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东看朝鲜
——写在纪念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严诺夫
国人去丹东,应该说大多都是盯着其鸭绿江对岸的朝鲜去的吧?我们这行也有此意。
不知为何,那时北京开往丹东的火车排在清晨五时余到达?天没亮,不方便对方接待和开展工作呀?车出发时,京城还是深秋,“霜叶红于二月花”;翌日天蒙蒙亮,车进入辽东时,窗外却是一片白雪皑皑了……没想到下车时,丹东已经大亮,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整座城市早早就进入了生活和工作状态。原来丹东比我们南方居住地的时辰足足早了一个半小时。
早餐时,我们与接待方就展开了交流,之后都是在用餐中谈工作。余下的时间接待方全部安排“涉朝”活动,其实他们很清楚来丹东客人的另一个用意。
第一站我们参观位于英华山上的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该址原是志愿军指挥所,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后几次扩容和充实展品。1993年7月27日,即朝鲜停战协定签字40周年再次开馆。现纪念馆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790平方米,分抗美援朝战争馆、抗美援朝运动馆、中朝人民友谊馆、英雄模范烈士馆四大部分。这里应是全国最大最完整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大型纪念馆呀!
我们一行拾级上纪念馆时,高高的台阶上已经积了一层薄薄的冰雪,北方早冬的寒风吹得我们身着单薄的南方客全身打颤……然,进入纪念馆后,立时我们就热血沸腾!这有室内融融暖气的作用,更是这眼前的画面和场景仿佛给我们注入了一股不尽的热能!过去,我们只是从书本和银屏上知道了这场以弱胜强的正义战争;而今天,我们目睹了这里陈列的实物和更加形象化的场景!一个水壶、一支卡宾枪、一块手表、一架照相机、一枚勋章、一份手稿、一件件血衣……无不真实地再现了那血与火的较量、生与死的搏击!对我们这些有过一些经历的中年人,在这里就是一次心灵地净化!若是腐败者在此,岂会何等地无地自容!
展馆的一段文字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志愿军副司令员曾思玉。这不是我们赣南籍的老红军、老将军吗?!曾思玉,江西信丰人,他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红军;他历经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又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后曾任几个大军区主要领导。他戎马一生,战功赫赫!1983年,他离职休养时,选择在辽东的大连定居养老。2012年12月31日,他因病在大连逝世,享年102岁。他将自己的最后岁月留在了辽东大地、黄海之滨……在2010年这次我们赴丹东一行中有位曾老的远房亲戚,他专程去大连拜见了家乡的老将军。曾老将他在毛主席诞生百年时撰写出版的纪念文集,请他转赠于赣南信丰家乡人。老将军曾任毛主席的警卫员,他用凝聚心血的笔墨再次表达了他终生追随世纪伟人的拳拳之心!
纪念馆下来后,我们去了丹东鸭绿江断桥。此桥始建于1909年,为鸭绿江上第一座桥。大桥原长944.2米,宽11米,共有十二孔,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以四号圆形桥墩为轴,可旋转90°,便于过往船只航行。大桥于1950
年11月8日被美军炸毁。现残存中方一侧四孔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抚摸着桥头"鸭绿江断桥"五个大字, 缓步行走在保留的一段铁轨上,目睹断桥上成百上千处的弹痕,遥望蓝天上飞翔的群群白鸽……眼前这一幕幕场景的叠现,我们的心灵不禁一次次震撼!
让来丹东的客人乘船畅游鸭绿江,主人是一定会安排的?!在游船上眺望的国人好像也都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将两岸作着各个角度的比较?!在此,你无论是用望远镜还是用肉眼看到的真实就是:我岸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对岸建筑低矮简陋;我岸大道上行驶的是各式轿车,对岸公路上只见少许的工具车和军车;我岸只能窥见一个边防哨所和少许的值勤士兵,对岸可谓是岗哨林立和男女军人无处不见;我岸是结伴游人轻松愉悦,对岸是戒备森严严重以待……这么大的反差,想一想,也在情理之中。饱受战争创伤的对岸,加之经济的增长主要投入在军备上,建设的步伐如何快的起来?几面夹击的外部环境,他们怎么不会万分警觉,他们怎么不会有危机感呢?其实,他们这种高强度准备和临战状态也不完全是针对哪国的?就是针对任何敢于入侵者!
下午,我们去了丹东虎山长城。前几天刚去了北京八达岭长城,较之,丹东虎山长城应该是没有什么知名度的吧?到了才知,虎山长城是我国明代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这里山势险要,形似卧虎,故称虎山长城。登临这里的最高处,与对面朝鲜“统军亭”遥遥相望,丹东与朝鲜的景色尽收眼底,是一览两国风光的最佳点。主人告诉我们,朝鲜现今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分配住房、口粮等,个人没有过多的私有财物;由于国力大量投入军备,经济还是比较结据,生产力水平也比较低。所以我们看见其境内大片农田的农作物生长不旺盛,也只见着少许农民在耕作……
主人带我们来这里的另一个目的是让我们走一走、看一看这虎山长城下的中朝界河“一步跨”的独特景观。何谓两国“一步跨”,就是只隔一条小溪沟,就可以跨越国境,进入朝鲜地界。行进中,主人多次提醒我们:不可越
“雷池半步”!因此处界碑生人难以分辨,又没有防护墙和铁丝网,稍不注意就可能误入他境。误入者轻则受到对方喇叭叫喊,重则即可能遭对方呜枪警告、甚至于误伤!虽此处只偶见对方有巡逻的边防军,但邻近的大片田野里处处有暗堡,处处有地道;种地的农民亦农亦兵,有的还身背枪支耕作,只要有谁敢冒犯,他们就将全民皆兵,保家卫国!
