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家轶事之五 《 唱戏 》
作者:陈文祥
在李老家村头,几个村妇在闲聊时,说起唱戏,她说:她小时候在她当闺女时曾听过戏,那时谁家听戏拿岀一个用高梁织成的箔,在空场上栽上木棍,站一圈箔,就成了戏院子,三里五庄的去听戏,随便拿点粮食,谷子豆子高梁都行,进戏场一边是男的,一边是女的,男女只能往戏台上看,若是乱看,一定会清出戏场的。 据说在清朝年间,李老家当时还叫永和寨,曾成立过戏班。 又据说,民国初年,从东京汴梁曾来过一个戏班,在李老家当时的永和寨唱戏。
一日演的是西厢记中一折,《考红》,当丫环下楼时的邦声响了十六下,丫环竟停住了脚步,开始了对白时,台下一个小孩在戏台下开了腔:“不对,还有两层楼梯没下来的。”原来古时的楼梯都是十八步,丫环下楼司鼓必须敲十八下。
从那以后,凡是在李老家唱戏,必须认认真真的演出,不然,必有人指三道四。 我最早听戏还是在一九五八年前后 ,李老家成立了一个戏班,头把弦是代振海,梆子司鼓乔德立,大小锣乔德堂等。
一班青年,陈友田,陈令宗,杨贵郎,孔得郎,孔玉兰,陈绍依等二十余人。
当时由于父亲在此唱戏,我也常在戏场玩耍。 戏园当时在西门里路北寨墙下的一个破院子里,戏台是用土垫起来的,后有三间草房做成后台,当时戏箱我勉强爬上去,随着锣鼓敲起,只知道看他们舞枪弄棒的翻跟斗,根本不知道唱的是啥。 戏台前摆满了木头,一到傍黑,两盏烧煤油的气灯点起来,三五里庄的人都会赶到这里,因为那时是乡里唯一的娱乐方式。
在戏园大门口西边的门上有个洞做成买票的地方,开始是二分一位,后来五分。
那时唱戏没有扩音机,但唱戏的人好嗓音,离三五里还是能听。 戏园大门的西边门用石滚顶着,东边那扇门半开,只容一人勉强挤过去。
这是我记得最早的李老家五十年代的唱戏时的情景。
后来戏班解散,戏园也不在了。
据说李老家戏班解散后,当年在李老家戏班唱戏的乔得二在归德旧城唱戏,戏报上标明李老家人听戏不要钱。李老家的人去归德旧城办事,很多人还专门去找过他过下戏隐。
六十年代的头几年,李老家在没演过舞台戏,但是琴书与坠子戏还是不断的在唱,地点都是在李老家十字大街西的一片空地上。 天一黑,三里五庄的人都会聚到这地方。拉坠胡的脚代敲梆,唱戏的唱代剪板,别看唱坠子戏的人少,唱起戏来气吞山河。记得那一年,李老家南门外铁工场当戏场,县剧团来演出,白天戏报上写的是现代戏《七月七的喜事》,我当时在读小学,没有时间去看,晚上有豫东红脸王唐雨成出场,铁工场那么大的院子人山人海,两个汽灯亮如白昼,头遍锣敲后,几个人抬着个椅子走上台来,椅子上坐着唐雨成,团长双手捧在一块,先作了个辑说,今天对不起大家了,唐老先生脚上生疮,无法行走,请大家担待。
六十年代后期,普及样板戏,县剧团送剧下乡,演出点挪到李老家南门外的铁工厂大院内,那时真是所谓的人山人海,偌大的院子,人满为患每唱一会,舞台前的观众就会一阵骚动,挤的人站不住,上了年纪的人,还有女人怕挤的纷纷往外挤,外边的年轻人使劲的往里挤,直到有维持会场的人用棍使劲的敲,才会平息乱挤的状况。
七十年代的李老家唱戏少了,戏场也挪到当时的李老家大街路东的大队部(后被买了)唱的不多,我也没听过。
改革开放后,人们忙于生活,戏基本没有唱过。最近几年,人们收入高,捐钱唱戏成了时尚。戏是村村唱人人听,李老家也有了文化广场,还建立了一个舞台,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九,逢会唱戏,使李老家的众乡亲的文化娱乐上了一个新台阶。
陈文祥 2023年4月
作者简介 
陈文祥(笔名陈实),河南商丘虞城人,自幼爱好文学,长年坚持文学创作,被网络媒体报纸电视称为“泥腿子作家”。曾发表过小说诗歌散文等,创作文学剧本多部,长篇影视文学剧本《事发柳树坡》(现存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推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