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的第一次学习培训
我是1983年11月中旬调到师技术科工作的。
师机关驻扎在临沂市西苗庄。进入大门后,正对面是机关四层办公楼。东西两侧各有一栋宿舍楼,还有两层为招待所,后面是食堂、大礼堂、车队和家属区。我和技术科测量工程师李玉树住在东楼六层最东边朝北的宿舍里。
李工是福建厦门人,68年兵,原在十六团一营搞测量,后来到上海同济大学学测量专业,78年毕业。那时我正在复习准备考试,他还鼓励我好好复习,没想到我调回机关后和他又同住一屋。他很聪明,对工作很敬业,业务很好,接受新事物、新技术很快,也很爱钻研技术。后来,担任局机关电算室主任,在电脑还刚起步阶段,他就领先于大家,掌握了电算技术,对全局的计算机应用起到了开拓、创新的作用。他对我也很关心,常常提醒我注意一些事情,或向我介绍一些动向,是我的一位好兄长,好战友。
那时,师长是贾文禄,政委是刘文礼。司令部于参谋长已经调到铁道兵党校当校长了,十八团团长李居升任参谋长,闫九江任总工程师。
没过几天,科长何志就安排我到合肥去学习了。
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在铁四局举办网络计划技术和全面质量管理研讨班,铁道部各工程局、各大院校、铁道兵各师、院校都派员参加,我们三位同班同学(我、宏文和在铁道兵计划处工作的新科)都参加了学习。
那时的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还是按50年代的管理体制演变而来的。1950年3月,铁道部成立了工程总局和设计总局,1958年改为基建总局,主要履行全国铁路基本建设的领导、组织、指挥、协调和管理职能。
铁四局的大院子,当时还是在合肥市内比较偏僻的地方。不过,大院子里办公楼显得很高,学校、医院、澡堂、粮店、菜点、招待所、影院等设施应有尽有,就像一个小社会啊!这也难怪,老工程局摊子大,职工多,加上离退休职工和子女就更多了。与此相适应,机关人员的编制也少不了啊,驻地离市内又较远,所以机关的院子就要包罗万象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学习、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吸收和引进日本、美国等国的先进质量管理经验,逐步提高管理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就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迫切需要,也是政府积极倡导和全力推进的重要战略部署。
1980年3月,原国家经委颁发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我国广大企业认真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和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一起组织力量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巡回演讲,举办了全面质量管理电视讲座,培训积极分子,形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骨干队伍。与此同时,机械工业部、上海市质量协会等各部门和各省市质协也都广泛深入地开展普及培训,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方法在广大职工中得到了普及。之后,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全面质量管理逐步推行扩大到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和服务业。
而我们铁道兵,再有一个多月就要并入铁道部了,即将在铁道部的领导下,参加祖国的铁路建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组织的网络计划技术和全面质量管理研讨会开班了。
网络计划技术五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用于工程项目的计划与控制的一项管理技术。其基本思路是:以网络图形表达项目中各项工作的顺序及其相互关系---计算各个节点的时间参数,找出关键工作和关键线路---不断改进网络计划,寻求最优方案---对计划执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谋求效益最大化。基本内容是:
绘制网络图:网络图是网络计划技术的图解模型,反映项目计划的分解和各项工作的协作。如在铁路工程项目中,有路基、桥梁、隧道、站场、房建、三电、铺轨架梁、桥面系以及其它附属工程,它们之间有的具有相互制约关系,有的可以平行作业,有的具有依存关系,而对每一项工程而言,又可以分解为相互制约和互不干扰的分项工程,把这些项目的逻辑关系相互搭接起来,就构成了所谓的网络图。
计算时间参数:在实现整个工程任务过程中,人、事、物的运动状态都要转化为时间函数来反映。如各项工作的
计算时间参数:在实现整个工程任务过程中,人、事、物的运动状态都要转化为时间函数来反映。如各项工作的作业时间、开工与完工的时间、工作之间的衔接时间、完成任务的机动时间及工程范围和总工期等。
寻找关键路线:计算出网络图中各个节点的时间参数后,就可以求出项目工程的总工期,并找出关键路径。各个节点都代表着一个项目或工序,有其合理的、必要的作业时间。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和总工期要求,每个节点都有一个最早开工时间和最迟开工时间。与此相应,每个节点又都有一个最早完工时间和最迟完工时间,这就产生了时差。大部分节点是可以具有时差的,也就是说可以有机动范围的,但在一些关键工作上,必须消灭时差,不得有任何拖延。这些时差为零的关键节点联系起来,就构成了关键路线,这些节点完成的快慢直接影响着整个计划的工期。所以,对于关键路线上的关键节点,就要强化资源配置,科学组织施工,争分夺秒,环环相扣,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作业内容,才能按期完成项目计划。
不断优化网络:关键路线并非一成不变,有时候对一些非关键路线上的作业点进行控制,就可以使主要矛盾转化,或者使关键路线上的作业点变得不至于十分紧张。利用时差,不断改善初始方案,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下,寻求目标最优化的计划方案,是网络计划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优于其它方法的主要方面。
全面质量管理是从日本引进来得一种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而这种方法的形成又是借鉴于我国早已实行的由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形式。在我国,长期以来,大家都把产品质量看作是少数人管的事,于己无关;把质量管理仅仅理解为是生产过程中的事情,而忽略了产品的策划、设计、销售和服务过程;认为产品的形成过程主要是操作者的行为,而没有提高到建立质量体系的高度上。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人的因素,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提高质量意识和技术素质,才能以人的素质保证工作质量,以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在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中,全员、全企业都要做好本职工作,关心和重视产品质量,在包括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维修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中都要做好工作,特别是在产品形成过程中,要以预防为主,提前策划;在生产过程中要按PDCA(计划---实施---检查---提高)循环进行滚动发展,广泛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如常用的七种工具:检查表、分层法、柏拉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控制图和后来又引进的新七中工具:关系图法、KJ法、系统图法、矩阵图法、矩阵数据分析法、PDPC法、网络图法。),发现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研究解决5W1H(why为何做、what做什么、when何时做、where在哪做、who谁来做、how怎样做)的问题,认真落实,严格控制,不断改进;在售后服务中,要及时反馈信息,改进产品质量,不断升级换代,提高用户满意度。
学习是很紧张的,但也是很有兴趣的。
和我同住一屋的有铁道部专业设计院的平建国工程师,还有兰州铁道学院的马家驹。晚上的时间都用来做作业,画双代号、单代号网络图,计算节点的时间参数,找出关键路线并进行优化。新科同学学习认真,爱动脑筋,常常提一些问题和老师交流。有一次,在老师讲了关键路线后,新科就问老师,是不是自由时差为零的节点相连接,就构成了关键路线,老师就赞扬新科爱动脑筋。
在合肥学习只有半个多月,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我们“兵改工”前一次很好的培训。1984年3月,我随技术处毕处长又专程来到合肥,向铁四局学习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
全面质量的观念和关键路线的方法,为后来所从事的施工组织和质量管理工作增加了知识,打下了基础,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