我们在“一步跨”处逗留时,来了一大巴车的韩国游客。他们身着讲究,举止儒雅,却在这荒郊野岭的溪沟前流连忘返。不用打听,就知他们来这里是近距离地遥望一分为二的疆土和手足之情的兄弟同胞的吧?舍近求远,绕道来此,可见当时“三八线上”尚戒备森严和其周边的紧张氛围!
当夜,主人给我们安排了一项轻松的活动,在鸭绿江边的一家“朝鲜”餐馆用晚餐。说是“朝鲜”餐馆,其实就是丹东人独资的。只是店里有几位会作“朝鲜”菜的大厨和几位来自对岸的正宗朝鲜服务员。上桌的菜大多是海味,我们这些南方内陆客还真是很难区别哪些是中国菜哪些是朝鲜菜?不过,几位朝鲜女服务员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因为她们不仅相貌端庄,而且热情似火。餐间,她们不请自唱了几首中国歌曲,还大方地请我们中国客人与她们跳交际舞;谈话中,她们都会讲简单的汉语。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这轻松的餐厅里,她们好像没有一点拘束?可以尽情地享受工作和生活!主人告诉我们,这些来餐厅的朝鲜“打工妹”都是有来头的。她们在朝鲜的家长,都是所在地有一定声望的人物。就像当年我国派去前苏联留学的学生,都是有意识的人选;学成回国后,必有重用。这些朝鲜姑娘家长的起点是希望孩子能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中,逐步成为“中国通”。必竟朝鲜与中国是一衣带水唇齿相邻的友好国家,无论是现在和将来,交往一定是很密切的!但这些“打工”的朝鲜姑娘在中国又必须严格遵守本国的几条铁纪律:一是不能得客人的小费;二是不可随意打听和说一些不该说的事情;三是不准谈情说爱,更不能在此结婚!
在丹东期间,我们见鸭绿江新桥上来往穿梭很多旅游车,得知有国内身份证的游客可以在丹东办防照,从这里去朝鲜“一日游”。到丹东后,我们也有这打算,对主人一说,他们马上答“可以呀!”然而当他们去办手续时,却因为我们团队中有几位需解密的人士,国家安全网已经设置了全国联线的障碍。我们这行中有省管干部、市管干部,还有一位曾在外地担任过办事处负责人的科级干部,以上这些人的出境需经当地有关部门的批准,显然这次是来不及办妥了。从中我们也再一次验证,国家早早就对那些掌握了一定资源的“要人”加以了非法出境的防患。当时我们相视一笑,此时谁愿长久呆在对岸呀?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啊!热心的主人又说,你们如果真想踏上朝鲜的地界,回去又不会有什么麻烦,还可以设法带我们一游。难道这里也有类似深圳“中英街”的特殊地区?因问题有点私密,我们没有详究,听任主人的安排吧……
将离开丹东的上午,主人带我们分乘两辆商务车前去“特殊地区”。车沿着鸭绿江上游方向而行,江中不时可见水草丰美、玲珑多姿的小岛。主人告诉我们,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岛屿没有严格地按江中线分界,而大部分都归朝鲜所有。只是有点遗憾,对岸管辖的岛屿好象一直没有耕种和开发利用?
在车上,主人才说起,此行是去鸭绿江上的一座水电站。这是一座中朝共建的水电站,为中朝两国共有,电量两国各半分配。我们乘坐的车在水电站门前办了一个什么手续?就从大坝上迳直向对岸驶去……过了桥的半程,这不就进入了朝鲜的地界吗?为什么这里没有设边防哨所?没等解惑,车在对岸大坝的一块空坪上停了下来。小范围了解我们得知,前几年我们所在的堤坝被鸭绿江的大水冲垮,我方承担了全部修筑工作。施工时留下的这块空坪就留作中方便于维护使用,只是在周边筑起了一圈通透的护栏。但此处实属对方境域,就是说,此时我们已经站在了对方的境内。此处也成为了来丹东“重要”客人,不必办护照而一去的朝鲜境地。
在这里观景时,一司机故意在护栏的一角放了包国产“芙蓉牌”香烟。他笑着说,在对岸山上值勤的朝鲜边防军会下来与我们短暂交谈。果不出其所料,一会儿,一朝鲜士兵缓缓走了下来。这是位年龄在二十五、六岁,长得高高大大的士兵,从他的军服上也看不出有什么军衔?他一路笑容可掬,看起来,与中国人打交道,他很放松!主人说,因朝鲜要长年保持数量巨大的兵力,他们的服兵役期长达八年,所以一般士兵的年龄都比较大。显然这位士兵已经看到了那包“芙蓉”香烟,他没有上前去拿,只是站在一旁用夹生的中文笑呵呵打趣,“怎么不是‘中华牌’的?”看来,他是个老兵,很熟悉中国香烟的牌号?可以想象,他也不是第一次来拿这里的“战利品”了?说了这话后,他马上又返回了岗哨,有先来“侦察”的意思吧?主人小声地告诉我们,对方有严密的纪律不能随便拿别人的礼品。只是到了深夜,他们才会悄悄地摸下来拿走。经常得到客人留下的小礼物,其实他们的上司也未必不知的,可能只是装聋作哑罢了吧?……
尽管丹东此行已经过去了多年,但现在想起,觉得还是有点意思,故追记了此篇。
记于2010年11月;写定于202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