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字当作映照内心的镜子、当作疼爱的孩子……加入了省作家协会,完成了从一个文学“发烧友”向诗人、作家的华丽转身……
一朵莲的华丽转身
——唐学连散文集《半盏莲韵》赏读
作者:张仙群
在这蝉鸣蛙啼的夏夜,拈一颗鲜嫩的莲子入口,就着唐学连的《半盏莲韵》细品,香甜与苦涩交融后,留下令人陶醉的回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莲,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是朦胧多义的。莲也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花卉意象之一,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早在《诗经》中,莲就象征了女性,突出其美丽的特点。北宋学者周敦颐赋予了莲“花中君子”的美誉,也赋予了莲高洁的含义。莲还是佛家之物,盛开在观音菩萨座下。唐学连因名字中带“连”而自喻为“莲”,也以莲自勉。她的诗歌集《此生为莲》,散文集《半盏莲韵》,两本书名都令人惊艳。在五月诗社相识十几年,印象中的学连既有辣妹子的干练麻利、敢爱敢恨,又有江南女子的敏感多愁和温婉细腻,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她对文学梦的执着追求。读完这本《半盏莲韵》,愈发觉得文如其人。
《半盏莲韵》选入了学连加入五月诗社十几年以来撰写的散文、散文诗和评论文章。全书由“枕着亲情入梦”“年的滋味在心头”“初心犹热梦启程”“窗外一盏新荷”“爱如焰火歌入弦”五辑组成,单从每一辑的标题来看,每一个都美得如同一首诗,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细读不难看出,本书记录的既是作者在自我突破中成长的过程,也是她从草根蜕变成诗人、作家的追梦之旅。
梦在幸福童年与浓浓的亲情中孕育
有人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从这点上看,学连显然是幸运的,尽管生长在七、八十年代偏远的乡村,缺衣少食,但因她是家里的小女儿,也是被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娇宠着长大的。这样的童年虽然物资上不富裕,精神上却是富足的。因此这些童年的回忆也成了作者远离家乡外出打工时的精神食粮,也是能治愈她一生的宝藏。作者注重亲情,大篇幅书写了儿时回忆和各位亲人的故事。以质朴的语言,细数着自己儿时的趣事、糗事,关于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爷爷、公公等亲人的故事也娓娓道来。如:在《童年走路趣事》里,“我”跟着姐姐去赶集,和姐姐一起摆摊卖瓜子,回家时因为又累又饿闭上眼睛走路,却掉进马路边的水沟里,更绝的是担心被人认出出糗的自己,还故意用泥巴把脸弄脏来掩饰。还有和姐姐别开生面的“插秧争斗”导致的狼狈(《插秧争斗姐妹情》)。“我”跟着哥哥春天在水田里捉泥鳅(《哥哥的“跟屁虫”》),秋冬天捉麻雀(《捕鸟》)。“我”出怪招,偷偷把男孩子的衣服藏起来,以达到赶走男孩让女孩下池塘玩水的目的,和小姐妹相约在池塘摸田螺、嬉戏(《戏水》),兄妹绕着父母打闹的天伦之乐(《故乡中秋月》)……这,满满都是我们70后、80后共同的回忆。力大无穷又被生活重担压出“驼峰”的父亲(《岁月深处粽子香》),口是心非,佯装不爱吃甜食,把月饼全让给儿女的母亲(《半个月饼》),为“我”取名“学莲”,要“我学习莲的特性,出淤泥而不染”的爷爷(《莲的心事》),大公无私、刚直不阿“村官”公公(《无悔有忧的“板书记”》)……一个个亲人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在作者笔下,月饼是“足足有一斤重”“没有任何奢华的包装,没有变着花样的馅儿,但感觉吃起来特别香”的,由于技术不过关,妈妈包的粽子是“一个个不成形的”,水田里有小鱼和泥鳅,池塘里有田螺……这些回忆尽管也透着淡淡的忧伤,但大都是美好的。说起家乡,乡愁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我以最本真的热情,投入母亲的怀抱,找回儿时的依恋……”读之,仿佛能见到一个满身疲惫的游子,扔下手中行李,扑向倚在门边满含热泪盼儿归的老母亲。童年时的学连,是一支刚露出尖尖角的小荷,慈爱的长辈和懂事的哥哥姐姐用自己的身躯为她挡去了所有的风霜。
梦在苦难生活的磨砺中发芽
