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本文是纪念郑文光先生逝世20周年系列文章的第四篇, 根据知名科幻评论家、南方科技大学吴岩教授6月19日在北京“飞向科幻的星空,即刻出发”主题纪念活动上的发言内容整理。
活动上,吴岩教授(下图中)代表郑文光先生家属签署《飞向人马座》IP授权系列开发协议,并与北京寰宇智媒总裁张赫亮(下图左)、八光分文化CEO杨枫(下图右)共同宣布《飞向人马座》影视文化系列开发的正式启动。

◇ ◇ ◇
我从中学时代开始就是个科幻迷,四处去“追星”。有一次我找到了郭以实,郭以实是北京出版社的编辑,我去到他家,不断地向他打听各种情况。我问他,“郑文光老师,你知不知道?”郭以实说:“他就住在北京。”
当时我也问过叶永烈住在哪儿,结果发现叶永烈在上海。但郑老师就住北京!我从郭以实那里拿到了地址,特别高兴。我住在灯市口,郑文光住在和平里,晚上骑个自行车我就过去了。到了和平里14区14楼3单元303,上去以后不敢敲门。到现在我都记得,当时就在他家门口踱来踱去,想敲门又不敢敲,折腾了半个多小时。终于还是鼓起勇气决定敲这个门。
这就是我跟郑文光老师的第一次见面。我对他说我是您的读者,他穿了个睡衣,热情招呼我:“啊读者,来来来。”我说想请教您对科幻的一些看法,他就给我讲了很多,后来就渐渐熟络起来。

吴岩教授在“飞向科幻的星空,即刻出发”主题纪念活动上追忆郑文光先生
现在印象很深的事情其实有好几件,都是和《飞向人马座》相关的。《飞向人马座》出版以后要去拿书,作家自己买了100本。买完以后他自己驮不回来,正好我到他家去,他就说:“你跟我一块儿去,你不是骑车来的吗?”于是我们俩人骑着自行车骑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
他进去以后,跟编辑们熟得不得了,当时的编辑室主任叫周达宝,郑文光进去就问:“周达宝在哪儿?”我记得他们当时正在擦玻璃,在擦的过程中就说:“郑文光你把未来写那么好,行得通吗?”其实文学界有很多人都在质疑这一点。后来我们俩搬着一大堆书挂在自行车上骑回他家,他送了一本给我。

郑文光代表作《飞向人马座》
1979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
最近我正在看一本书,是写创造力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作者是一名学者,叫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他讲有创造力的人,一般有三种。第一种人,是你一接触就发现他思路敏捷,可以马上讲出很多不同寻常的想法。
郑文光是不是这种人?其实你在跟他说话的时候,你是感觉不到的。你只感觉到他很随和。但是你如果去听他各种各样的演讲,就会发现每一次演讲都有新东西在里面。到现在为止我收集到他的演讲,有讲鲁迅的、讲科幻的、讲科普的、讲儿童文学的、讲天文学的、讲自然辩证法的等等,几乎每一个演讲里边都有新东西在。

[美]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其实很少有人能够在这么多领域谈这么多新东西,包括在创作领域。我们都知道他写科幻小说,但实际上他也是散文大家、科普大家。就说散文方面,秦牧他们讲过,郑文光是中国第一个到西沙群岛去采风、去写关于西沙的人,也是他最早到中国西部地区的万里盐桥去,然后写成了《盐在莺歌海》等很多非常漂亮的散文、杂文。更不用说他在科技领域创作的散文和杂文了。
所以我觉得创造力人才三个特质中的第一个,他其实完全符合。

五十年代末,郑文光作为《文艺报》《新观察》等刊物的记者,从北京前往各地采风写作。(图为1956年全家定居北京时期合影,最右为郑文光)
第二种有创造力的人,你没觉得他有什么特异之处,但是他感受世界和体验世界的方式跟别人完全不一样。郑文光是不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到他家吃饭,他跟陈阿姨做一顿简单的饭,就简单几个菜,但他一讲这菜得这么吃,你听了之后就觉得,跟他吃的简直不是同一种饭。
他的作品,就更不用提了。我有一门科幻课,总共讲8部作品,其中有一部是郑文光的《太平洋人》。上课我先让大学生们看,看完以后,很多年轻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什么玩意儿?这不是科技,这就是胡扯!”你跟他们说它里面有爱情,他们就表示:“这算什么爱情啊?”我就说,那是因为你们拿它来跟刘慈欣比,跟现在的这些作品比。

郑文光《太平洋人》发表于《新港》杂志1979年第3期
于是我给他们看了一篇和郑文光同时期的、当时公认文学界写爱情小说写得最好的——刘心武的《爱情的位置》。
《太平洋人》讲的是一个航天员,许多年前他的女朋友死在火星上了。后来他又遇见一个女孩子,这女孩子也很爱他。可是一旦他发现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复活人类,他就放弃了眼前的一切,要去火星复活他多年前的旧爱。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浪漫的。而刘心武那篇小说讲的是什么?讲的是结婚要破除门当户对的观念。

刘心武《爱情的位置》发表于《十月》杂志1978年第1期
学生们又说了,觉得《太平洋人》的思想还是不够先进。我就再给他们看了一篇小说,王蒙的《春之声》。
《春之声》讲的是一帮人坐在一个闷罐车里边,那时候已经开始粉碎四人帮了,人们开始做点小买卖,未来开始有希望了。人们闷在里面,听到“咣当咣当咣当”的声音,又闻到了春天的气息,写得特别好,有点意识流。但是王蒙这篇小说比郑文光的要晚。

王蒙《春之声》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1980年第5期
而在当时,郑文光的小说里写的是什么?一大早在星海公园,中国著名的航天员,数不清在天空中飞过多少回了,他回地球休假来了。这时候宇航局的局长来了,告诉他你还得再上天一次,把一颗小行星给拽回来。文学界在好几年之后才开始考虑我们可以改革开放,可我们科幻这时候,已经在畅想人类的太空时代了。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前所未见的体验吗?
又比如在《飞向人马座》里,一进入东方号,语音识别、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等,全都包含在内。今天的我们才能看到的东西,几十年前就在他的小说里了。所以郑文光完全满足创造力的第二种特质。

《飞向人马座》小说插图
有创造力的第三种人是什么?第三种人是彻底改变人类生活、改变人类文化的人,比如达芬奇。
郑文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幻的观点。科幻现实主义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如今陈楸帆又把它重提,科幻现实主义算是已经在中国大行其道了。另外,最近宋明炜老师提出来的“科幻作为一种方法”,郑文光其实也早就提过了。
还有我们所谓的科幻迷活动(Fandom,这在如今也是科幻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我国关于科幻迷活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郑文光写的,在当时的《新观察》杂志上。他看到了外国科幻迷生造了这个词,就把这个词引进来了。
这些看着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实际上都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现在科幻的生态,而且可以料想在未来,这些方面还将会有更多的发展。所以我们几乎可以说,郑文光符合有创造力之人的这三种定义。
(来源:八光分文化 微信公众号SF-8-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