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芯
2023年7月22日,仁化县歌词创作系列讲座户外采风活动由仁化县音乐协会主席卢家赋、副主席温飞宇带领歌词创作班的学生走进仁化县周田镇风度村,寻大唐风度,觅九龄诗风。
仁化县周田镇风度村,位于丹霞山下,广东省古村落。村前灵溪河一脉灵秀,村后浈江河一脉气度,两河祥瑞加持的风度村人杰地灵。
据史志谱记载,风度村是盛唐名相张九龄的故里,现称张屋村。该村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有96间,大都是明清时期建筑。保存较好的古巷有6条,前身都是用灵溪河与浈江河流域的鹅卵石铺设而成。如今,那些圆润了历史的鹅卵石有的还裸露着历史的印迹,有的则被束缚于现代水泥之下。然而,不管现今的小巷之路如何变化,古村中青砖黛瓦依旧诉说着昔日故事,飞起的檐角,雕花的门楣,硬直的横梁,还有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的各种物件都默守着岁月的沉香。

据史料记载,岭南张氏始祖张君政,于唐贞观年间由河北范阳(今河北涿州)携家迁来韶州曲江,到韶州任别驾。第二代张子胄官越州剡县令(今浙江绍兴嵊县)。第三代张宏愈官索卢县县丞,在当时的始兴郡清化乡一带置立田产,并将其父张子胄葬于清化乡的平圃山,其母葬于锦江与浈江交汇处的仁化江口。其后子孙发派,风度村也成为韶关、曲江、始兴、仁化及岭南张氏的繁衍地。清化乡,古属始兴郡,唐属曲江县,而核心区平圃驿,就是现在仁化县周田镇的风度村(即张屋村)。风度村是岭南地区与中原交流沟通的必经之地,历史上平圃官道从风度村前经过,在村中鲶鱼转下手的古榕树旁至今还保留有老渡口。现今村中还有书写着“风度流芳”门楼,高挂着“金鉴流芳”匾额的宗祠都在提示着今人风度古村曾经的荣耀与繁华。

仁化县音乐协会以打造本土原创音乐为核心,引导学员对仁化本土文化、风情、名人、建筑、环境等有更具象与清晰的认知,理解,并将其融合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所以,仁化县音乐协会卢家赋、温飞宇两位主席经常带领协会成员进行本乡音乐采风活动,此次带领学生走进风度村,途中他们一直对学生们强调,刚开始创作不要写太大题材,要先学会从细微处入手,以小见大,踏踏实实地学习创作才能走得稳,才走好。
一行人到达风度村时,一塘粉荷花开灼灼,黄蕊灿灿。几座小拱桥精致的嵌在国风村画里,夏风一吹满目诗情。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传唱了千年。此时,阳光下水面上的“月”大写着“故乡”二字。
抬头一望“九龄故里”四字入眸,往右再一转眼,风度村大门——“风度流芳”的门楼站在夏日的蓝天白天下。该门楼是韶关市老风度楼自抗日战争时期毁败后,粤北现存的最古老的风度楼。“风度流芳”四字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对名相张九龄的肯定和推崇,乃至以后用人时,必问一句“风度有如九龄否?”
风度村门楼,高8米,宽4.5米,青墙用糯米灰浆砌就,平整光鲜。黛瓦花檐、喙牙翘角,琉璃瓦当,大门的门当户对齐全,封檐雕饰精致,画梁雀榫华美。正门楣上方红底鎏金字牌匾“风度流芳”,名相张九龄的风度历历在目。早年门楼左右曾有唐明皇写给张九龄的楹联“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唐明皇那种落雨般的情绪一字字砸落,满是对张九龄的怀念。

巍然大气的风度门楼前大原为鹅卵石铺就,是张氏族人红白喜事礼仪庆典之所。跨过门楼的门槛,两旁的青砖老屋纵横延伸,古墙青苔,花草成趣。一行人边走边看,边听仁化音协歌词创作主讲人温飞宇的讲解,古村内实景实物教学现场,教者倾心,学者认真。
不知不觉中走进了风度村最古老的宗祠,古朴庄严的大门还在,门匾支钉犹存。前厅藻井内壁上方,有一块宋代古匾“燕翼诒谋”,是粤北现存最古老的“张九龄文化”遗存。张九龄这位唐开元名相,9岁知属文,13岁就能写出好文章,成年入仕后为政中耿,不畏权奸,斥用李林甫,谏宠安禄山,因此他常受奸臣权贵的毁谤打压。张九龄以南方“海燕”自诩,作五言诗《归燕》以明心志,“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一首五言诗,一种铮铮风度骨,而“燕翼诒谋” 的古匾则是对后代子孙修身、齐家、处世、报国的遗训。张氏祖堂古祠中,还保存着唐丞相张九龄和谭氏夫人的神主牌,是十分难得的文物。同时,也是华夏文明中落叶归根的一种体现。
风度村共有五座古老祠堂,都是清代以前所建。其中两座残破老祠堂内,还保留有“进士”、“武魁”的牌匾,其中一方“秀拔天池”的大匾,是广东巡抚部院清朝嘉庆二十年该村考出的监元第一名张锦元所立。每一件文物都是风度村张氏优秀后人的坐标,也是他们对张九龄文风气度与谋略祖训的继承与坚守。
轻转慢移之下,一行人走进了风度村最大且目前保存最好的一座宗祠,门匾上书“金鉴流芳”四字,熠熠生辉。
据风度村张九龄的后裔介绍:该宗祠建于南宋时期,于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65年)重建,保留至今。青砖古墙打磨光滑,灰浆细线规整均匀,宗祠大门牌楼端正大气,门当户对做工精美。门楣上方大梁雕有镂空的双龙戏珠,匾额之上红底金字“金鉴流芳”四个大字气势雍容,上下承托的诸多雀榫雕饰华丽精湛,两旁的“莲步青云”“官禄乘风”镂雕图案惟妙惟肖。宗祠内各种木雕遗迹中的吉祥纹饰,是那个时代建筑雕刻艺术中的精品。三进两天井的宗祠前厅之上有藻井,中厅作为功名举堂,内厅为祭祀堂,神龛供奉祖宗牌位,现有九龄公画像。内厅的藻井四周曾设暗阁,作为收藏张氏族人珍贵资料的阁楼。整座宗祠建筑瑰丽,底蕴深厚。
从张氏后人骄傲的言语里,在青砖黛瓦的唯美里,我们可以感觉到风度古村历史源流的久远,九龄风度的代代传承发展。
走了一圈风度古村,一行人看过听过风度村的古,也看到与触摸了风度村的今。通过此次采风,仁化音乐协会歌词创作班的学生,以歌的名义交出了一批有着九龄风度文化韵味的音乐作品。虽然,他们的作品还很稚嫩,但乡土情深,且那颗坚持原创的心也很真挚,很赤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