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畅谈创作《一座丰碑》的经历
文/虫二

一位老前辈诗人说: “我总是在内心感受到不能不动笔的情况下才写诗″。
创作《一座丰碑》就是这种状态。
2018年11月11日在海口美兰机场,我对采风团团长张文峰老师谈到我想为郑文泰先生写一首诗,他一听高兴,特别高兴的样子,随即就说: 我们侨作联与《华夏》杂志共同举办“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征文大赛。快点写出来参赛……。
回来问时任秘书长黄慧萍女士,她说11月16日就要截稿了,只有五天时间咯。我一听着急了,五天完成一首参赛的诗歌创作,难度很大。
张文峰会长鼓励,朋友支持。我决心试一试。
12日开始,我放下所有等我回来要办的事,专心创作。
第一天整理采访笔记,阅读带回来的所有资料。
第二天开始写,完成了初稿。因为太累了,全身无力,不想吃饭,这是因为过度用脑,过度紧张的过激反应。
第三天,也就是14日。白天开始写第二稿,完成后给张文峰会长看了,得到了他的肯定,并提出一些宝贵的修改意见。晚上几乎没有睡觉,反复写,有些推倒重来,还是不满意。天亮了,我熬不住了,倒头睡到中午,起床吃了一碗速食面,洗个澡,坐下来继续写。
第四天,也就是15日晚上,在忐忑不安中上传了《一座丰碑》的最后一稿。心里舒了一口气,对自己说: 就这样吧。
《一座丰碑》在国内外传统媒体,新媒体都发表了,得到读者的普遍认可。创作这首诗的过程中,我坚持把握三个关系:
一.是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现实对语言的唯一要求,应当是忠诚、准确、到位,这是诗歌语言乃至于文学语言的最大责任。
二.是作者与现实的关系。现实对作者的唯一要求,应当是客观、责任和立场。
三.是作品与现实的关系。现实对作品的唯一要求,应当是真实和对真相的抵近。
有读者说《一座丰碑》用精确质朴的语言打动人心。
有读者说: 这是一首好诗,每一个字都是必要的,有情的,出自作者内心不可抑止的表达诉求。
有读者说: 这首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诗人的心里流出来的。自然流泻的诗句,携带着新的秘密的元素,让人觉得既有陌生的新奇,又有亲切的欣喜。这首诗具备了这样的素质: 亲切、自然,直接。
几天创作《一座丰碑》,我脑海里会像电影画面一样,出现我与郑文泰先生相识、相谈的场面。我感觉他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得让你亲切,陌生得让你向往。他更像这雨林花园的一棵茂盛的大树,带着枝条的刚劲,绿叶的葱郁,花朵的芬香。
1.坐在他的招待大厅大约有两百多平方,墙上,地上,桌面上到处种着兰花,香味四溢。我问老先生,“你特别偏爱兰花?″,老先生抽着烟,慢悠悠地回答: 我没有这种概念,哪怕兰花再丑,再小颗,都有存在的价值,对于其他花也都是这样,没有特别喜欢哪一种花,我只是在做品种保护,一种花再难看,都是花,我始终认为每一朵花都有它的生命,都有它的存在价值。
2.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了,老先生一直烟不离手,我说: 郑老师,你不停地抽烟,一天起码要抽两包吧?
他对我笑了,他说: 我没有把烟吸进去的,而是抽烟过过瘾。接着又说 :80年代,当时做建筑工程,经常要管五六个工程,忙得不可开交。手里拿一支烟,吹吹、玩玩,感觉可以提提神,有一些心理暗示和心态上的满足。
3.我坐下后了,服务员给我送了一杯咖啡。
我对他说我不太喜欢喝咖啡,即使喝咖啡也要加奶、加糖。给我一杯茶吧,不行就一杯白开水。
他立马让服务员给我一杯凉开水,加了一片柠檬。
11月10日,咖啡技能大赛在兰花四处盛开的兴隆热带雨林花园如期举行。开幕式盛会上,老先生上台致辞,他头戴鸭舌帽,把人字拖鞋换成了皮鞋,一身白衬衣配牛仔裤,整个人都年轻了,精神了,显得酷酷的。一个真正的帅老头。
4.当海外赤子的主题曲《我爱你,中国》想起,他就在我身边坐着,看见他一直神情很激动,当歌曲唱的结尾,我爱你中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他泪流满面,还用手去擦。我立马把纸巾递过去,我自己也擦去了眼角的泪花。
5.采访的那一天,他已经宣布把兴隆热带雨林花园无偿捐献给国家。可他自己依然过着独身生活,无儿无女。收养了五个孩子,有贫困家庭的,有失去父母的孤儿。
他对我说: 我从小就立下志愿,要为祖国做贡献。这一点从来没有动摇过,如今总算有点成就,献给国家我就放心了,也算是心满意足了
2018年12月23日,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与广东朗诵协会,在正元庄读书会共同举办“广东省侨界作家诗歌迎新雅集″,广东朗诵协会常务理事周宇静女士朗诵了《一座丰碑》。
事后采访了周女士,问她为何选诵《一座丰碑》。她告诉我: 20年前,曾到过海南热带雨林花园,印象中,满眼的绿,大口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它的宁静,稀奇那些从未见过的热带植物。喜欢这首诗,诗中的景朴实无华,却又魅力无限,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动。诗中真诚流露对郑文泰先生的那份热爱和敬意。
2019年1月,在广东省华侨博物馆举办“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征文颁奖会。《华夏》杂志副主编钟敏仪女士为我颁发了这次征文大赛获得二等奖证书。随后我将证书赠送广东省华侨博物馆收藏。