从生活经历来看,学连是令人心疼的。因为家境贫困,学连读完初中便辍学了。在《本命年的收获》中,作者提到1995年立冬“家里失火,我带着只有103天大的大儿子从被窝里逃了出来。在寒夜里浑身战栗的看着冲天大火将家里的一切化为灰烬时,炙热的烈焰烤不热骨子里的寒冰。骤失家园的伤痛,几乎让我瘫倒在地……”,背井离乡来到韶关,作为外来打工族,学连依然挣扎于社会最底层,“如无根的浮萍居无定所,曾经一年之中搬家五次之多。”在《新年,新家的欣慰》中,作者又提到“整天为了逃避那个几十块的暂住证费,躲来躲去。一家人挤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出租屋里,阴暗潮湿,白天也要开灯才看得见。”“记得小儿子出世前有天晚上房东使坏,吓唬我说计生办要来检查。因为我既没有暂住证,又没有准生证,他要我出去暂避一下。”“我一个人在韶关人生地不熟,也没有地方可去,就带着两岁的大儿子在北江桥下的河边、草地上游荡。挺着个快要分娩的大肚子,抱着个已经睡熟的儿子,深夜零点后了还不敢回去。”这种生存状态,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想象的。再加上母亲的卒然离世、丈夫工伤腿骨断折、积劳成疾的姐姐英年早逝……一个个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学连是个善良的人,她将忧伤留给文字,将快乐身边的人。可是上天赐予学连的苦难似乎总是翻倍的,幸好学连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她用自己的坚韧执着和努力从一名流水线上的女工成长为公安系统的专业禁毒社工、广东“最美禁毒人”。这一时期的学连,无疑是一朵盛开的莲,在生活的泥潭里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梦在执着坚持中华丽转身
学连是经受过生活毒打的人,也许正因为这些苦难生活的体验,激发了学连最强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弗洛伊德指出:“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当然,学连最大的成功得益于她对文学梦的执着追求以及抓住了受名家点拨的机缘。
学连对文学有多执着?她在《追梦心路》里说“早在小时候用双手撑着下巴听爷爷讲故事时,心里就埋下了对文学的种子。”初中辍学后,有“不吃不喝连续两天两夜看完一部5本连载小说的经历”,还有“用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书的经历”,“ 我一直坚持用日记本写下了我的读后感,还有我的愿望和心灵足迹。”在《本命年的收获》中写到,她曾因为某工厂有厂报而放弃原本舒服的工作,选择该厂最底层的流水线工作,就为了圆“将文章变成铅字”的梦。学连把文字当作最忠实的情人、当作映照自己内心的镜子、当作自己疼爱的孩子……美国著名作家约翰.D.麦克唐纳说过“学习写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写作”,学连恰恰验证了这个道理。在五月诗社里,学连是出了名的快枪手、多面手、高产作家,她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兼顾了散文、评论、小说、纪实文学等题材。果然,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因为学连对文学梦的执着追求和刻苦练习,幸运地得到了著名诗人叶文福和五月诗社创始人桂汉标老师的亲自指点,在诗社里也赢得了诗友们的一致好评。大量文学作品发表在《诗潮》《长江文艺》《南方日报》、泰国《中华日报》、菲律宾《世界日报》、柬埔寨《金边日报》等海内外报刊上,她也成功加入了广东省作家协会,完成了从一个草根、文学“发烧友”向诗人、作家的华丽转身。
唐学连这本《半盏莲韵》是一位诗人、作家的成长史和奋斗史,充满了正能量。读来就像咀嚼一颗新出的莲子,是一种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后沉淀出的一份清净,是经历一番苦心磨炼后收获的内心的安宁。
(2023年7月26日)
向心向梦向云端
——读余玉英诗集《梦留在梦里》
作者:吕梅洁
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读完余玉英的诗集《梦留在梦里》便是这种感觉。在她一首首的诗歌里,去读懂岁月平静曾历经过的风雨,书内心风景曾阅历过的风雨兼程。她用深情不渝的热爱,抒生命来自平凡生活的每一次惊艳时光;她的梦随她的笔端一直在向云端前进,心之所想便是心之所向。
