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秘的水洞沟
文/都世科
宁夏灵武市水洞沟景区,是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3万年之前人类曾在此地繁衍生息,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发祥地”。
水洞沟以其大峡谷、远古家园、红山堡、魔鬼城、摩天崖、古长城、驼鸟园、芦花谷、藏兵洞等景观而吸引游人,更有红山湖的蓝天碧水、鸳鸯野鸭戏水、水上游览等江南水乡般美景而令人神往。
1923年,法国古生物和考古学家德日进、桑志华来到水洞沟,住在当时的张三小店(驿站),历时五年时间,考察发掘300多公斤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等旧石器时代石制品,1928年,两位科学家将《中国的旧石器》报告公布于世,引起了全世界轰动,纠正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错误论断。今年7月19日,宁夏举办了水洞沟遗址发现100周年新闻发布会,中科院特聘研究员、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荣誉主席高星介绍了水洞沟遗址发现100年来的考古发掘历程、研究成果及其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和苏联专家组建的古生物考察队对水洞沟遗址进行又一次发掘,出土了2000多件石制品。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研究所、宁夏博物館发掘队,经多次考察发掘出土了动物化石和石制品共3万多件,依椐年代、环境标本界定:最早在距今60000年左右,水洞沟已经有人类生存,在距今24000年至29000年前,是水洞沟地区先民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远古时期,水洞沟地区就有一定规模的河流湖泊,水草丰盛,植被茂密,河流、湖泊岸边、黄土层较厚的山坡上,先民们在这些地方的窰洞里、 地穴式土洞中乐融融地生活着,他们打制狩猎、生活用的石器,用火石烹煮食物,突然间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河水猛涨,人们惊恐地围在一起,关注着大自然的狂怒,有些窑洞进水了,垮塌了,沮丧的先民们扶老携幼进行迁徙;野兽出没,先民们与猛兽顽强博斗,不时也有悲剧发生……
以上这些远古人类生存画卷是在水洞沟博物馆里,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画、实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结合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声、光、电,可调式地震平台等技术手段,真实地再现了3万年前远古人类的渔猎生活、打制石器钻木取火等场景,以及暴雨、洪水、地震等灾难景况,影像唯美而逼真,高科技让人瞬间实现3万年的穿越。它开创了博物馆展示的新形式,系目前国内唯一面积最大的室内观众介入式动感体验馆。
进入水洞沟遗址景区,给人的直接感觉就是苍凉、雄浑,而正是这种满目黄土,地老天荒的感觉,才是水洞沟独特的风貌,这里的大峡谷,长约4公里,两侧高大的黄土墙,历经多年风雨冲刷、剥蚀依然挺立,一大片、一块块,有些土柱造型奇特,形成“土林”,真可谓大自然的杰作。峡谷两侧悬崖上的一个个黑洞,便是著名的“藏兵洞”。
水洞沟内的长城是宁夏与内蒙古的分界线,明代所建的土夯长城,站在此处长城放眼北望,便是毛乌素沙漠,蒙古野性草原。翻过长城便可体验骑骆驼、沙漠冲浪车等很富刺激性的娱乐活动。
在水洞沟通往红山堡幽深莫测的大峡谷中,保存着500年前明代修筑的藏兵洞,藏兵洞就是将地上守军转入地下,隐藏军队,保护自已,出其不意地消灭敌人。在导游的带领下游人由入口进入坑道,这是藏兵洞的主体,用于军队调运、通行、入洞或出击,平时也是士兵休息之地。洞内设有观察口、兵器库、炮台、议事大厅等; 还有水井、伙房、居室、儲藏室等生活用设施;更有机关陷阱,陷阱深约1丈,上面用可移动的木板、布网伪装,下面布满竹签、鹿角、板钉,进入洞中之敌象进入迷宫一样的坑道,掉入陷阱则非死即伤,断无走生还的可能。在蜿蜒曲折的悬壁之中,左盘右旋、上下相通的洞内陷阱步步惊心,有不少生死门,陌生者多会踏入死门瞬间丧命,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水洞沟藏兵洞始建于明弘治十六(1503)年,由当时的总制陕西军务户部尚书秦弘主持修筑。抗战时期我国华北地区的地道战,就与水洞沟藏兵洞有不少相似之处,水洞沟藏兵洞应是地道战的鼻祖。椐相关史料记载:鞑靼等贵族经常率军南下,掳掠人口、财物,水洞沟红山堡因有长城和藏兵洞一体军事防御,外敌无法攻入.