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张艳华,网名了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诗词协会会员,大庆市诗词学会理事,大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大庆市网络文学协会理事。肇州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肇州县诗词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肇州县网络文学协会副主席,乡土民间文学平台总编辑。撰稿编辑出版大型文集:《肇州记忆》、《红色肇州——退伍老军人传记》,参与编辑出版多本期刊《肇州文学》、《肇州诗词》等。近年,有多篇诗文作品发表于省市县级纸媒与网络平台。喜爱文学与艺术,朗诵与舞蹈,擅长策划组织各级各类活动,现居北京。

《采风肇源雨中行》
文/张艳华
2023年的暑假,我回到东北老家避暑,因大庆市民协战飞副主席的专门等待和肇州民间文学艺委会好友宗子的特别安排,7月22日,我与肇州一众文友去毗邻的肇源县参加采风活动。
清晨4点钟,采风活动群里,有人犹豫了,“外面下着雨,我们还是按原计划?”
“是的,肇源现在的雨不大,可以玩赏。”
“好的,现在出发!”
5点15分,2辆私家车,一行7人,驱车25公里,我们在微雨中向肇源出发了。
路上车不多,大家有说有笑的聊天气,聊旅游,聊活动。文友感慨,现在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从前没想过可以有N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想过可以跨越千山万水从祖国的北方到南方,从北半球到南半球……虽然今天的天气没有那么好,不过,大家内心都十分期待接下来的采风活动。
我想起了以前高中课本中的《雨中登泰山》,作者李健吾的名字还记忆深刻。雨中登泰山,别有一番情趣,我不由得对这次肇源之行采风活动的几个行程多了许多旖旎的想像。
6点钟,西海湿地公园的停车场,战主席、王袖播局座、张强撑伞伫立,一片微波烟雨中,三位儒雅的男士像是撑着油纸伞从画里走来,微凉的空气档不住热情的问候,温暖的手从北京、哈尔滨、沈阳把朋友们一个一个的牵回故乡。驻足聊天,嘘寒问暖,介绍行程,细致安排,我们感受到了市民协领导的热情,肇源人的直爽开朗,我们好像久别重逢的兄弟姐妹,十分亲近,有很多聊不完的话题,气氛十分热烈,浓郁得都化不开。
早晨的西海公园,游客寥寥,水面静谧无波,烟霭沉沉连天一色。荷花也仿佛刚刚睡醒,妆容淡雅,朴素又不失娇美,婷婷静立,迎接着今天的第一批观赏者。
大家纷纷打卡拍照,合照、两人照、单独照,每一张都有荷塘作背景;不同角度的菡萏孑立、芙蓉花开、睡荷婀娜,每一张都尽显莲花的娇艳美丽与可爱。文友们分享各自捕捉到的美好瞬间,我分享两首赞美的诗歌:
七律·游肇源西海湿地公园
清晨漫旅赴西海,梦影流光古镇奇。
风会云飞烟霭聚,雨微旖旎染罗衣。
栈台宿鸟腾空起,池畔莲花并蒂及。
共乐同行初醉醒,诗情画意蕴朝夕。
七绝·荷花
闲花细雨凡尘落,一片空蒙欲断魂。
自在从容风荷举,应怜俗海报深恩。
雨一直下,有些越来越大的势头。
7点一刻,我们一行11人在战主席的带领下,来到他的故乡——超等乡参观。
雨再下得大时,我们正在“红石榴”蒙古族民族文化博物馆听讲解。
一座空置的校舍,两年多精心的准备,细致的布展,现代音像科技与现实生活情境再现相融合,将超等乡7村1场34个自然屯的风貌,精致地展现出来。据解说员杨海燕介绍,自2021年开馆两年来,超等乡“红石榴”蒙古族民族文化馆接待了大批省内外游客、中小学生、社会文化、文艺团体创作人员前来参观。
是哦,我也在“红石榴”民族文化博物馆找到了我童年的美好记忆,她也牵出了我久久无法消逝的乡愁。
看到各展厅家乡特有的风物,我好像回到了小时候。留声机里黑胶唱片,传出《在希望的田野上》优美的旋律,绿军挎长长的背带,书包里偷偷藏进去的小人书,考试成绩优异奖励的塑料皮笔记本,课间游戏“丢手绢”的小花手绢,最基础版的手柄“俄罗斯方块”游戏机,我小时候谁都抢不走偷不了坐不上的专车“红色三轮车”……每一件展品,每一个陈列,都勾起我对从前时光的回忆。
回头看看其他文友,大家也都沉浸在各自的回忆中,或凝神伫立,或怅然而叹,遇到共同见证过的老物件,相视一笑,心中了然。
七律·参观超等乡红石榴民族文化博物馆
他乡故土归思处,观展流连脚步挪。
渔猎农耕陈列馆,童年回忆叹蹉跎。
往昔历史变迁快,今日民族融会多。
守护家园遗产计,文明时代爱中国。
不到9点钟,我们已游览或途经了5个乡镇,行程140公里。大家都不觉得累,依旧兴致盎然。下一站,我们到达民意乡衍福寺。
因寺内正在装修,无法进入大殿,我们在寺中双塔和照壁下,听战主席详述衍福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故事。300多年历史的双塔,就那样安静地在雨丝纷飞中俯视时间和世间的林林总总。
七绝·游衍福寺
守望殿前双塔峙,衍福民意万家兴。
宝珠日月及金顶,俯衽群生功莫名。
一路上,无论是游景还是观展,文友们都被肇源的文化氛围所感染,为肇源人的热情好客感动,被肇源人坚韧不屈永往直前的精神所打动。
最美的景,离不开最美的人。
10点30分,我们来到了北方书画院院长张浚杰老师的家,已过古稀之年的张老亲自到门口迎接我们,让我们受宠若惊。张老是书画篆刻艺术家,女书文字传承人,晚年回归田园,专心整理书画作品,做与文化传承相关的工作。张老热情地展示讲解自己部分作品创作的经历、部分收藏品背后的故事,分享了他学习成长中的经验。文友中张国富老师自学国画及书法,通过不断学习,切磋,磨砺,小有所成。两位张老师,手握着手,聊创作,聊感受,气氛十分融洽,我们做为文友,也从张老这里,感觉到了文艺文化的力量带给我们的成长与变化。
七律·北方书画院
西隅陋舍两三间,方寸之栖日月浮。
承继女书惊宇地,诗文作品誉千湖。
浚杰墨士馨德艺,家世情怀育爱徒。
一片丹心华夏慕,书香满院藏名儒。
我们的采风活动在县博物馆的参观之后,圆满结束。离开的时候,雨还在下,似是不舍,大家依依惜别,相约下次再见。
开车上高速前,战主席说送我们到路口,其实沟通上信息没能对称,我的车队一直跟在他后面,而我们另外一队已开向高速路口,我的车队和队友走散了。回家的途中,文友戏谑说:“我们好像是被拐迷路找不到家的小孩。”大家都开心的大笑。
因雨之故,因情之缘,肇源之行,收获满满。
与众同乐,携手并行,雨中采风,再现真情!(2023.7.24)
(本文照片有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