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血色高原
作者‖杜红宁
组稿‖夏宏霖(格桑花)
几十年了,只要我想起,或与人谈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去西藏邦达部队进行医疗援助时的日子,我思维里总会不经意地闪现出一缕殷红的血色,那是从一位战士身体里流出的鲜血…… 

每当触碰到对高原的谈论,在我的眼前,就会将西藏的皑皑白雪与那血色事件联系在一起,似乎体验到凝冷的雪白世界与鲜活的血色的殷红交织在一起。每到这时,我忍不住会潸然落泪。


▲本文作者杜红宁(左)与战友马建(右)。

▲本文作者杜红宁(左)和战友马建(中),王队长(右)。
又到八一建军了,那年那月在雪域邦达医疗驰援的经历,又唤起我军旅生涯中的那段记忆。

▲ 在305团卫生队院内分别合影留念。
前排左一卫生队刘凤轩队长,左二医疗队王队长,右二张永刚指导员,右一李华全副指导员;后排左一医疗刘昌木(护士),左二卫生队魏庆永班长,左三依次医疗队李医生,马建医生,杜红宁护士。

▲ 卫生队战友。

1975年4月,我随成都军区医疗队一行五人来到西藏邦达草原305团卫生队,与战友们一道共同执行医疗任务。
▲ 305团警卫排战友。

六月的一天中午,在海拔4300多米的邦达机场的施工场地上,一个流鼻血的战士被送到卫生队,病因是他上午在施工时突然流鼻血,连里卫生员给予了治疗措施,但仍旧血流不止。
午饭后送团卫生队,给予检查、输液、止血等一切可用的治疗手段均无效,堵住的鼻腔血,从口中一口一口地吐出来。我给他測量着血压,150…160…170,恐怖的数字就这样蹭蹭往上窜,该用的手段都用上了,大家都心急如焚。


▲ 卫生队刘队长魏班长。
在邦达,经常都会遇到流鼻血的战士,也没像今天这样血流不止。本很沉着的医疗队王队长的脸上,不免露出一丝凝重和不安的神色,时间紧迫,不能再耽误下去,血压飙升180……200后且居高不下。
此时已经晚上七点了,部队立即派车将他送到百八十公里外的酉西医疗所,那是专门配合修建邦达机场的四野战医院派驻的医疗所,海拔2000多米。为保险起见去了两位医生、还有卫生班魏班长和我。
▲ 魏庆永战友(右)。

▲ 樊义学和化验排张永涛排长合影。
那个战士已感头痛,表情淡漠,脸色不大好,呈现典型的“高原紫”。
一路上大家不说话,忧心忡忡,气氛凝重,提心吊胆的眼神挂在每个人脸上。
我好怕他因此就“光荣”了,紧张地攥着拳头,想哭,一直憋着。
车不敢开快,都是土路,坑坑洼洼颠簸地厉害,路况不好,两小时后到目的地。
看着战士躺在病床上,我们稍稍安心,临走时马建医生对接诊的医生说,“不管怎样一定请明天电话告知战士的病情,谢谢你,麻烦你们了!


▲ 杜红宁(左),战友马建医生(中)医疗队王队长(右)。
也许是看到我们万分担心的表情,军医拉长着声调说:
“放心吧!他是你们的兄弟也是我们的兄弟呀……”。
回来的路上大家不说话,心里仍在担心,很压抑。回到卫生队都夜里零点过了。一下车,看到值班室那微弱的光还亮着,卫生队刘队长还没睡,他在等着我们回来。

▲ 雷吉信团长。

▲ 红宁和战友在压路机上。
听到汽车的声音,他出门朝着我们大声说:
“医疗所来电话了,没有用药,他血压下来了…下来了!不流鼻血了” !
在静静的夜晚,那声音显得格外清晰悦耳。这时魏班长突然哼起了小调,马建高兴地拍着手说“太好了”。

▲ 1973年建军节卫生队部分官兵合影。
我眼里噙着泪花,绷紧的那根弦即刻松了下来后,我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所有的担心、焦虑和难过瞬间得到了释放,这时刘队长对我说:
“小杜,别哭别哭,他好转了高兴才是…”
我不停的抹着涌出的泪水,说不出是难过还是高兴。那晚上我睡得很沉。
第二天早晨,我对马建说:
“等那个战士出院回到工地上又流鼻血怎么办呀”?
“唉…”马建叹了口气,此时我又难过起来。
可恶的高海拔呀!成千上万的将士在这里奋斗着,默默无闻的士兵用生命和忠诚挥洒青春。这就是雪域军人,这就是军人的意志! 
▲ 305团邹庆华战友。


▲ 范德全战友。
48年过去,那一幕又重现眼前,流鼻血的小战士,你还好吗?我已不记得你的姓名了,但你们缺氧的紫色面容及辛苦已深深地烙印在我心底!
矗立在机场上肃穆的丰碑默默地告诉人们这里曾发生的一切……
这里我要提一笔,警通连化验排十班副班长樊义学当时因反复流鼻血住卫生队三次,最后不得已转送酉西医疗所,我们当时就在卫生队。



▲ 樊义学立功证书和酉西医疗所的出院证。
光阴似箭,今年元月份我有幸再次与义学战友在305团微信群相遇。时间的造化让我们感慨万千,我们电话上诉说着当年在305团卫生队住院的情形以及他转酉西医疗所治疗情况……;他还告诉我一件事:知道吗?杜老兵,1977年八月份邦达机立纪念碑,碑上“献身机场建设烈士千古”十个大字是我踩着梯子亲自贴上去的,当年也因出色的表现荣立三等功。我为战友感到骄傲!
▲ 本文作者杜红宁和战友马建。

▲ 樊义学战友。
作为一个部队医务工作者,每当在对雪域邦达战斗经历的回忆中,那种充满激情的邦达岁月里,雪域军人们那种“缺氧不缺精神”的意志感动过我,激励着我,还有那殷红的血色…总会让我对战友心生怜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