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吃”茶
◎ 陆 之宣
在中国古代,吃茶的说法是比较流行的。《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凤姐儿就打趣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
很多数人以为这只是古今差异,或者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别而已。其实不然,古人的喝茶方法和现在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古人的确很长时间是在“吃”茶。
早期,在先秦时期,人们拿茶当作一种食品来吃。他们把茶放进嘴里嚼,用来防病治病,或消除疲乏。
在春秋时期,茶被换了一种“吃”法,被人们像煮菜一样煮成汤。这种“菜汤”味道苦涩,被称为“苦茶”。《膳夫经手录》有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到了西汉时期,粥茶法被得到改良。由于有了成品饼茶,茶叶首先被碾成粉末,此外人们还添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将它们混在一起熬煮,然后吃下去。
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记载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文章《荈赋》,诞生于晋代。《荈赋》说,“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说的就是茶被煮出来的情形。

唐朝的陆羽,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茶书《茶经》。该书共三卷十章,其中就有煮茶、饮茶方法的详细解说。
从《茶经》可知,唐代流行的吃法,是先将团饼茶经过炙、碾、罗等工序加工成细末,再据水的煮沸程度,在二沸时投茶煎煮,然后分饮。
唐诗中写“煎茶”的有许多,如“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可见当时名人雅士对此法的青睐。如今,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国煎茶道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
基本上来说,在唐及以前,人们食用茶叶,大多都采取的是煎煮制法,并以家用的碗来食用,是标准的“吃茶”。
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宋代,茶的“吃”法,吃出了风格、吃出了水平,当时最为繁华的临安城里,按季节售卖“奇茶异汤”。
据记载,冬天里有一道招牌茶汤,叫“七宝擂茶”。这种产品由花生、芝麻、核桃、杏仁、姜、龙眼、香菜,与茶叶共同捣碎、熬成粥。看起来,很像我们今天的八宝粥。
当然,上述是常规操作。一些有钱、有闲的文人骚客、富豪权贵们,还喜欢把各种香料混进茶粥里,以实现“茶引花香,以益茶味”的效果,从而显得品位不凡。

在上述方式之外,当时慢慢演进的更多用茶方式,除了新鲜煮食、晒干后煮食外,还有腌食、凉拌、烧烤等等。
明代,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顺应这种简化趋势,吃茶遂逐渐演变为以沸水泡饮,这就是如今我们最常见的“饮茶”。
但在现今,我国仍有不少地区把喝茶称为“吃茶”, 如福建、广东、港澳等地,可见“吃茶”文化的影响力之强。

作者系湖北省陆羽茶道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