在敌骑退却时,还会由洞内出奇兵袭击,多少次鞑靼、瓦刺贵族南下,均因无法攻入而狠狈返回。目前发掘的1号、2号藏兵洞总长度3000多米,它是全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立体军事防御体系。水洞沟也是中国古代长城、城堡、沟堑、墩台等军事防御的大观园。功能完备的地下兵城,对防御外寇的袭扰,稳定西北边境的安宁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藏兵洞外的练兵场、点将台、兵器、战鼓成了游人参观戏玩的场所和道具。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大西北就只有干旱、黄土、风沙、到处可见裸露的土地,其实来到水洞沟,看到此处的红山湖、芦花谷,让人眼前一亮,红山湖水质清沏,碧波荡漾,湖面上不时看到野鸭戏嬉,有些地方芦苇水草茂盛,湖水始终被两侧高大的峡谷拥抱,有些地方的峡谷土墙、如剑劈刀切似的,“高峡出平湖”的诗句用在此处似乎十分贴切了。导游站在游艇上,不停地介绍着水洞沟的故事,更有游艇经过处岸上的趣事。这里的红山湖长3公里,丰水期湖面还会向东延伸2公里。红山湖系蓄积沟边之水而形成,湖水给这里带来生机和情趣,鹰鹤鷎翔、鸳鸯、野鸭游弋的景象让游人兴趣陡增,流连往返。
芦花谷也是水洞沟游览饶有情趣的景致,谷內芦苇繁茂,随风摇曳生姿,走在谷内小道上,阵阵凉风伴着芦苇叶子沙沙响声,盛夏时节少有的凉爽。陶醉在芦苇丛中,顿生闲情逸致,心旷神怡。此处的芦花谷约有30多万平方米,也是游人喜爱的游览之地。
水洞沟地处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红山湖和芦花沟的江南秀色实为难得,远古年代此地的雨水充足,河流湖泊纵横,水草丰 盛 的境况,也许随着时代变迁将重现人间。
水洞沟 有个张三小店的景点,是为纪念对水洞沟遗址的发现做出贡献的农民张三夫妇和他们的小店重建的。100年前,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来到水洞沟,就住在张三夫妇开的驿站,这个小店是当年5公里之内唯一的一家旅馆,5年间,张三夫妇将自己的卧室让出来,让外国客人住,并热情地给他们搞好服务,两位客人在之后的考古发掘材料中,专门介绍了张三夫妇和小店,所以张三和张三小店一并载入了发现和发掘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史册。
2006年,水洞沟旅游开发公司重修小店时,在院子中间树起了四尊雕像,由左到右分别是桑志华、德日进,及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斐文中和贾兰坡先生,四位都是对水洞沟考古发掘做出巨大贡献的古生物和考古学专家。走进小院的屋内参观,看到了当年小店内的客房、(大通铺)家具等生活用品及设施,还有两位法国客人的办公及生活用品。正是由于水洞沟遗址最早是由两位法国古生物学家发现并参与发掘,因之也有”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之誉。
水洞沟景区有10多个景点,点与点之间游览有电瓶车、牦牛车、骆驼车,还可以骑马、骑骆驼,游人可选择不同交通工具。导游向我们介绍说,赶骆驼车的男子都是会唱陕北民歌的,客人点什么歌,他们便会尽量满足所求。果真如此,我们一行5人上车后,他一边赶车一边扯开嗓子唱上了,西北汉子粗犷高亢、热情奔放的的声音飘扬在景区一角,不时赢得游客掌声和叫好声。两首陕北民歌唱完,已快到又一景点了,我们打趣地询问景区要求赶骆驼车的给客人唱歌,给你们加不加工资?他们笑着说:“不加!游客会给我们发小费。” 我们便明白了,坐在车上的朋友说话间便递给小伙子20元,分手时小伙子憨憨地笑着:“欢迎你们以后再来水洞沟玩!”
如今,水洞沟遗址景区已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这个座落在大西北黄土高原北缘山区上少有人光顾的冷肯景区,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一定会吸引八方来客,游人如潮。
2023. 7. 28.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都世科,宝鸡市陈仓区人。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新闻采、编和管理工作。高级编辑,曾获宝鸡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多年来采写新闻、通讯、报告文学等新闻类稿件,其中200多篇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巜陕西日报》省电台等采用。其中通讯、报告文学《绿色王国的保护神》、《闯出国门天地宽》、《创新潮头唱大风》等在省内外颇有影响,20多件作品荣获省、市新闻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