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寺堡(外六章)
杨彩虹

红寺堡位于宁夏中部腹地,历史悠久、山川壮美,这里曾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拉锯争战的地方,留下了明长城、烽燧墩台等历史遗迹。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为红寺堡开发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第二个市辖区。它是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宁夏扶贫扬黄 灌溉工程(“1236”工程)的主战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集中区。行政区域面积2767平方公里,,总人口179390人。
我是一个移民,2001年随大批移民搬迁,从西海固贫瘠的黄土高原到不毛之地的红寺堡大沙漠,辽阔戈壁,风沙漫天,移民们面朝黄土使劲开垦荒漠,拓荒的路上千辛万苦,磨难重重。忆当年,有多少移民被风沙刮跑,又有多少移民守不住这苦焦的荒漠撒腿而逃。而我们,坚定的留了下来。没有当年拓荒者的苦,就没有红寺堡美好的今天。我们曾经是一群年轻的拓荒者,不畏艰辛,立足于红寺堡,创建出我的第二故乡。今日,红寺堡以宁夏最崭新最年轻的县行政区展现给人们,这片土地日益焕发了新的生机。我是移民,我骄傲!
弘德村
位于红寺堡区城北鲁家窑,是红寺堡区“十二五”生态移民五个村之一,是红寺堡区最后一批移民群众。2020年6月8日,总书记视察宁夏第一站到了弘德村,视察了扶贫车间,和移民群众亲切交谈,了解移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并向移民群众发出了“好日子还在后头”的美好祝愿,为红寺堡区注入了红色文化的基因,弘德村更是红色文化旅游研学基地。
宁夏弘德福利制衣公司“扶贫车间”,规与企业负责人和务工群众亲切交谈,了解企业用工、待遇、销售等情况。她勉励企业负责人要扎根贫困地区,扩大规模,保证质量,提升效益,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咸辉指出,红寺堡区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差,要在发展节水农业、现代农业上下功夫,因地制宜试验新品种,科学有效培育新产业,提高产业扶贫的精准度和可持续性。红寺堡区移民群众多、城镇化率低、贫困发生率高,要聚焦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理顺医疗、养老、社会管理等关系,让移民群众安居乐业。
目睹巨变,追忆往昔,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1年前,这里曾是一片亘古的荒漠,沙丘纵横,人迹罕见,如今,这里绿树成荫,良田万顷,道路四通八达,产业蒸蒸日上,枸杞,葡萄,黄花等特色农业兴起,沉睡千年的恒古荒漠早已变成风光旖旎,硕大累累得塞上绿洲。

红寺堡开发区三泵站
在西海固那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活过的我们都知道,大西北的一道道沟壑,像父亲脸上饱经的风霜皱纹。这里是靠天吃饭,十年九旱,广薄无垠的黄土高坡,常年缺雨而且多风沙,在历朝历代的诗人笔下所展现出大西北的雄伟和悲壮,大西北就像一首苍凉且孤寂的诗,烙印在了几辈人的心里。
黄河水走进了移民的生命中。 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红寺堡三泵站:位于红寺堡区大河乡红崖村境内,泵站从西到东南梯级分步,像一条巨龙横卧红寺堡,气势雄浑,阳光工程五级扬水,将黄河水引入地势高出几十米千年沉寂不毛之地的红寺堡荒漠,这就是养育红寺堡人民生命的根源。三泵站给我们更直观的感觉,很壮观,也很震撼,山峦下的土坡变良田,这都和水利工程的功劳分不开。
20年的变与迁,红寺堡发展成了一块极具生态及文化多样性的旅游胜地,在这里,一批批“靠水吃饭”的宁南山区移民群众品尝到了黄河水的甘冽,获得了生产生活用水的基本保障,“共产党好,黄河水甜”是移民群众的心灵呼声。
红寺堡永新村休闲农庄
永新村是吴忠中学红寺堡区柳泉乡下辖村的一个休闲农庄,中午时分,我们随着阵阵玫瑰的清香走进了永新村,这里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门楼有青台古巷之韵,更有江南风格,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一排排整齐干净的民宿,道路两侧树木葱茏,红瓦白墙的房屋次第排开,时有热情好客的村民操着当地口音向游客发出邀请。
午饭时间,作协十人被请进十号民宿,院内有凉亭,吊椅,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有着古朴,明洁,幽静,恬美之院。饭菜是他们自家做,美味佳肴,有着特色的农家风味,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有着乡村清静的田园风光,乡村民居和聚落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
许多近郊农庄已不闻蛙鸣声了,这里却有着清脆嘹亮的蝉鸣声,给盛夏添了几分情趣,走出村巷,是一大片的玫瑰花海,扑鼻而来的是沁人心香玫瑰味,那些在阳光下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像一个个娇羞的少女,摘下数朵,带回家,泡茶养颜。
永新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民宿旅游现也已成为当地该村村民增收的新路子。村干部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目标,倾力打造田院共融、创建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联动发展的美丽乡村。民宿作为旧乡愁与新乡土相结合的产物,为游客创造了一个有温度的旅行住宿。

