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玉英的诗“像野草合奏风摇,草绿效天碧,诗人风雨笔墨,似霜叶红点秋色。”表达了对校园强烈的爱,表达了朴实的信仰与斗志……


从一首诗里品读春天
——读余玉英的关于春天的诗歌
作者:汉新 阿鑫
收到余玉英这本诗集《梦留在梦里》(广东旅游出版社,2023.5)的时候,刚好翻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林中路》关于诗意栖居的话:“在这贫乏的时代做一个诗人意味着:在吟咏中去摸索隐去的神的踪迹。正因为如此,诗人能在世界黑暗的时代里道出神圣。……哪里有贫乏,哪里就有诗性。”在山村小学的余玉英,怀着对缪斯一腔深情,在春天般的诗意生活中一路追寻。
春天在哪里?各人有各人的说法。诗人余玉英的春天,则是“立春一过,阳光就明媚起来/风暖和的身子/穿过人潮/在一颗开满花的树下温柔地唤我/一转身/撞见红红的桃符高高挂起/金桔/富贵竹/发财树簇拥着春节/对我作揖/祝我鸿运当头”(余玉英·《我无法漠视春天的呼唤》)她用“阳光”“风暖”“人潮”“唤我”,描述着春天到来。诗人为读者拓展了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色。你会看到,桃花盛开,青草碧绿,大地一片盎然。你会发现,春天的小雨细细柔柔,风儿似乎叫醒了沉睡的河流。燕子飞回来了,杏花将吐出粉嫩的花蕾。而接下来的一幕,又将读者拉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之中。在这里,诗人用了“富贵竹,发财树”来预示着富裕和红红火火的美好生活。
“哦,春天,这淘气多情的小妮子/唤得花儿放肆地敞开心扉/唤得草儿一山一山地绿/唤得溪水叮咚叮咚地流/唤得游子从四面八方/归心似箭/又眉开眼笑地赶赴家的海洋。”(《我无法漠视春天的呼唤》)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将春天和春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经意间起到了双喜临门的效果。特别是最后两句,道出了年味不仅是味蕾上的一种享受,同时更是与父母、亲人团聚的喜悦。在春节浓郁的气氛中,同父母,儿女的零碎细语均是在外飘泊的游子最最感动和期待的瞬间。
在《我无法漠视春天的呼唤》一诗里,我们看到诗人“揣着春节的请柬/与故乡/与渐生白发的父母团聚/和我兄弟姐妹们/我的先生孩子/站在土灶台的一口大铁锅前/正儿八经地洗手焚香祭灶神/炸炸煎堆,酥角,糖环,牛耳朵/敲打米饼/烘出一屋子浓浓的年味/看着父母脸上笑出了褶子/我跑到门口的罗汉松下/对着一条新芽呢喃/春儿,你可满意?”用女性细腻委婉的语句,淋漓尽致地将人们笑逐颜开过春节的那种意境洋洋洒洒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在这里,她用了“请柬”“故乡”“父母的脸”“祭灶神”等表现形式,烘托出浓烈的年味,以及感恩父母的心情抒发。在这些描绘里,似乎听到了亲人们的一声声祝福。仿佛,这色香浓郁的年味,从远古的风俗中走来,从大地飞花中走来,从思念父母的亲情中走来。它逐渐演变成中华民族一道靓丽的风景,紧紧萦绕在每个人的心田。用“烘出一屋子浓浓的年味”,传来了春天的味道。

“风吹着二月的暖/阳光嗅出紫荆花的软/一群雏鸟仆仆归巢/笑声取悦偌大的校园/响起喜悦的童谣。”这是余玉英的又一首诗歌《在春天启程》。“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看到这首诗歌,我不禁想起了这首童谣。相信,童年在人的一生中是最美妙,最纯真的阶段,他就像一朵花,一颗果子,一弯新月,一空星辰。他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在这里,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童年、以及校园的爱与怀念。这个段落层次分明,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和对校园的无限向往之情。
“春天,明媚着一切/清晨的校园/回荡爱的喧嚣/我们用掌声拍打时光的间隙/用拥抱粘合分别的眷念/重逢在这里/再次携手同行。”不难看出,诗人又将春天和童年的校园融合在了一起。其中“春天”“校园”“时光”“携手同行”从这些词汇上看,诗人是在提醒人们珍惜美好的时光,也充分诠释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不能虚度光阴的深远意境。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纯真而又美丽,荷塘月色,勾勒出青春的梦想。在这里的描写,也是作者对逝去的美好童年在特殊意义上的追忆。春天带给人与自然的,永远是苏醒和成长,给这个世界带来万紫千红,烟花姹紫。然而,童年也像东逝的河水,短暂而又美好,它往往让人来不及思考和珍惜,就匆匆流走了。
“(余玉英的诗)像野草合奏风摇,草绿效天碧,诗人风雨笔墨,似霜叶红点秋色。”(李发模)这首看似写春天的诗,分明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童年,以及校园强烈的爱,深刻表达了她崇高的信仰与非凡的斗志。诗仙李白曾对春天说,如果遇到东风飘洒雨露,就会与天地一道春意盎然。在余玉英的春天里,“启程吧,少年/赶往朝思暮想的大海/知识是桨,你们是船帆/老师是那一股推动的风……”,她巧妙地运用“启程”“知识”和“老师”等醒目的字眼,极具推动力、感染力与震撼力。
“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觉到诗意的生活。”(海德格尔),远在大山深处小学任教的余玉英,春天永远是她诗意的生活。
(2023年7月25日于东莞)

