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四代人的黄河梦
侯家赋
我老家是黄河岸边的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玫瑰镇大桥村。可谓是祖祖辈辈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喝着黄河水,吃着黄河饭。从我记事起,我家经历了四代成年人(我下面的孙辈还不是成年人),每代人对黄河都有一个梦想,并且一个比一个远大,一代比一代宏伟,到今天,四代人的梦想和愿望全部实现。
一、爷爷的黄河渡口摆渡梦
我家住在黄河南岸边的山脚下,出门就是黄河。解放前,我村和附近的几个村庄的黄河岸边,都没有渡口。尽管隔河相望,可要想到达黄河对岸的东阿县,要绕道十几里路,多走很多冤枉路,乡亲们一直为过黄河犯愁。看到这种状况,爷爷就下决心利用我家紧靠黄河的优势,在家门口修建一个摆渡口,为过往黄河的人们提供方便。于是,他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选了一个石塘窝,开山起石,大干一冬春,在家门口的黄河岸边修建了一座简易码头,乡亲们要渡河到黄河对岸,直接在本村里乘摆渡船,再也不用多跑十几里路,到别处横渡黄河了。为此,乡亲们还给爷爷起了个绰号叫“当代愚公”。
爷爷修建的黄河摆渡码头,不仅为乡亲们出行提供了方便,还是连接平阴县和东阿县的秘密交通联络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爷爷有个规矩:凡是乡亲们和抗日武装人员过河,他就无偿摆渡。日伪军和汉奸想过河,他坚决不摆渡。他的摆渡,为八路军、游击队,传递了好多情报,还运送了好多八路军、游击队的伤病员。爷爷的摆渡口,被八路军山东纵队泰西支队称为“红色摆渡”。
解放后,爷爷的摆渡一直为乡亲们提供着方便。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在我们村的黄河岸边修建了浮桥,爷爷的摆渡才得以拆除,可爷爷为抗战和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还牢牢地印记在我们村以及周围好多村乡亲们的记忆中。爷爷也一直为他实现了黄河摆渡梦感到高兴和自豪。
二、父亲的黄河行船机械化梦
由于我家祖祖辈辈生长在黄河边,家中每个人对黄河水系十分熟悉,对黄河的水情变化规律,了如指掌。父亲从十几岁就跟着爷爷,在摆渡船上为爷爷帮忙,摆弄船只,划橹撑篙。解放初期,爷爷把父亲送到了村里的一只大船上,帮忙为船夫们做饭拉风箱、拉纤。父亲跟着叔叔大爷们学习黄河里面的行船的知识和技术,进步很快,不仅掌握了黄河里面水系变化规律,还能根据河面水纹的流向,识别黄河水下有没有浅滩、旋涡。每次行船,船长都让父亲拿着一根竹竿,站在船头测试水的深浅、看有没有浅滩、旋涡。父亲一丝不苟,准确无误的给船长打着手势,比划着水的深浅尺码,船长根据父亲发出的手势信号,左右不停地操纵、转动着船舵,保证了船舶的正常航行。
1954年,国家实行了公私合营,父亲随着村里的船夫,带着船只入社,成了一名“吃国库粮”的正式船工。那时行船,靠的还是风向和划橹、撑篙。谁都知道,黄河水就像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一会儿还是风平浪静,一眨眼就是波涛汹涌。在黄河里面行船,更是险象丛生,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当时,就有这么一句古话来形容黄河里面行船的危险“使车玩船,命在眼前”。父亲他们的船只大多是往来于我们平阴和黄河入海口的利津、垦利。向下游运送石头、煤炭等,回来装些海鲜、虾酱等海产品。
船从平阴向下游顺水行驶,一般比较顺利。可回来时逆水行驶,困难和危险就大了,再遇上恶劣天气,危险和困难就可想而知了。每到船遇到险滩或搁浅时,船行不动,船工们就会脱掉衣服、鞋袜、肩膀上套上一根长长的大绳,赤脚在岸上拉船。纤夫们个个使尽全力,弓腰弯背,手指抠进了泥窝里,在泥泞的河道上爬行。一步步、一寸寸向前挪动着。双脚被蚌壳扎破、肩膀和胳膊被纤绳勒出道道血印,他们全然不顾,有时会好几只船上的船工,合在一起,用力才能把船从浅滩上拉了下来。
那时,父亲就有一个梦想:在黄河里行船实现机械化就好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父亲的愿望终于实现了。1972年,父亲所在的东平县航运公司造船厂就造出了第一艘250马力的拖头,能带动两只驳船,装载300吨。随后又建造了8艘自动驳船,先后投入使用,黄河运输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船只的投入使用,还延长了运输距离,上游能够到达河南省的濮阳、台前。结束了船工们弓背拉纤、摇臂划橹、手撑竹篙的历史。
三、我的黄河凌空架桥梦
