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毫无存在感,到工业大省
安徽做对了什么?
来源:吾球商业地理
城市头条/安徽
没有不被水流过的土地
没有不被商业塑造的城

【由徽派建筑元素构成的“徽”字,但显然今天的安徽不再只是马头墙了|来自网络】
吾球商业地理:
安徽,是安庆和徽州的组合。安庆失色,徽州没落,成了安徽1980年代之后失去存在感的一个缩影。但今天的安徽,合肥横空出世,安庆也触底反弹,而新徽商更是来势凶猛。那么,属于安徽的时代来了吗?
采写/朱亚栋;主编/王千马
图片/网络;编制/牛儿响叮当+哟嚯
作为我国工业制造的后起之秀,安徽在最近十几年来可谓表现亮眼。2009年安徽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全国第13位,2017年全国第10位,增长了326.08%,增速第一,远远领先其它省份;2021年安徽制造业GDP增加值超1万亿,全国排名第10位,晋级第一方阵;
全国41个工业大类,安徽有40个,是国内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经过20年的奋斗,安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中国工业大省、强省之一!
那么,安徽最擅长制造什么?
壹
首先,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近十几年来,安徽坚持高质量发展,突出创新驱动,夯实实体经济发展。推进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安徽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集聚地”的跨越发展。
可以看出安徽目前的优势工业集中在:集成电路、移动通信、电子信息、工业机器人、计算机、光电子、家电、汽车、能源、化工等。
由于后发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高,产业结构合理,发展势头良好。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是安徽主要规模以上工业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
截至2022年底,安徽全省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36户,比上年同期多增318户,创近十年新高;光伏、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分别增长85.3%、20%、10.8%,合计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50%,光伏压延玻璃产能居全国第1位,汽车产量居全国第6位,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居全国第5位。创建软件产业园23个,中国声谷入园企业数量有望突破2000户、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1-11月份,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9.6%,居全国第7位、长三角第1位。
与此同时,在这高速发展的近十几年间,安徽省还坚持“龙头+配套”“基金+基地”,培育千亿产业1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15家。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4%,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3%提高到9%,成为全省工业第二大行业、拉动工业增长的第一动力。
根据大皖新闻的报道,平板显示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200多家,实现“从沙子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布局。面板产能约占全球10%,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生产,全国每3台冰箱、每4台洗衣机、每5台空调中,就有1台是由安徽制造。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产业集群之一。
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400多家,形成从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到材料、装备、创新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等较完整产业链条。光伏产业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26.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82.8亿元,增长32倍。
安徽汽车产量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速,继2017年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2020年大众汽车集团增持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股份至75%并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大众安徽将继续在合肥进行投资。
蔚来近年来与安徽的缘分也越结越深。推进整车先进制造与产业链合作、总部落户合肥、规划建设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正式投产……
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比亚迪近几年来在安徽持续投资。董事长王传福把安徽作为比亚迪发展的重镇,在合肥建设了一期、二期、三期整车项目,在无为、蚌埠、滁州、阜阳建设了新型动力电池、电池材料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不断加大在皖产业布局力度。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了江淮、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等10家整车企业和1200家配套企业,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5万辆,居全国第5、中部第1位。
