨之后,晚上“拔节”声音会更大一些。明天晚上咱们拿着手电来看看”。
第二天晚饭后,我跟着父亲又去那块玉米地旁,打开手电,静心等待和搜索着一颗颗超过一人高的玉米秧。果然不久,有幸捕捉到两三颗玉米“拔节”的镜头,“拔节"时刻速度较快,好像有人从上边提拔一下,随即增长出铮亮发白的一小骨节玉米杆,约一公分左右长度,同时发出“咔”的一声。此时,让我大开眼界,惊讶不矣,觉得这玉米生长得太神奇了,庄稼地里的学问和故事太多太多了。之后的两三年中,每年夏天的晚间,借助明亮的月光,好奇的去欣赏夜间的田园风景,听看玉米的′′拔节”奇观。
昝秀昌 河北泊头人,大专文化,文学创作爱好者。先后在《沧州日报》《沧州晚报》《河北农民报》《河北民族》杂志、《中国档案报》《中国青年报》《老人世界》杂志、《老年日报》《现代中学生》杂志等20多家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发表作品数百篇。并有国家到地方的作品获奖。《交河县大事记》主编,《泊头市老年大学志》撰稿人,《泊头市地名志》编写人之一。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