看到多年来众多船只横跨黄河,不断地还有危险和事故发生,我的梦想就是在黄河上面架起一座大桥,横跨黄河,连接南北。我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那是1969年的4月份,经国务院批准,平阴黄河大桥正式立项、开工。全体参战人员是泰安地区和聊城地区的基干民兵。山东省交通厅派出200多名的技术人员、工程师、监理师等,进行施工技术指导。山东省黄河河运局派出了十几艘大型自动货驳,往返于黄河河面,负责建桥材料的运输 。济南军区济字265部队派出舟桥部队,予以人力、物力大力无偿支援。鉴于那时的国际形势,大桥施工全部按照军事化编制和军事化管理,一共是2个团、6个营、24个连、96个排2000多人.浩浩荡荡进驻工地。 5月初,随着总指挥部的一声令下,大桥建设正式开工。 11月份,修桥进入了最关键、最危险、最重要的环节:用混凝土浇筑桥墩。浇筑桥墩需要严格操作规程,除水泥、钢筋、沙石等材料必须符合标准外,整个过程必须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顿或间歇。否则,就会出现缝隙或疵点,影响桥墩的质量,建桥人员肩负的任务更艰巨、更繁重。为了让施工人员把搅拌好的水泥及时倒入已经围筑好的围堰内,指挥部决定在船上架设云梯。云梯直上直下架在船上,有好几层楼高,下面是波涛汹涌的黄河,施工人员身背100多斤重的水泥往上爬,危险和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经过500多个日日夜夜的紧张施工,黄河大桥于1970年11月份终于修建完毕,还创造了节约资金6亿元的记录。12月1日,举行了通车典礼。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参加了剪彩典礼。大桥通车仪式上,杨司令为大桥通车剪了彩,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对大桥建造的质量和进度也予以充分肯定,并向全体参战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和高度赞扬。后来,我通过查阅济南市党史资料证实:平阴黄河大桥的立项、审批和命名,都是经过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的。这座大桥的风采依旧,就是对周总理 、杨司令和其他参加修建大桥施工人员的最好怀念。 平阴黄河大桥的建成通车,圆了我心中的黄河凌空架桥梦。
四、儿子的管理黄河大桥梦
我家的第四代成年人,就是我儿子侯庆祥。由于我家离大桥很近,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经常带着孩子到大桥上玩耍,给他讲大桥建造的历史和来龙去脉,看大桥的巍峨雄姿,南来北往、车水马龙的壮观景象。孩子从幼小的心灵里,就对大桥产生了无比热爱和浓厚的兴趣,立志长大以后,做一名大桥的管理者、维护者。2007年,儿子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桥梁管理与维护学院”。在高校,他刻苦努力,勤奋好学,系统地掌握了大桥管理和维护的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四年学习期满,以优异成绩毕业。大学毕业后,儿子顺利地通过了平阴县公路局“桥梁管理与维护”专业人员的招聘,被分配到平阴黄河大桥管理处,成为大桥的一名管理人员。现在,儿子已经是大桥管理处的处长,圆了他做一名大桥管理者的梦想。
现在,我家虽然搬离了黄河滩区,住进了现代化的社区,和城里人一样住上了“小洋楼”。可祖祖辈辈听惯了的黄河流水声,时时在我耳边想起;黄河河面波涛汹涌的壮观场面,时刻映在我的眼前;爷爷的摆渡船、父亲盼望的机械化运输船驳、我梦寐已久的平阴黄河大桥的影子,还深深地刻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和记忆中。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黄河会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会更多、更好。
黄河,母亲河,您孕育了中华儿女和黄河文化。我们祖祖辈辈热爱您、想念您!
作者简介:侯家赋,男,现年66岁,济南市平阴县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现为平阴县老干部联络员、济南市、平阴县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每年在国家、省、市、县新闻媒体发表散文、诗歌、回忆录上百篇。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