在“传统优势”四大件上,安徽也表现非凡。2020年,四大件产量9440万台,居全国第二位。其中,电冰箱(2437.9万台)、洗衣机(2380.4)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空调器产量3009.7万台)居全国第二位,彩电产量(1612万台)居全国第三位。

【曾留在七八零后深刻记忆中的美菱冰箱|来自网络】
有资料骄傲地称,“全国每3台冰箱、每4台洗衣机、每5台空调,就有一台安徽造。安徽家电已形成‘10家龙头企业+1000家配套企业’的‘龙头+配套’产业格局。1980年代,安徽培育了家电产业,美菱、扬子、荣事达等企业成为行业龙头。目前,安徽四大家电产量已突破1亿台,占全国的1/4。”
某种意义上,这和安徽在21世纪以来,相继实施县域经济、轻工大省、工业强省、制造强省等重大战略有关。
贰
进入21世纪之后,工业在安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动力、主引擎作用日益增强,工业经济呈现有速度、有质量、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加快了安徽工业“立起来”的步伐。1980年代,安徽培育了家电产业,美菱、扬子、荣事达等企业成为行业龙头。
1990年代,培育的汽车产业中,江淮、奇瑞成为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的典范。全省汽车产量由1978年的约3000辆增长到2017年的133.5万辆,总量居全国第9,汽车整车出口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重要的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基地。
2000年以来,以京东方+科大讯飞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产值突破4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进入全国前10。安徽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基地。
其中,2008年,吸引京东方6代线项目落户,引来这只凤凰“筑巢”,是合肥招商引资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京东方落地生根,发展良好,先后在合肥建成国内首条6代、8.5代和全球首代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合肥当地新闻报道“京东方”如何落户合肥|来自网络】
2016年,合肥液晶显示屏产量达2.2亿片,产量和配套能力居全国前列。可以说,合肥和京东方互相成就了对方。
科大讯飞领衔的中国声谷,扎推高新区“量子企业一条街”,实现一亿度运行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合肥正在为下一波产业革命中的竞争与合作积攒能量。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正在向制造强省加速迈进。
回顾安徽制造的发展历史,安徽走上了从“铜墙铁壁”(化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产业等资源型发展)、“白酒家电”(消费型发展)、到“芯屏汽合”(芯片产业、新型显示产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等技术型发展)再到“集终生智”(集成电路产业、智能终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以及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等创新型发展)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但这还不是安徽的终点。
如今,安徽正着力抓好以“铜墙铁壁”为重点的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像铜陵打造的厚度只有一张A4纸1/20的铜箔,最高价值超过9万元/吨,相比之下,一吨铜锭只有5万元左右,而这种高精度电子铜箔,主要应用于高性能线路板及新能源储能电池。
此外,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巩固提升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技术和产业的并跑领跑地位,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十大新兴产业,并以“大智移云”为牵引,加快布局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
所谓“大智移云”,即大数据、智能化、移动终端、云计算。某种意义上,这些年来,安徽省会合肥能将“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打造成了自身的现象级产业地标——新华社对此报道说,在这背后,是合肥坚持工业强市,强化技术创新,推动“智改数转”,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的生动实践。
为了推动“智改数转”,我们发现,这些年来安徽在5G基站的建设上颇下功夫,累计建设5G基站7万余个,实现5G网络地市主城区全覆盖。还有就是,大力实施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设立10亿元资金、200亿元基金,省内重点培育平台130家,其中工信部试点示范30个、位居全国前列。
尤其醒目的,是安徽上线了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个依托科大讯飞核心技术,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研产供销服管”等场景决策,也是安徽省首家政企联合打造、市场化运作的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在运营了一年之后,就急速从高手如云、老将林立的工业互联网阵营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新星,并相继拿下2022年度第十六届通信产业榜“工业互联网100佳”前十位,2022中国互联网经济论坛金i奖“2022工业互联网最佳平台”这两项权威荣誉。