中国葡萄第一镇——红寺堡
从罗山飞营地出发,来到了肖家窑葡萄基地。
红寺堡夏秋光强日照,昼夜气候温差悬殊,在这片曾经的暴风荒漠里,几十万亩葡萄园开发种植成功。凝视一串串沉甸甸的,还未成熟的青葡萄,像珍珠挂满每个游民喜悦的眼神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肖家窑葡萄基地在葡萄藤出土、修枝、抹芽、施肥等环节都进行了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每年酿酒葡萄出土、采摘都需要大量劳动力,给周边的移民给了很方便的务工条件,更给了红寺堡发家致富的道路。
红寺堡是中国一个非常知名的葡萄产区,被荣为“中国葡萄第一镇”——红寺堡。红寺堡区葡萄品种数量达到13个。
红寺堡葡萄酒品牌众多,如千红裕、中贺等都是比较知名的红寺堡葡萄酒品牌。而且目前红寺堡区在重点扶持葡萄酒的发展,所以之后会有更多优质品牌进入市场。另外,现在国内葡萄酒消费量剧增,因此红酒代理商代理一款红寺堡葡萄酒,是非常不错的一个项目。罗山航模基地
走出移民旧址,罗山航模基地就在眼前,罗山航模飞营基地建于2011年,也位于罗山脚下,每年都有航模表演。红寺堡航天航模训练也是宁夏第一个航空航模基地,自成立以来,吸引全区数万人观摩,道路方便,气候清新,风景宜人。
2018年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暨红寺堡区第五届航空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在罗山飞营地拉开帷幕。来自19个省、区、市30支代表,300多号运动员展开激烈的竞赛。观看人员也从四面八方蜂蛹而来,场地人山人海。
大赛主要有遥控电动滑翔机、国际级遥控直升机特技、仿真高度火箭、橡筋动力室内飞机、遥控室内电动空战等,良好的飞行模式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
抬头仰望那蓝湛湛的天空,洁白的的云朵分布在天空每一个角落,红寺堡人在睁眼看世界的同时,也将眼睛瞄向了蓝天。红寺堡的青少年也有了追逐飞向蓝天的梦想,在这片曾经荒凉的沙漠中。红寺堡人创造性地走上了低空旅游之路。遥不可及的航空梦,像一粒期望的种子,落入了移民的心海生根发芽。红寺堡人民旅游产业有了更好的发展以及打造出红寺堡特色旅游品牌的巨大意义。
朱庄子移民旧址保护区
5.19旅游日,随同红寺堡旅游局工作人员,作协及摄影师等人,首先按规划路线到罗山脚下的“朱庄子移民旧址保护区”,移民旧址是见证党的移民政策,和谐社会建设成果和移民生活变迁的真实写照。
走进罗山脚下的移民地,放眼望去,这里留有好多座废弃院落,行走在旧址的土路上,迎面风吹来,带着原始故乡的味道,让我回想起了老家,这里曾和我生活过的老家没有什么两样,也是我曾经真事的生活写照,蒿草深深,到处遗落着乡愁,惹人伤怀,又让人不由的有了思乡情怀……
蹚过一蓬蓬青草,我们穿过低矮的木门,进入一孔孔箍窑,洞体深邃,光线昏暗,临近窗户是一盘布满灰尘的土炕,土炕对面糊着《解放日报》《光明日报》《宁夏日报》等泛黄的报纸,依次排开 。再走进另一个箍窑,土坯植起的锅灶,生锈的铁锅,褪了色的笨重的木锅盖,灶后还有钉在墙上的灶板,摆放着大小不一样,破旧不堪的碗罐,灶头下放置着一个煽火的风匣,风匣上摆放着一盒破烂的火柴盒,拉上一把风匣,灰尘飞扬,却满是儿时的味道。这都能触碰到我们深深的乡愁。
颓圮的土墙,肆意生长的植被,塌陷的土炕,陈旧的箍窑,土坯房,方格的小木窗,在罗山西麓,到处散落着。一处处废弃院墙、羊圈等,院内青草丛生。宽厚的黄土筑墙,长满了厚重的青苔,还有随风飘动的芨芨草,似乎都在讲述着一幕幕昨天的故事……
红寺堡区移民旧址是原同心县新庄集乡居民整体搬迁至红寺堡灌区后遗留的村落。红寺堡移民旧址作为一道独特的历史遗存,见证了红寺堡生态扶贫移民辉煌巨变,是红寺堡人的根脉,保留着移民对故乡的记忆,是储存发展记忆、见证沧桑巨变的移民文化财富。蕴藏着极大的原始村庄文化内涵,是宁夏开发旅游和拍摄影视作品极为难得的人文景区。
罗山
不是每一次的阳光都是如此彰显,在这里,你无需呐喊,大罗山,虎一般地卧伏在这座小城的东南方,护卫着这座城市。以屏障之势拦截着东海飘来的雨云,以匍匐之山脊阻挡南来北往嘶叫怒吼风暴,呵护这片日新月异的大地。
春天,东风悠悠;碎花草央然一片,我们追风搂尘,数雨揽怀,遗忘一段红尘,刷新一片乡愁……
夏天,葡萄流紫,倚满栏栅。枸杞通红,驮满喜悦。香甜漫野。
秋来,顺红枫长廊,芦苇拂去一身疲惫,闻着葡萄酒香透的山庄小道,云雾缭绕,心旷神怡!
冬季的罗山,出产的特产就是风。辽阔的天穹下,自由的施展着身手,在这片广袤的滩涂,将风的活力缠绕在罗山间,偶尔,也有一场雪的晕染,雪花缠绕山头,平添几分神秘。
罗山,在这片曾经亘古的戈壁滩里,不仅仅是红寺堡子民的图腾,更是家乡人心灵的伊甸园。

杨彩虹,女,网名紫枫梦蝶。70后,宁夏西吉人,现居红寺堡。作品刊于《大观》《中原石油报》《宁夏日报》《吴忠日报》《石嘴山日报》《中卫日报》《塞上散文诗》《零度诗刊》《大西北诗人》《散文诗年鉴》《巴音河》《葫芦河》《贺兰》等报刊。曾获“中国枣都诗人年度人物”二等奖、宁夏散文诗征文二等奖。中国诗歌协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

本期审校:尤屹峰 李成山
本期设计:羽 洁
投稿邮箱:3792543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