时下正值七月,窗外骄阳似火,耳边循环放着黄绮珊的《向云端》这首歌,歌词中传达着的追求梦想,勇于突破,坚持不懈,积极向上的力量,我在玉英的诗集里也读到了,并随诗人的笔端去看云,看花,看风景,看喜欢的人。于寻梦的日常里,去感受爱,或者说热情。人活一世,总要爱着点什么,给生活加点乐,让生命燃起来,从此,人生才会步步生花,日子才会变得日日是好日。我在诗人这些寻梦的诗行里,解读到不一样的诗情与人生思悟。
把诗意之花种在平凡的日子里,让梦想向云端飞去。品读诗集《梦留在梦里》,无论是第一辑“用折叠的乡愁取暖”里的《自画像》《以小鱼的名义游走人间》《是谁偷了我的灯火》,《抵达自己》《夏的情绪摁进雨里》等诗篇,还是第二辑“喊山就是在喊自己”里的《觅静》《村居》《静物》《午休片断》等诗篇,都是女诗人于人间烟火的馨香里,表达了诗人忠于内心的说真话、抒真情、颂真美、做善行,以及对挫折和困难的克服,对梦想的追求与坚持,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传递着希望和信心的信息,鼓舞人们在不断尝试中追求自己的梦想,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机会。诗人在自己的爱好里,发自内心地喜欢一件事情,在获得无穷乐趣的同时,也调养出热爱生活的真性情,把普通的日子,过出了妙趣横生的诗意,始终心随梦向云端飞。
把诗意之花种在自己的信仰里,让梦想向云端翻越。品读诗集里第三辑“空旷足够信仰生长”里的《遗落的一小部分自己》《谒中山》《听〈秦腔〉所想》《诗会南雄》《走城口》《五山记》等组诗,让人感到四季在时间的永动中,用流年各异的风景和人间变化的风雨,更迭着已在岁月波澜里,变得云淡风轻的每一个日子。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要学学诗人,去找一件事,找那件你甘心倾注全部精力的事,当你沉醉其中,便能乐而忘忧,它的趣味,就是抵抗你苦闷生活的良药。诗人在这些诗篇里,在红色与绿色,远古与现实的交相辉映中,有一种慢煮生活的滋味,于低眉美好间,领读者读岁月平静的诗文,感碎语人生的风情,点墨轻蘸心间的清澈,书内心总有变化的风景,坚定自己所爱,让梦想一直都在向云端翻越。
把诗意之花种植在春天里,放飞新的梦想向云端攀登。品读第四辑“回眸一笑绿了春天”里的《相爱》《相思之夜》《只是想你》《月光情事》《寄语宝宝》《因为有你,我偏爱这安稳的人间》。《抱你》《看你》《喃喃集》《记梦》《和自己聊聊》……读这些“含有人间烟火”气息的诗篇,会感到岁月的风吹过光阴的记忆,都会轻抚心间那些有着阑珊璀璨的美好和暗夜里的馨香。《在家抗疫》《三分之一的敬畏》等诗篇中,诗人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中,保持生命的快乐和优雅,并于祈愿四季安康的祝福里,让时光在季节的变迁中正热烈演绎着一春一夏的葱茏,人生中最清纯唯美的,永远是源自生命本质的清香以及拥简单快乐充实活着的平凡幸福,唯有去爱,方能诗意花开。
把诗意之花种在希望的心田里,让梦想开满云花朵朵。品读第五辑“一粒鸟鸣啄亮晨光”里的《时间》《写一首诗给自己》《不言之语》《词语的流亡》等诗,如同读岁月的平静,蕴含着生命曾跌宕起伏的过往;书内心的风景,隽永着生活朴素简约的现实。这些于谋生的平常里,一直在寻梦生活里的诗意;于谋爱的欢喜中,让心中的梦想在季节的风景中充满着希望。正如著名诗人李发模先生在诗集的序言中所说:“玉英的诗中,是时间的镜子照见的提炼过的纷繁世事,就像春蚕吐丝形成茧,我们于茧中形容喧嚣与寂静,其结果又像岁月之枝上的果然,果然回味中的如果,就像人的脑子为什么都是圆的。”亦如一粒种子,被埋藏在土壤里,只要它一直不放弃希望,就一定会从土壤里迸出,就会在庞琼的枝干上生出崴蕤美好的繁叶,在斜阳下熠熠生辉。
通读玉英这本诗集,深感悉心去感受生活的人,目之所及,皆是美好。其生活里,向心向梦向云端,弥漫着的皆是诗意。作家白落梅说:“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人间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爱最贴心的是,能够春风化雨般地教人成长,让一个人有觉悟,清醒。轻书心韵,浸润生命多彩的缤纷,绽放在充满诗意的生活静好中,在心境的淡泊宁静中,不为尘世的一切所鼓惑,将心安放在如莲般纯澈的时光中,在追寻简单的快乐和丰富的安静中,不辍热爱,笃行致远。把梦留在梦里,却一直在向云端追求梦想、勇于突破困难、不放弃追求,这对于一个80后的女诗人,很是可贵!
读玉英的诗歌,让我学会心怀美好,去爱一个人,爱一件事,爱上那些细碎的生活片段,总会让我们流淌着绵绵情意,由内而外散发着温柔。丰盈我们生命的是执一寸岁月,向心向梦向云端,从而去书写诗意人生。
(2023年7月28日)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