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遐思
文/王国民

秋,是个美好的字眼:禾谷熟。
《说文·尔雅·绎天》:“秋为收成”。《尚书.盤庚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即谓有收成。汉蔡邕《月令章句》说得更明白:“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由此便派生出许多关于秋的美好事物来——
廷试举人钦定九月,谓之秋试;明清乡试例于八月举行,故亦称乡试为秋试;再如乡塾,每以七月开馆,至冬则散,谓之秋学。秋豫,古之王者于秋季收获时视察农事,豫,巡游也;汉·张衡《东京赋》“度秋豫以收成,观丰年之多稌。”秋水,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收,谷类多秋熟,故以秋为收成之期;秋成,谓谷物经秋而有成,“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唐·杜牧), 秋毫无犯,形容军纪严明;秋审,清制:各省死罪人犯,每岁审拟分为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项报部,八月间刑部会同九卿各官评核分拟,请旨裁定,其情实人犯裁定时,有予勾、免勾之别, 予勾者立即执行,免勾者暂缓执行,因其时为秋间,故称秋审。此外还有秋请:秋季朝见皇帝;秋风辞:汉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中流与群臣饮燕,作秋风辞.共九句(辞见《文选》)。

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秋便镶嵌在了诗人的笔端,“双眸翦秋水”(白居易)谓眼波清澈之意;南唐快乐皇帝李煜还把它填进《菩萨蛮》词:“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用它来比喻美人的眼睛目光清澈明亮……不胜枚举。
秋天的美在一个熟字.你看那绵绵亘亘的山丘坡地,苍翠满眼的绿挹得出水来,绿丛中嫣红姹紫橙黄葱白美不胜收,那便是春华秋实;你再看天山脚下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棉海,银絮闪耀如玉龙喷珠白茫茫一片,颇有点“漫漫平沙走白虹”的味道了;你再把视线转到我的故里江汉平原,那耀眼的一片片金色的稻穗翻滚着波浪一拨赶着一拨传送着米饭的香味,让你仿佛坐在餐桌前遐思飞扬视通万里:又是一个秋!更令我亢奋的是那满畈满垸的黄豆红高粱,秋日里黄豆荚脱去了绿衣,换上了秋日的容装,子粒儿在荚壳里迎着风摇得脆响,而在它上头的天兵天将则是千穗万穗红得醉人的红高粱,这个时候你站在田埂解开汗津津的衣裳:“儿童村南酒家去,野夫独立风吹衣”,这叫秋兴,也叫收成!

说到秋兴,一首首一篇篇关于秋的诗文便縈迴在脑际,甜润在心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场秋雨过后,黄昏时分,山中空旷宁静.诗人(王维)以画家的彩笔把明月、流泉、竹林、喧笑晚归的浣女、荷花深处的一叶小舟……渲染在你的视野,好一幅秋的山水写意图!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濯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诗人在宁静的秋夜远望牵牛织女星的即兴之作,景色鲜明,明快动听,诗歌的韵律美与修辞美低吟浅唱在诗行字间,构成一种美学上的享受。儿时和小伙伴们数星星看北斗看牵牛织女星的快乐情景也在眼前荡漾开来!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杜牧的一首七夕小诗(又称宫怨诗)。晚秋时节,夜色如水、轻罗小扇、流萤、坐看牵牛织女,诗人轻描淡写出冷清的画面,而将宫女的忧思怨绪含蓄于景物之中不着一字。一柄芭蕉向萤火,归来囊萤学车胤,这是我儿时爱秋惜秋的写照,与宫娥怨妇的轻罗小扇大相径庭!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唐代虞世南的咏蝉诗,清露、流响、疏桐、秋风,状景逼真,景情交融,一下子就把我带回到了粘知了的快乐童年……
“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曙傍窗间至,秋从簟上生。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这是白居易的《夜坐》,诗人从视觉、听觉、触觉描写秋夜的清寂谧静:斜月照楹、树影上阶、蛩声近床、秋寒生簟,白描手法,诗笔细腻,感受真切,清新自然,别具一格。
也许秋天是从虫声开始的.蝉的嘶哑鸣叫已经远去。蟋蟀登场把土地当作最广阔的舞台,在它那细微的唧唧声中,你也许会泛起深藏的乡愁!善哉善哉,生命里有一种牵挂总是美好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脍炙人口的唐·杜牧《山行》。秋天本是个萧条的季节,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面对这摧败零落的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出悲凉的诗句:“雁阵昏黄浮绿水,虫吟惨淡讼酸风。”(秋怀诗)(清·王苹)。“白雁南飞天欲霜,萧萧风雨又重阳。蓬鬓转添今日白,菊花犹似去年黄。”(元·鲁渊)。而杜牧却高声赞美这经霜枫叶红于二月娇花,催人勃发问上!啊,秋天大概是从颜色开始的,叶子将一个夏天的阳光全部藏在叶脉之中变成了血液,于是叶子就沉淀成阳光的金黄色或红色了!

