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并不是预言,而是面向未来的科技想象力。进入21世纪以来,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等业态不断发展,AR、VR等前沿技术搭建了虚拟与现实的桥梁,科幻以更多样的形式呈现,而科技的发展速度更是快要超越普通人类的想象力。尤其是随着AI人工智能、元宇宙的全面崛起,过去,我们认为科幻是遥远的未来。而现在我们会发现,科幻或许就是十年后的真实写照。

(第五届上海科幻影视产业论坛举办)
在第五届上海科幻影视产业论坛举办的分论坛期间,围绕“当科幻照进现实”这一核心话题,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会长顾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著名科幻作家苏学军、科幻作家兼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宝树、青年作家吟光带来精彩纷呈的观点分享与理论、案例剖析,百家争鸣的火热场面,也催生了一系列共识成果的诞生。

(左起顾备、严锋、苏学军、宝树、吟光)
话题一:科幻真的可以影响人类科技或者社会的发展吗?
对于科幻与科技以及人类发展的关系,各个领域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科幻会引领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也有些人认为,科幻不过是探讨了未来出现某个科技或者发生某个事件的可能性,一旦发生了,人们就会印象深刻,但实际上还有大量旧时代的科幻如今已经被证明是错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发言)
科幻和未来的关系到底如何?严锋首先认为科幻虽然是面向未来的,但并不一定引领未来,它也是面向过去的,也照亮过去。因为科幻其实是人内心的一种欲望、想象、希望和渴望,这种内心投射古已有之。甚至可以说,科幻就是另一种层面上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就是因为我们总是觉得现实有所不足,才想要去改变它和超越它。

(著名科幻作家苏学军发言)
在科幻创作领域成果斐然的苏学军则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指出,在文学创作中,设定,尤其是世界架构,是最难的部分。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其实都是一个载体,载体本身并不重要,重在内容。科幻就是基于现实,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让大家都能接受,因此本身也算是一种现实。将科幻引入到老百姓当中,从这个角度来讲,科幻已经照进现实了。

(科幻作家兼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宝树发言)
而从科幻与科技的关系,以及科学想象力这两个层面来分析,宝树认为科幻想象在科技上的直接成果目前来说并不多,但科幻对科技的精神引领确实存在,比如在航天等领域特别显著。科幻还通过对科技的社会后果的想象,来影响和制约科技的应用。

(青年作家吟光发言)
科幻的定义非常广泛,与现实中的科技存在很多交集,这也让现实中的很多不可能成为可能。吟光在分享自己从业经历的过程中就指出,未来的科幻或现实,也许是多元的和叠加的。它不只是小说故事,也可以是一个设备或一种体验。未来,或许让读者成为作者,让作者成为“造物者“,这就是对现实的一种更改了。

(活动由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会长顾备主持)
话题二:“AI+”会给科幻以及人类社会带来什么?
元宇宙作为近年来的热点,其概念定义也存在不同的理解。过往,我们将科幻小说里的元宇宙称为虚拟世界,而我们国家战略中提出的元宇宙则是数字经济。随着话题热度持续升温,很多人也开始思考:如果元宇宙结合人工智能,是否会有不同的结论?比如,通过AI结合智能制造来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通过AI结合遗传基因和生物医药来提高人类治病救人的技术?通过AI结合科幻IP打造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数字文娱众创空间?更有一种大胆超前的想法指出,让人类专注于想象和创造,让AI专注于研发和生产,AI会根据人类提出的各种问题去寻找解决方案并满足人类所需,最终达成“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
事实上,元宇宙这个概念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争议,严锋就认为,抛去技术不讲,单从文字而言,“虚拟现实“这种提法其实很恰当。在他看来,科幻的力量太大,其实是另一种层面上的“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幻照进现实”。
苏学军则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展开分析,他认为元宇宙源于科幻小说,西方科技界为了找到下一个增长点,将它拿出来重新定义然后又放进来。由于在硬件环节的技术没有突破,元宇宙尚未迎来真正的爆发,我们还需耐心等待。
甚至,如果人类过度依赖元宇宙,反而会适得其反。宝树认为,人们所谓的元宇宙,或者想要通过AI去实现创作,希望照进现实,但其实真正想要满足的,是其最基本的生理或情感需求。如果真能通过AI实现愿望,“我想什么就是什么”,长此以往,人就会不愿意走出舒适区,每个人都会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一定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
在如今的艺术界和设计界,很多从业者都对人工智能赋能元宇宙发展持乐观态度。吟光认为,旧职业消亡,新职业出现,这是任何时代、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会带来的,不是只有AI才会导致,如果不能接受新的技术,跟不上时代而被淘汰,也是很正常的事。
话题三:AI对于人类而言究竟是威胁还是机遇?
近两年来, 人工智能开始进入涌现状态,不仅AI智慧程度大幅度提升,而且更多的AI应用开始涌现并且进入各行各业。一方面,AI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AI的规模化应用也势必会淘汰很多学不会使用工具的人。这也让此前科幻小说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成为了现实:AI对于人类而言究竟是威胁还是机遇?
从基本面来说,AI人工智能在合理应用后,的确可以为提升人类的工作效率起到助推作用。一般而言,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组织架构过于庞大会限制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苏学军认为,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之下,我们能够用更好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就算是再庞大的组织架构,有了人工智能之后,人类不仅可以把信息快速收集上来,还可以快速地进行分析、总结,进而给出相对而言可能更有效的决策辅助。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让很多人对未来世界充满憧憬,但人工智能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宝树就认为,除非人工智能能产生质的突变,产生出某种所谓神级AI,否则它无法真正帮助一个组织或机构实现特别有效的整合。越是超大型的组织,其内部往往都会有各种势力和利益的角逐,人工智能很可能只会被人利用来谋取私利。
严锋则从刘慈欣《三体》中“三体人”展开分析,认为很多情况下,人很难真正解决内部的矛盾和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借助外力,这也是科幻带来的启示。
正如各位专家所言,随着科技创新和科幻产业发展同步驶入“快车道”,科幻作品中描述的一系列美好幸福或令人担忧的“未来”,其中不少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日常。科幻与现实之间的界定越来越模糊,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上海科幻影视产业论坛的专家们看来,科幻照进现实有利也有弊,我们更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认知,牢牢把握对科技和科幻的主导权和决策权,才能真正让科幻为社会进步发展服务,带给人类社会正向持久推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