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咸菜香

文/刘奇康
在洪洞县乃至晋南一带,万安咸菜闻名久矣。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奶奶嘴里的唠叨,说起农家日常的小菜来,他们无不对万安的咸菜情有独钟而啧啧称赞,尤其在农村经济匮乏,农业生产落后,农民生活窘迫的那阵儿,在冬季里能有幸吃到万安的咸菜,那是多么自感骄傲的一件事。
万安,洪洞县河西的文化重镇,是虞舜初都,舜耕历山的故事家喻户晓,二位娘娘居于万安留下的足迹可寻,万安咸菜与娥皇女英二位娘娘也有着莫大的缘源。 传说,娥皇女英配婚舜王后,娥皇娘娘在历山侍帝,女英娘娘携子商均居于万安姚商院,彼时农业生产十分落后,万安人民生活困苦,尤其是冬天,人们更是艰难,许多人家饥饿难耐,女英娘娘贤德,不忍民众冬天受饥饿,便在每年秋天,将荒野里的一种土生的野果储存,洗净,置放于瓷瓮之中,每到冬天济食于民。这种菜经过长时间的腌泡,到吃的时候香脆可口,又保存时间长,人们把野菜起名“芥菜”,就是当地人说的“芥疙瘩”,把腌制的菜叫“咸菜”,后来舜王在万安设烧窑,烧制贮藏蔬菜的器皿,从此民间开始了腌制咸菜的粗加工,通过时代的变迁,万安人不断的改善腌制加工技术,一直代代相传,成为今日享誉洪赵一绝,名噪三晋大地的万安咸菜。
数千年来,淳朴的万安人一直保持着腌制咸菜的传统,一度时期,家家户户腌制,万安咸菜香了数千年。相传,明清时期,万安人将腌制的多余咸菜挑到西山去卖,以物换物,换回来玉米、土豆等农产品添补家用,度过荒年。清代中叶,万安刘家有一大族,官至盐运使,生意做到山东诸区,也将万安咸菜带到山东等地,还将万安咸菜做为贡品送到到宫中,供皇帝御用。又传,当年慈禧太后逃难西行,路过万安,吃了万安的咸菜大加赞赏,说与北京的六必居有一比,万安咸菜顿时名噪一时。清末民国初年,万安咸菜腌制营销已成规模。
在倘大的万安,现在腌制咸菜的也不在少数,但最为正统的,当数万安厚倘品咸菜厂腌制的咸菜。
万安厚倘品咸菜厂的厂长杜建军,是正宗的万安咸菜秘制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他今年四十岀头,自幼耳濡目染,习得咸菜腌制真传,腌制咸菜二十多年。1996年建咸菜厂以来,就制定了三年实现突破,五年做强品牌的奋斗目标,秉持继承一流传统,组织一流原料,挖掘一流配方,生产一流产品,坚守一流信誉,打造一流品牌的经营管理理念。
杜建军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咸菜传统技艺,丰富群众物质精神文化做为头等大事,他虚心走访村里咸菜制作老艺人,多次观摩腌制咸菜场地,收集了大量的腌制咸菜器皿和工具,自己潜心钻研,采用当地独特的深井矿物水和本土生长的无公害芥菜,沿用古法秘制技艺,研究岀十多种秘制调味,便腌菜的口味独特,陈香无比,还有开胃解腻的功效。
杜建军的汗水没有白流,执著总能成就梦想,在2017年,他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安酱菜秘制传统技艺传承人,2022年又被列入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当年,还被洪洞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乡村振兴青年创业先锋”。
一块芥菜疙瘩,一抹家乡味道,杜建军和他的咸菜厂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好评,他们的咸菜远销到河北、山东、北京、内蒙古、河南等省份和几十个地区,深受各地群众的青睐。
在我们组织临汾市级以上作协会员到万安咸菜厂采风的前不久,我们欣喜地得到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万安咸菜厂荣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这是杜建军和他的厚倘品咸菜厂的骄傲,更何尝不是万安人民的骄傲和槐乡大地七十多万人的骄傲。
万安秘制咸菜传统技艺这个闪烁着古老文化的特色产品,在以杜建军为代表的传承人的辛勤付出下发岀了光芒,得以使万安咸菜红遍大江南北,也得以使素有龙风古镇之称的万安之名远播,万安咸菜做大做强了,万安咸菜香漂千里,这离不开自古以来充盈着悠久的虞舜历史和美丽传说的古村落,在这块厚重的黄土地的沃土上,老咸菜一直诉说着舜耕历山和接姑姑送娘娘的走亲的动人故事。
要吃咸菜到万安,因为我们万安的咸菜香。
作者简介
刘奇康 男 1968年5月生,山西洪洞县万安镇双昌村人,中共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洪洞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巜作家前线》系列公众平台签约作家,经典文学网签约作家,《世界汉语文学》金牌作家榜入选作家。
散文作品散见于山西《生活晨报》、《新农村商报》、《市场信息报》、《山西工人报》、《临汾日报》,《平阳文艺》、《山西广播电视报临汾周刊》《东方诗韵》、《河流》、《关东美文》、巜大槐树文化》、《槐花》、《槐乡大地》、《同根》等文学报刊和国内多家知名文学网站,入选多种文学丛书。
著有散文集巜杏儿黄了》,主编文学综合文集《永乐颂》,参与主编民俗风情集《云丘山民俗》《友呆文集》等,参与编写洪洞文化经典丛书《洪洞人物》上下卷,《洪洞村名来历》《洪洞名胜》,报告文学集《热土晨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