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曾相恋(散文)
李波
我与她相识于“文学”,但交往中又几乎不谈论“文学”。我们交往的方式——信函。
多年前,我在《短篇小说》杂志上发表了一则“文学语丝”,下面标注有我的通讯地址。她看到后,便给我来信,于是,我们就自然而然地“交往”了起来。那时,她是山东齐鲁医学院大三的一名学生,老家在河北,属于离开家乡跨省就读的一名学子。她虽然学医,但也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我是云南人,在云南长大、就学、工作,我们交往的方式注定的就只是信函。
我们有着共同的语言,也就没必要在信函中谈论“文学”的话题。之所以这样,又是缘于我们有着类似的“学习经历”与兴趣爱好。她是医学专业的学生,自然是一名理工科的学生,又喜爱读文学作品。我上高中时也是理科学生,参加工作后成为了中学的文科教师,又兼任过高中的生物课程,后来才调到国有企业工作。大同小异的经历和兴趣爱好,自然就有了共同的语言。我们“相识”的时候,我虽然工作了几年,但推算下来,可能大她四五岁,交往中也就不存在代沟的问题。说推算,因为我们从未具体说过年龄这种话题。她猜测过,我是男性,年龄应该比她大一点。
她是一个纯真、直道、内向、善良,较为孤僻,猜疑心较重的女生。与同班,同宿舍的同学之间,虽没有什么矛盾,但很少一起消闲玩乐,相互交流,讨论问题,似乎是不合群的性格。后来,在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实习期间,仍然常常感到孤独与寂寞,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交往。
医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学习起来较为枯燥,尤其是需要背诵的名称,尤若中国人记外国人的名字一样,较难记住。因她内心的孤独与荒漠,又无倾诉的地方和对象,就将阅读文学作品和吃零食作为缓解压力的办法。我由“理科”转型为“文科”,也经历过一个艰难的过程,本是师范类的学子,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也看过“大学生心理”方面的资料,于她而言,算是个过来人。于是,我们就讨论学习和记忆、背诵的问题,谈论同学间相处的问题,也谈论吃零食的话题。我只是谈论看法、做法和想法,提出建议,并非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与说教。我们似“哥们”间的交流,没有那些刻板说教的东西。我建议她背诵医学名词,用背英语单词的方法去背诵。我没有“英语水平”,自然只是提个醒。我们间的交往,成为了她另一个缓解压力的方式。
她到医院实习后,仍没有倾诉的对象,同样深感孤独与寂寞,又增加了即将步入社会的忧虑感,总觉得即将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社会,而自己对社会一无所知。于是,她便以吹口琴和阅读来消磨工作和学习之外的时光。她痴迷于阅读,经常揣着《唐诗三百首》,有时间就读一读,背一背。她曾告诉过我,说她父母都是工人,经济不宽余。她还将积蓄起来准备购买医药书籍的钱用于购买了一套《三国演义》阅读。
自从我们交往的一天起,我们的信函就不断地来来往往。她总是述说开心之事;讲述所面对的问题,内心的感受;描述困惑与疑虑。我们分享着彼此的快乐,提出对问题的态度与见解。我也是调离家乡工作之人,我们也就会说说“乡情”。对从学生时代步入社会的情况,我的话就会多一些。我们无拘无束地说,自自然然地写,像面对面地说话一样。那时,大中专毕业生是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她也不会为工作发愁,但却又有点茫昧于面对工作与环境会不知所措。我则深信,凭她的勤恳、勤学与善良的本性,步入社会,一定会是一名好医生!
我们也会谈论友情、爱情和家庭之类的话题,但只是陈述各自的观点,与我们之间的“交往”无关,不谈论我们各自的状况,因而,也就不存在相互“倾诉”的情况。那时,我判定她还没有交男朋友,我也从不说我的“恋爱”往事。只是有一次我回信慢时,她来信猜测我是不是忙于结婚事务,把她这个朋友忘怀了。我的回信只说工作太忙,对婚恋之事绕开而闭口不言。我们是“哥们”类的朋友,我也就尽量避免谈论“敏感”的事宜。我们的交往原本就不是“恋爱”,也没想向着那方面发展。
她总是抱怨我回信太慢,多次来信说,以为我把她忘了,不会再给她写信了。尽管我给她承诺过:只要我们间的交往不影响她今后的生活,我们就会一直交往下去。可她一直都会猜忌,说是因为她说了什么话,或是写了什么内容,导致我生气了,不会再给她写信了。那种情况,我就说朋友间哪会拘泥于小节,自然随性才好!那时,我工作上确实比较忙,企业办公室的工作常常分不清上下班时间。还有一点,也会有意识地回信慢一点,尽可能不要让她产生“恋爱”的感觉。因为她常说有孤寂之感,经常会盼望着能够收到我的信件。在她刚去实习的时候,实习医院的地址写得太简单,我怕她收不到,就填写了原来的通信地址。她为了早点读到那封信,她说跑了三十里的路。
她大四那年,回老家河北过春节。让我寄信到她的老家,我一看,信件得通过他人收转。关键是,收转人的名字看不清楚,那个寒假,我便未给她写信。那年春节前后,云南发生多次低级别的地震。我收到了她于除夕之夜给我写的信,信中自然含有问候我所在之地是否“受灾”的内容。
我与她说过,今后分配了工作,记得给我写信。算起来,就在她分工之际,我们单位在另一个地方建盖竣工了一个宾馆,我被抽调了去参与筹划开业经营的事务,距离单位行政机关六七十公里,一年多未回到单位的机关所在地。不知是她未给我写信,还是邮局人员对“平信”不负责任,弄丢了她给我写的信;或是其他原因不便再给我写信;或是因未收到我的回信,而犯了猜忌我不愿再与她交往的心病,之后就不再给我写信。没有她“工作”的地址,我自然也就无法寄信。那时,一般的工薪人员还买不起手机;原办公室的电话未告诉过她;于是,我们就“断联”了!后来,我也去原地的邮局询问过,有没有过我的信,邮局的人员自然回复说没有过。
记得,她曾说过,还不知道我的音容笑貌。我们的交往,与年龄无关,与高矮胖瘦无关,与相貌无关,与性别无关,更与功名利益不沾边,是纯情式的说得来话的有缘人之间的交往。她的话题我没接茬,也就随之而过。
她不知道我的年龄长相,我也不知道她的年龄与长相。我们都没向对方索要过照片。我们间真心、真情地“交往”了两年!倘若不“失联”,或许我们至今还在交往。或许我们也一直未会面,但后来会通过手机视频,看到彼此都在慢慢变老!
我们有共同的兴趣与爱好,有共同的语言交流,我们间有过那“似曾相恋”的美好时光。我深信,我们都是至情至性之人,定然都会将那段美好纯真之情深埋心底!假若她能看到我的这篇文字,定然有着文字中所流露出的共鸣之情!
我真心盼望着:我们间再次缘起,在“七夕”之夜,彼此看到对方的音容笑貌!

作者简介:
李波:1993年获红旗出版社……颁发四等奖。2020年获“中诗刊杯全球华语名家金作奖”。2021年获第八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二等奖,第四届“琅琊杯”全国诗书画家精英赛一等奖,“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2022年获“华文杯……”评审银奖,“中国诗歌百家奖”,“新思路文学奖”,“2022年十大年度桂冠精英奖”。2002~2003第四届中华长江文学奖国际赛“年度十佳作家奖”。2023全国第十届“母亲节”笔会海内外华语文学征稿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