【附诗作】
一座丰碑
一一写给郑文泰
文/ 刘兰玲
郑文泰先生15岁从印尼归国,19岁来到兴隆华侨农场,现年73岁。1992年开始,在兴隆400公顷的荒坡野地上,投资上亿元,用20多年的时间,建成全国最大的,几乎囊括了热带植物数千种类型的热带雨林生态保护区。并将生态保护区无偿捐献给国家。
一一题记

在蔚蓝的天空下
山峦起伏 太阳河畔云雾缭绕
原是荒凉的土地上
诞生了一个堪称世界级的花园
400公顷的热带雨林生态保护区
你是一个富商的后代
在逝如流水的光阴里
用你的智慧 你勤劳的双手
为这块荒野的土地
穿上了经久不衰的美丽盛装

而今穿过荒原的理想已经成形
岁月的魔法却送给你日渐老去的身躯
匆匆而过的时光是庄重而忧郁的
而你的脸上没有凄苦和寂寞
你听到了森林里鸟儿在喧哗
看到了门前的兰花和红豆在传情
你言语中弥漫着质朴的乡音
就像抖动的花粉
在阳光中飞扬
在蓝天与河畔之间展示
你对自己微笑 对天地从容
你就是这样偷偷的幸福着
你使那些注视你的亲人和朋友
沉醉于你 隐隐作痛的爱着你
现在你的热带雨林花园
植被叠翠 沟谷诡秘
丛林遮天蔽日
数千种植物在你这里
置身于你的保护和热爱之中
你还原了一片明净的天空
编制了一个宁静的生命摇篮
你是祖国归来的赤子
你是大山的主人
你是热带雨林的父亲
你的激情仍在燃烧
祖国复兴的梦想仍在继续
你的生命已经融入了你的雨林花园
你的名字就是——
一座丰碑

【作者简介】刘兰玲,笔名虫二,毕业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专业。曾就职《信息时报》编辑,记者。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监事、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黄埔创作基地主任、岭南微文学传媒编委、广东岭南诗社社员、印尼《千岛日报》中华文化专版编委。出版诗集《听风吹雨》,诗歌《一座丰碑》获“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征文二等奖,《紫金之歌》获得首届“永安杯″诗歌大赛优秀奖,《月圆之夜 隆平与稻花》获“家国情怀”诗歌大赛优秀奖。代表作有长诗《黄木之湾》。
《山里的村庄》、《荷塘的蜻蜓》、《光阴怎能老去》等多首诗,入选《南方优秀诗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