【羚羊“跳”上了央视|来自网络】
正是得益于“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以及大力开展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改造,培育出了京东方、讯飞科技、长鑫存储等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科技公司,并创建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更让安徽打造出了一个强大的制造业体系。而安徽的经济实力也天翻地覆。在这十几年间,安徽GDP连跨3个万亿元大台阶,近十几年增量超过新中国成立到2011年这62年增量的总和。
2021年,安徽GDP达4.3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发展……
这也让安徽制造涌现了无数个“第一”。
叁
安徽制造向来不缺“第一”。历史上,中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第一台窗式空调,世界上第一台VCD、世界第一台仿生搓洗式全自动洗衣机……均诞生于此。
最近十几年间,安徽“制造天团”再创佳绩:世界最薄0.12毫米电子触控玻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它们,是科技创新结出的累累硕果。
从“农业大省”迈向“制造强省”,安徽走对了路!绘制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升级路线图、施工图,产生了一批例如“中国声谷”的现象级产业地标。
“中国声谷”是全国第一个以“中国”冠名、第一个部省合作共建、第一个配套专项支持政策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2020年营收1060亿元、入园企业1024家,成功实现“双千”目标。
众所周知,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等院校落户合肥,让安徽在创新领域具有自己的优势,尤其是原始创新基础雄厚,合肥重大科学装置建成数量居全国前列,目前,安徽已拥有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 121 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物质研究院等5300多家科研机构,截至 2020 年底,安徽技能人才已达到 585.4 万。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 165.6 万人。可为安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批又一批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后备军人力支撑。

【科大落户合肥,是整个安徽得以后来居上的福气|来自网络】
加之一批在皖的高能级的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为代表的科创平台和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代表的产业平台献智助力,为制造业“新”及“高质量”发展供给着磅礴力量。
目前,安徽已创建省制造业创新中心 28 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114 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1392 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2618 户。
再加上,安徽拥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滨湖科学城等“国字号”创新平台,让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十数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了合肥已有一定体量的家电、汽车产业的不断升级、聚集,进而成为今天的“世界家电之都”、“新能源汽车重镇”;而合肥越来越具规模的工业底子,也终于可以让以往或束之高搁,或外流他省的高、精、尖的科研成果,得以就地产业化:人工智能、新能源光伏、高端医疗装备、生物医药,以及量子信息科学、空天信息等等新兴产业——这些合肥本土孕育、培育的新产业矩阵——让合肥成为“2025中国制造示范城市”和新兴产业集群重地。
今天,合肥上市公司数近80家,位居同类城市前列;小巨人企业的发展态势,同样令人刮目相看;而合肥深具优势的家电及电子信息产业超过80%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都在安徽省内;有更大发展空间、同样确定了万亿目标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省内的产业链配套率也在快速上升,有望提升到70%!万亿合肥正为安徽的现代工业发展经济增速贡献不可忽视的力量,带动安徽快速提升了全国省市经济排名(第10位)和人均排名!
可以这么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安徽制造业正在以更快的加速度迈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高举制造强省大旗,当前安徽正在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力争到 2025 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将稳定在 30% 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中部领先、长三角领先。
今天当我们讨论安徽工业发展优势时,不禁感叹,以前的一个毫无存在感的身份,今天居然成为了很多省份的“样板”了。
肆
安徽的成功,无疑是聚焦于科创的成功。如今北方大部分省份,如山东、河北,虽然工业规模也增长了两倍以上,但主要是低级产业在规模上的扩大而已,如山东的炼油、河北的钢铁,我们都知道规模翻一百倍,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发展工业,一定要找准定位,在没有前途的老旧产业上耽搁,就是作贱自己的未来!