唐·白居易有一首《微雨夜行》:“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秋夜、微雨、夜行,诗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逼真细腻写画了秋天濛濛细雨的特点,极尽艺术的生命!
王维有一首小诗写秋雨中的栾家濑(王维辋川别墅),淡淡几笔白描,表现了诗人怡然自乐的情趣:“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他用“飒飒”形容秋雨,有形有声;一个“泻”字为“跳波”形成伏笔;三、四句尤为传神:水波落下哗哗有声,白鹭因而受惊飞起,但发觉只是跳波自溅复又翩翩落下……这就是诗人秋雨中的情趣,怡然自乐者也。
是啊,秋天是秋雨敲击出来的,雨不大,点点滴滴全下在心头,于是就有了湿漉漉的思绪。秋雨是不悲伤的,大概是听秋雨的人在缅怀流逝的岁月吧,哀
愁来袭,感觉有点凉!

写秋景的诗不可胜数.但我最爱唐·刘禹锡的《秋词》,雄浑壮美,激越昂扬:“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点悲秋的痕迹都没有,这不禁令我想起唐宋八大家排行老三的宋·欧阳修的《秋声赋》,这可是宋代文赋的一朵奇葩,直至今日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有之!欧阳文忠公何许人也,王荆公(安石)说他是“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的人,器质深厚,智识高远,学术精微。他的文章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浩如江河之停蓄”“烂如日月之光辉”,“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也。我喜欢《秋声赋》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湖北省天门中学任教时教学《醉翁亭记》顺手牵羊把它带进了课堂.没曾想学生的兴致比我还浓厚,不几日就熟读成诵了,我戏谑一句:这是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让你们先睹为快了!
《秋声赋》在当时是一篇有争议的文字,有人认为秋天是一个预示着成熟,象征丰收的季节,天高气爽,秋水澄碧,为什么把它写的那么萧条凄凉。我是个语文教员不想把它与政治挂钩,牵强附会有点无聊,我只知道爱是一种责任,是永恒的存在。《秋声赋》是一篇文章,是文学中的极致,是艺术化了的文字,作者在文中运用多种譬喻和烘托的艺术手法对无形的秋声作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渲染了变态多端的秋天景象,对自然现象体察之细微,想象之丰富,手法之巧妙,可谓极致!
你听这秋声: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你看他写秋景: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他直接了当地:“夫秋,刑官也,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他认为: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自然界的规律不可违也,于是发出心灵的感叹: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争荣,亦何恨乎秋声!
《秋声赋》之所以为读书郎称赞,主要是它在艺术方面的成就,采用铺陈的艺术手法,以整齐而有变化的句法从色、容、气、意、声等方面描绘出山川萧瑟,草木零落的秋天景象,与作者对人生的感叹取得和谐统一,达到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而形成宋代文赋的一种特色,表现出作者在艺术上的独创性。至于有些专家学者把《秋声赋》与作者的坎坷仕途联系起来说他受老、庄消极思想的影响,有着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是另外方面的命题,我就不在此赘言了。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春者天之本怀;秋者天之别调。林语堂说初秋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我独爱秋天的氛围.有点萧瑟但不凌厉,有些沧桑但不悲怆,很适合人的心情。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秋天是属于中年的;心情也可以分为四季:春之蓬勃.夏之热烈.秋之萧瑟,冬之凛冽,哪一道不是一种盛宴?秋天的色彩和声音,秋天的清静与悲凉,都丰富了人的心灵世界!
有位诗人说得好:得春气可写词曲,得秋气可写诗文.我没有刘禹锡的灵动与聪慧,“便引诗情到碧霄”,只能在这蟋蟀声里,在这秋雨敲击出的美妙旋律中检藏诸子百家的文章;在古典的秋天里.闻一闻故纸的气息.那种沧桑的感觉也是一种久违的诗意。

王国民,天门市人。副教授,知名专家、学者。
曾发布作品有《孔子研究》;《孔子教师道德修养简论》;《孔子商业道德修养简论》;《孔子孝道简论》和《孔子研究札记》。中篇小说 : 《易主》和《英子》。散文集 《斑鸠声声》。报告文学《李成龙整形美容后起之秀》。电影文学剧本《沉湖》。
参予编辑《新华句典 ;整理校注《荆门州志》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