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涪陵工务段关工委,安排2天半课程,对2023年14名(不含增援大运会7名)来自川渝两地的农家子弟,新入路大专、本科生(6名本科生、8名大专生)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铁路史、中国铁路春运史、涪陵工务段艰苦创业史、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红色故事、成昆精神、五老故事、历届青工成长成才故事、人生理想第一课教育后,自觉扣紧步入人生的第一颗“纽扣”,结合思想实际,撰写的人生感悟“心得体会”,在《都市头条》陆续发布,以励鞭策,迎接挑战。
「人生感悟之五」人生在勤 不舍何获 听关工委入路第一课心得体会
●李 娜
我叫李娜,22岁,1米60,共青团员,重庆大渡口区人。
盛夏7月,我怀揣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本科文凭,来到涪陵工务段,成为养护渝怀铁道运输线的一名新兵。
闷热的盛夏,天公下了一场暴雨,给沙溪沟带来一片清凉,我们14名涪工新秀(不含7名增援大运会的同学),坐在涪陵工务段职工培训教育基地的教室里,聆听了关工委熊主任为我们讲述的二十大精神、中国铁路史、中国铁路春运史、涪陵工务段段史、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成昆精神、红色故事、五老故事、祖曾四代铁路人故事、历届青工成长成才故事、熊主任与《西南铁道报》共成长的写作人生故事,对中国铁路发展史、涪陵工务段艰苦创业史、历届青工成长成才史有了清醒的认识,也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回望人生,在我的记忆里,依稀记得第一次对铁路产生的概念,还是在小学的一篇关于京张铁路的课文里,那篇图文并茂的课文,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修建,具有传奇色彩的201公里京张铁路,虽在幼时的我有些懵懵懂懂,但图文并茂的课文,仍深深印记在我的脑海里。
今天,熊主任再次带我们回望中国铁路发展史里的那笔浓墨重彩,铁路的先驱者詹天佑工程师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自行修建的京张铁路,掀开了中国铁路发展史的序幕。熊主任虽已退休多年,年纪较长,却目光如炬,声如洪钟。熊主任康慨激昂讲述的一幕幕精彩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铁路先辈的无私奉献,也让我们看到了关工委对我们下一代的关心关爱,激发了我们扎根渝怀燃烧岁月的青春和热情。
熊主任现身说法,向我们讲述了他与《西南铁道报》共成长的写作人生故事,从一名“文革”时期的初中生,26个英文字母也不认识的养路工,通过文化补习,担任工会小组长、政治宣传员、通讯员,办黑板报,写表扬稿、新闻稿,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为《西南铁道报》写稿,先后有400多篇消息、200多篇通讯被《西南铁道报》等报刊采用,从补习合格的初中生到法律函授本科,从养路工到党群工作室主任,高级政工师,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令我们深受感动,也让我们为涪陵工务段的艰苦创业史、奋进辉煌史,连续6年实现“安全年”,连续6年保持集团公司“安全优质工务段”的辉煌成绩深感自豪;尤其是一批批涪工青年成长成才,“成铁好青年”王泰兴、王亚飞从线路工到工班长、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线路科副科长的精彩人生履历,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人生在勤,不取何获,不会约束自己,也就不知道什么是自由,没有付出,哪会有收获。经过人生第一课教育,让我思绪万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像“成铁好青年”王泰兴、王亚飞那样,坚定工务人生目标,扎根渝怀,敢于吃苦,敢于奉献,虚心向师傅学习,尽快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产实践,坚信自己的努力,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