不过,鼓励什么产业,遏制什么产业,强推什么产业,淘汰什么产业,都要有战略预判。韩国在1970年代发展家电、汽车,八九十年代发展半导体,就是非常卓越的战略预判,成功的将韩国从发展中国家推进到发达国家。而同时代崛起的巴西、墨西哥等国,安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错失制造业转型升级机遇。
中国经济发展如今比较成功的省市,如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同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在高端产业上实现突破。而反面的北方诸省,则因循守旧,沉迷于传统产业难以自拔,已经被国人用人口流动来映射出南北经济产业格局的输赢。
如今攻守异位,靠海运时代红利成长起来并以轻工业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南方地域正在成为领跑者,和安徽同属华东六省一市的江浙面对安徽的发展态势都有点黯然失色。尽管安徽在长三角还属于追赶者,但是它以自身的经历证明,只要认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并努力地投身于转型升级的征程,我们还是可以咸鱼翻身。
当然,我们还要意识到,安徽的成功,是源于安徽人的整体付出和牺牲。当年安徽没有存在感的时候,大批的安徽人走出家乡,通过自己的双手,在别人的白眼中,为安徽的发展积累起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而在强调省会首位度的今天,他们又源源不断地将资金,以及自己的子孙,送往合肥。这也是安徽今天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未来的安徽,不能一肥独大,而是要普惠各地。
此外,安徽和长三角的关系,也是安徽这些年发展迅速的原因。像芜湖、马鞍山、滁州将南京作“徽京”——在吾球商业地理打造的《城市战争:国运、时代及世界三重奏下的中国区域沉浮》一书中——是这样认为的:它们从南京那里吸收的能量,终究会反哺整个安徽。另外,它们也将为合肥和南京之间的竞争提供缓冲地。
所以,未来的安徽,还将持续地向东看,更重要的是,打破行政壁垒,链接东西部的产业资源。
说到东西部,我们还不能忽视,改革开放时的沿海开放,让没有海岸线的安徽,落伍于沿海城市一大截。但随着中西部大开发,以及特殊形势下的双循环的提出和推进,安徽已经不是沿海城市的“附庸”,而是东西部的链接者。尤其安徽有江有淮,不仅可以对接东西,而且通南达北。如今,有在深圳的产业,就不断地“移民”合肥。一方面,深圳日益高涨的成本,逼得大家不得不走,另一方面,相比较深圳,合肥有着巨大的地理优势,可以更多地辐射内地。
安徽,是安庆和徽州的组合。曾经有一段时间,安庆失色,徽州甚至成了黄山的一个市辖区。这些也成了安徽失落的一个缩影。但今天,安庆再次迎潮而立,而徽商也在年广九、史玉柱之后,来势凶猛,涌现出创办了迈瑞医疗电子有限公司的李西廷、比亚迪的王传福,正威国际的王文银、苏宁的张近东、蔚来的李斌哪吒的方运舟……他们在整个安徽“内搭平台、外联老乡”的策略召唤下,纷纷回老家投资兴办实业。

【蔚来来了,比亚迪也来了,安徽的汽车产业发展又有了进一步的想象空间|来自网络】
而留在安徽的本土企业家,像李缜创办了国轩高科,中科大18罗汉则在智能语音技术崛起前坚守数十年,有了今天的科大讯飞……他们的共同努力,也让安徽在城市战争逐渐地立住了脚。感谢他们!
还有一个小“例外”,那就是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的曹仁贤,他本是出生于杭州,因为考上了合肥工业大学,进而留在合肥任教及创业。也得益于他的加入,让合肥多了一个靓丽的工业地标,而新徽商也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今天的阳光电源,已是中国光伏公司十强第一名。也正是在曹仁贤的带领下,阳光电源研发出自己的光伏逆变器。
安徽的成功,终究还是人才的成功,是留住人才的成功。
附件

《城市战争:
国运、时代及世界三重奏下的中国区域沉浮》
入选:
中国出版集团2023年度重点图书
“新华荐书”第十八期推荐图书书单(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半月谈等刊发)
长安街读书会第20230103期干部学习新书书单
春风悦读榜2月书单
北京书评2023年01期优秀图书推荐书单
第五届“全民阅读·书店之选”人文社科类十佳图书候选作品
人民日报图书馆2023年6月“金台好书榜”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3第一季度影响力图书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式现代化”主题重点推荐书单
今日头条“头条好书精选”2023年2月书单
2023年2月百道好书榜
友山基金2023年新春书单
第十届读友读品节商报推荐书单
上海人民出版社领衔打造“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第43期书单
长沙图书馆2023年第1期精品图书书单
复旦大学图书馆2023年6月中文上架新书推荐书单
长沙机场“绘客厅”6月好书推荐书单
新智囊经管图书价值榜
蔚蓝时代“蔚蓝悦读”2月新书推荐书单
甘肃新华书店“书香陇原”新书推荐书单
东源新书书店、福鼎新华书店、桐城市图书馆等好书推荐
……
当当、京东、文轩网,以及线下各大书店均有售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