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人物传记随感录1431
梁实秋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浙江省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并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国立青岛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梁实秋是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读学者梁实秋先生
就读清华堪为高材生,为求深造赴美留学行。学成回国任教各高校,擅长写作一生勤笔耕。学养深厚又精于研究,声名远播内外有颂声。一生誉为学者及诸家,回看史上几人曾曾经?

读梁实秋之《诗人》有感
若说世上最无用之人,莫过诗人最恰如其分。
一天到晚在摇头晃脑,一首诗成捻断须几根。
拿去推销有几人能卖?填充饥肠还不如草根!
就算是被冠为一诗仙,能否成为神圣也难论。
注:梁实秋曾说:诗不能卖钱,一首新诗,如拈断数根须即能脱稿,那成本还是轻的,怕的是像牡蛎肚里的一颗明珠,那本是一块病,经过多久的滋润涵养才能磨炼孕育成功,写出来到哪里去找顾主?诗不能给富人客厅里摆设作装璜,诗不能给广大的读者以娱乐。富人要的是字画珍玩,大众要的是小说戏剧,诗,短短一橛,充篇幅都不中用。诗是这样无用的东西,所以以诗为业的诗人,如果住在你的隔壁,自然是个笑话。将来在历史上能否就成为神圣,也很渺茫。

读梁实秋之《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这...》有感
一
读不读书就是不一样,一个儒雅一个粗俗状。
能否成就大事先不说,聪明愚钝自不可比况。
放眼看史古今之名人,敢问几人不是读书郎?
书能治愚可给人智慧,书犹灯塔可指引方向。

二
人生于世务必要读书,焚膏继晷莫把韶华负。
书中自有知识与经验,书可开启心灵之窗户。
读书等于是尚友先贤,受其熏染自然有气度。
改变气质境界更高远,爽朗之气自然会透露。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自幼酷爱诗词、书法,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自2009年上网以来,共创作散文100多篇,诗歌5000余首,《读人物传记随感录》1611人。作品先后在都市头条、中国诗歌网、中华诗词学会网、中国作家网等各大平台发表,并在都市头条平台创建《华夏文学》编辑部,任主编。现为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会员、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