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炮手 精忠保国驱豺狼
好丈夫 相濡以沫爱发妻
——记对越自卫还击老兵朱传俊
文/周宗国 龙茂泉
7月16日,骄阳似火,酷暑炎热,我们来到茶店子村一组26号家门扑了空,经人指点,走过一段羊肠小道,在苞谷田间才会到了找工正在挖洋芋的朱传俊。面前的这位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已有67岁,因天热和强体力劳动,面色红润,满头大汗从他满头银发滴落。看见这位老兵,我立即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第一次见到他已相去甚远的画面。
当年,我们来到这里整顿农村有线广播线路,我们栽好广播杆,正准备脚穿脚码子上杆安装瓷瓶,他站在旁边,自告奋勇地说:“看我的!”他拿过瓷瓶、钉子、小锤,放到衣袋里,走近广播杆,我递给他脚码子,他说:“要什么脚码子!”只见他纵身一跃一米高,双手紧紧地抱住了杆子,在双腿绞住杆子的瞬间,又纵身上去了几尺。我们站在旁边心里既羡慕又担心地呆呆地看他几纵爬上了杆顶,钉好瓷瓶后,就抱着杆子下来了。他上去时,旁边有人告诉我们说,他当过兵的。我还认为他在部队一定是个优秀的通讯兵。他下了杆子很自信地说:“我们当兵的都会这一手。”从此,这位小伙子当年生龙活虎的形象就留在我的印象中。
今天见到他,还是那样开朗热情。刚好一筐洋芋满了要背回家,他劝我们到他家有阴凉聊几句。不是他的真诚热情,我们真不忍心耽误他一时半会儿。他到家倒了洋芋,给我们递上茶水,拿着草帽边扇风就打开了话匣子:他祖籍茶店子镇原朱家河村2组,1977年元月,21岁的他踊跃报名,迎接祖国的挑选应征入伍走进军营,他所在的三三七六〇部队驻防在河南省长河县。1978年部队奉命开到广西中越边界待命。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随连队走上火线。开战前,每个战士除身上一套衣裤外,全部衣物打包并写上家乡地址和家乡收件人姓名。那时,战士们都做好了与敌人决一死战的思想精神准备。从此就历经了二十九个日日夜夜枪林弹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朱传俊讲到这里,更来精神,就像回到了当年的战场,用手比划起来,兴奋无比:“我在炮兵部队,我现在只记得指导员是广西人,名叫黄世荣。有个战友邱代飞,是建始龙坪人。我是二炮手,一炮手负责瞄准,我负责把接过的炮弹喂进炮堂。家伙一响,震耳欲聋。那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我用我亲手喂进炮堂的炮弹狠狠打击了那些侵犯我国领土的侵略者!在一个炮位一打就七八十发炮弹,真过瘾。”他还告诉我们,他们一边打炮,还要挖战壕、掩体、防空洞。吃的是自带的干粮和水,一天十分紧张,有时饥渴难耐,谁也不叫苦,仍是精神百倍投入战斗。特别是晚上困极了,才能轮流睡个把小时。在一个炮位打过后,就会按上级命令移动炮位,移动炮位时是嘎斯车拉动大炮。在一次紧张抢险战斗中,炮营二连一位姓唐(建始)的战友光荣牺牲了。二十九天后,他们奉命凯旋回到广西驻扎。在这里,连队党支部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战后总结评功表模,受营部奖励一次、连队奖励三次。1980年元月,他复员回到了家乡。
