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木秉凤散文诗选 882
经天有日月,纬世现人伦

天涯望不尽
茫茫万古云
经天有日月
纬世现人伦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人伦之序如何道法自然呢?我们知道,《弟子规》从“入则孝”开始生命过程的人伦之旅,而《大学》亦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开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的出世历程。人伦关系乃是社会之道,以内见外,以心见身,以道见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草木皆知本性自然,人又何傲!皮之不存,毛难焉附!没有人伦自然属性之根深蒂固,又何来人文社会属性之叶蔓繁荣呢?
人类社会脱胎换骨于宇宙自然,人伦之道必须符合天地之道。近百年来人们普遍流行错误观念,认为人伦关系的属性当归于社会性而非自然性。自然性乃根本之性,社会性乃自然性之衍生,孰主孰次,笔者据文辨之。首先“伦”是什么意思?伦之本义源于“仑” 字。当我们以石击水时,发现水中波纹一圈一圈向外扩散即一仑一仑向外扩张,其中内仑的波纹比外仑的波纹更加清楚,波纹越远波仑越淡。中国儒家学派就借用这个喻义,社会关系由夫妻到家庭,由家庭到家族,由家族到邻里,由邻里到同村,由同村到邻村,由邻村到同乡,由同乡到同县,到同郡、同邦、同国乃至同一大洲同一世界等等,人伦关系也就一层一层由里向外扩展,这就是人伦关系理论的基本含义,所以人伦关系也称之伦理关系。
伦理是一种现象,它包括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所以伦理关系不仅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群居性的动物集体也存在尊卑长幼等伦理关系,在这些动物群体中,谁是王?谁是妃?谁是奴?谁是兵?犹如人类的伦理关系也能清楚可辨。我们人从自然界中走来,从小眼中只有父母,婚后眼中只有孩子,而承继上下家庭关系的因素惟有一个“孝”字,方将老者与孩子连系起来!以维系一个家风、族风、村风、民风甚至民族文明之正风的传承。所以人伦关系乃自然所赋,而非儒家用伦理思想予以强固。故而我言,人的根本属性依然属于自然性而非社会性。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走出人类之自然性反观社会性,其社会性依旧是自然性的折射。人类的核心社会性应体现在哪里?两个字:情与义!情,包括由亲生情,由感生情,由婚生情,由类生情,由日久而生情等等,情是维系人类和谐的润滑剂,无情便生冷漠,失情便生怨恨,伤情便生小斗,绝情便生战争;义,包括由道生义,由情生义,由信生义,由诚生义,见财生义等等,义者宜也,宜就是恰当,所以义又是社会正义的体现,是维系社会公正的正能量,无义便生无情,失义便失天下,无情无义自古就是对卑鄙小人的价值蔑视。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伦理关系体现的就是人伦之道而非人伦之序!人生永远面临着五种关系即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君臣,儒家称之为“五伦”,此五伦关系非儒家发明创造而是自自然然存在的宇宙现象,人伦关系之序与宇宙之规律完全吻合,所以五伦就是五道,随顺五伦便生五德,也称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由五德生出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惠,幼顺。溯之而言,十义到位,五伦便和谐,五伦和谐了社会就会安宁,社会安宁了天下也就太平了!所以人伦关系必须道法自然,方能天长地久。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