(上图左为本文作者)
诗,灵魂的香气
——读余玉英《梦留在梦里》隨感
作者:王雪梅
初见余玉英,就像邻家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子,确实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只是听人说,她是乐昌诗歌写得最好的诗人之一。于是就有了好奇,就开始读她的诗,不读则已,一读即发自内心的喜欢。后来,我们因为同聚乐昌作协,大家渐渐地熟悉。近日,有幸获赠她的第二本诗集《梦留在梦里》,怀着学习、欣赏的一颗初心,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首首品来,让我仿佛遇见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在与她的文字对话之中,心里充满了温馨和感动。
她用诗歌记录生活的善美。这其中,有作者对于工作的执著追求。在第一辑《用折叠的乡愁取暖》之《梦留在梦里》,玉英写道:“她在乡村小学/做了好几年摆渡者……看着一抽屉前几年的火车票、汽车票”;在第二辑《喊山就是在喊自己》之《语方课》中,她说“三十多双小眼睛/像晶亮的花朵/在叽喳声里打苞/又在悉索声里开放”;在《数学课》里,她描述“从二年级课室赶到五年级教室”,一名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乡村小学教师形象跃然纸上。如果没有对学生的一腔热爱,没有甘为烛火的奉献精神,一个年轻女孩,恐很难扎根乡村小学多年。这其中的孤独寂寞可以想见,就像《寂静校园》中那句:“盛大的寂静如海浪扑面而来”。非淡泊无以明志,我的父亲也曾经在乐昌从事乡村小学教育工作二十余年,在她的诗中,我仿佛又一次理解了父亲。当“三四十只鸟儿飞过来/往我怀里塞满了/鲜花、苹果、卡片/幸福真的像一朵花/在秋天结出/沉甸甸的爱”。当自己的付出得到孩子们的认可,这是一位教师最大的幸福。书中,也有作者对于亲情的眷恋。在《写给小女儿》中“我与你的生死之交……成为我久别重逢的亲人……由我守护你,像外婆守护妈妈一样”;在《抱你》中“我饥肠辘辘,披头散发/你在我臂弯里沉沉睡去/呼吸规律,嘴角微微上扬”,还有《因为有你,我偏爱这安稳的人间》,一位母亲对儿女的舐犊情深展现在读者面前,读之让人动容。我会想到我的母亲,想到我养育女儿们的不易,在她的诗句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其中,更有作者对于故乡的热爱。《小山村与我》里,诗写“我的小船终于停靠在/家乡的清水臂弯里……黄昏斜阳里,小村庄流淌着/一首幸福恬和的黄昏奏鸣曲”;《寄秋》诗写“我祖先们趟过的溪水依旧清澈/若有轮回,他们是溪岸挺拔的毛竹”,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的一片赤子之心。读玉英的诗,你会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好的诗词歌赋看似为无用之物,它不能吃不能穿,但却能滋养人们的心灵,从中受到深深的感动并引起精神上的久久共鸣。
她用艺术捕捉唯美的画卷。作者不但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有高明的艺术手法予以展现。读玉英的诗,就像在欣赏一幅由她剪辑的电影,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用文字展现出非同一般的视听效果,让人读之难忘。“青山绿水/绿水青山/时有小鱼儿翻出水花点点/时有水鸟低飞,或掠过芦苇/时有小渔船悠然顺流而下”,这些诗句,让人仿佛在欣赏一幅田园山水画,小鱼儿戏水声、荡舟的划浆声好似就在耳边。“暮色像瀑布,又淹没屋顶/饭香,越来越浓/我努力吸,这平凡的生活”从天地之间的暮色,镜头闪回,拉近到餐桌上嗅觉的饭香,还有乐在其中的人物。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抢拍下一个个闪光的镜头,然后把它们剪辑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蒙太奇的画面切换、衔接手法,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如果说散文是一张张幻灯片,那么玉英的诗就更像一幕连贯的电影,让人通过她撷取的生动景物以及时空转换,对诗中的意象产生丰富的联想。这其中,还有诗人在炼字、炼句上所下的功夫,如 “琅琅书声如烟,在希望小学飘出”,书声如烟,这种通感的应用,让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从中感受文字和诗意的美好。


她用哲理表现思想的深刻。在玉英的诗中,她用深沉的笔触,对人生的悲欢离合、自我、生与死、为了生存远离故土亲人等问题都发出了灵魂的追问。如“一场虚无的大雪/覆盖了您来过的踪迹/也将覆盖我来时的脚印”“光阴,是我们的过客/我们是谁的过客啊”“生活总是和我们的愿望相悖/得到和失去都是生命的常态”“那些孝子总在路上……赶赴利的路上……让乡村中只在春节、清明、中秋/短暂而热闹地醒来,欢聚一堂”“也要黑夜里发光闪亮/做独一无二的自己”,诗歌也是一部分的自己,与自己对坐,倾听内心的声音独白,在诗歌中与自己和解,抚慰忧伤。在她的诗中,我们也会反观自己的人生之旅,从而汲取前行的力量。同时,作者的“人生似梯/摆渡着革命的信仰”对五山等红色教育基地的感悟;“深情如是,架起山村教育的未来”里对希望小学带给山村希望的诗句,也弘扬了正能量,让人印象深刻。
读玉英的诗,有时就像看见一个从乡间走来的天真烂漫的小丫头,有时又像面对一位沉思的智者。她挟着一缕山间清新的风,让你感受中国小乡村的美丽、安宁和生机;作为一名工作和家庭兼顾的新时代女性,她把七分留给了事业、家庭,余下三分留给了自己。读她的诗,你在她的日常中,会看到这其中反射的自己,会有所感动、有所思考。玉英的诗是灵动的,她是一位灵魂自带香气的女子。腹有诗书气自华,很高兴结识你,我的诗友玉英。期待你更多的诗作。
(2023年7月25日于乐昌)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