也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神州大地的美好时光,25岁的朱传俊经人介绍,1980年来到茶店子镇茶店子村一组地名老湾沟上门入赘,与女青年田恒兰喜结良缘结婚生子。1985年,朱传俊夫妇勤扒苦挣,克服许多困难,拆除多年老屋,修好现在仍居住的三间瓦房。他膝下二女,远嫁江陵、荆门。正当两夫妇相敬如宾,同心协力做着勤劳致富的美好梦想时,天有不测风云,他温顺的妻子从2003年开始病魔缠身。他带着妻子从巴东到恩施、到沙市、钟祥、到荆门,四处求医。结果是要命的脑萎缩使他妻子逐渐失忆、智力障碍、不省人事,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在战场上能置生死度外,天不怕地不怕的硬汉子朱传俊,面对眼前的困难,确实让他一筹莫展,一头是相亲相爱的妻子,一头是家庭的重担,喂猪弄饭、田间农活。特别是自然条件太差,这里是全村最偏僻的地方,离镇集镇5公里路,出门就爬坡,门前2公里不通公路,给妻子看病、买药,进出十分不便。直到2015年,村“一事一议”上项,才修通了这个村民小组与外界连接的2公里砂石路。但砂石路离朱传俊这个屋场3户人家还有二百多米。朱传俊和屋场另一名党员牵头,3户人家自己动手,每天找工帮忙,人工开挖,苦干两个多月,投工近千个,投资万余元,才挖通了3户门前与砂石路连接的二百多米强勉行车的弯曲砂石通道。公路开通,朱传俊为出行方便,购买了麻木车。为种好责任地,他同时添置农用微耕机。朱传俊眼看妻子的病情愈加严重,知来日不多,他上集镇办事,总在车上拴牢一把木椅,让妻子坐在椅子上,再用腰带系好,好让妻子再看几眼集镇的热闹和繁华,这样,妻子在身边,他也放心。从那以后,他走到那里就把妻子带到那里。他每次参加村党支部召开的主题党日活动,就把妻子带到会场边,用椅子将妻子安置好了才参加学习。会议结束,又将妻子牵上麻木车安置好一道回家。
朱传俊的妻子患病后,朱传俊家庭内外一把手,忙进忙出,再忙都不忘记给妻子按时按量服药,更要随时用一只眼睛瞄着不管世事的妻子。农活特别忙时,就将妻子交给邻居另一位老党员帮忙专门看护。特别是他妻子病重的最后三年,每口饭、每口水都是朱传俊一口一口给喂的。妻子大小便后的衣物淸洁洗涤,自然由他全包完成。十多年,朱传俊就这样精心护理,永不言弃。
从枪林弹雨炮火纷飞的战场中走过来的老战士朱传俊,又是一名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退役不退色,初心不变,村党支部每次主题党日活动,都按时到会,党费按时交。面对家庭的重重困难,他从不找政府找组织要这要那,始终是默默无闻地护理病妻,耕耘自己两亩责任地,喂几头肥猪。他的困难和遭遇令乡邻同情,村支两委和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干部曾登门看望关怀,落实有关扶贫和优抚政策,让他病重的妻子享受了几年每月三百多元的低保扶持,他的退役军人优抚待遇近几年也涨到每月七百多元。
2019年2月,是朱传俊难忘的日子,他十多年精心护理照顾的妻子终因病情严重恶化,医治无效,撒手人寰。朱传俊的爱妻去世后,他仍顽强地生活着,支撑着他的家。2022年,他请工匠将原三间土墙瓦屋的土瓦全换成坡幅顶琉璃瓦,按他自己的话说,维修整屋虽然仍欠款万元,但居家更安全,环境更美。今年7月一场暴雨,门前院坝垮方二十多米长、两米宽、三米多高,他找工十多个,从三公里外拉来3车大石头,耗资近8千元,将院坝坎重新砌好。他用微耕机经常为村内外缺少劳力的人家深翻整地,不收分文。
站在新砌好的院坝培坎边,我们匆匆结束了今天的采访,他又背着筐子,拿着打杵匆匆走向挖洋芋的包谷田间。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对他的敬意由然而生。
作者简介:
周宗国,土家族,生于1950年11月,湖北省巴东县茶店子镇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恩施州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新闻写作和随笔散文创作,著有文集《小草》。
龙茂泉,50后,湖北巴东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恩施州作协、恩施州网络媒体协会会员,《白鹭文刊》副主编,《世界文学》签约作家。著有《清泉乡音》《南坪印记》。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