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个月的苏轼(苏东坡)文献展,日前在福清侨乡博物馆举行。小编之前曾发文,谈到苏轼和福清哥林希的恩怨。今天再介绍他和另一名福清哥郑侠的交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四川眉山人。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北宋旧党代表人物。曾任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郑侠(1041—1119),字介夫,自号一拂居士、大庆居士、西塘老人。福建福清海口镇牛宅村人,后迁居县城西塘。宋治平四年(1049年年)进士。曾任英州别驾、泉州教授。
郑侠比苏轼小4岁,两人同是王安石的学生。苏轼虽然未必赞同郑侠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在郑侠失势的情况下,没有落井下石,却奏请皇帝赦免并推荐郑侠,实属难得。
宋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变法,不久擢郑侠为河南光州司法参军,主管民刑案件。郑侠感“安石知己,思欲尽忠”。熙宁五年(1072年),郑侠任期满,入京述职时拜见王安石。王安石欲重用郑侠,郑侠却面陈新法带来的种种弊端,于是被贬为京城安上门的监门小官。次年,光州蝗害不断,饥民流离失所,郑侠慨然画《流民图》,请求王安石停止新法。
吕惠卿窃位后,“尽复新法”,郑侠“持之愈坚”。虽被放逐英州(今广东英德),却多有惠政。元祐元年(1086年),赵煦登基。此时,苏轼有感于郑侠的忠心,奏请朝廷赦免郑侠。
苏轼的奏折《乞牵复英州别驾郑侠状》曰:“臣窃见英州别驾郑侠,昔以言事获罪,投窜南荒。侠有父年老,方将献言,自知必遭屏斥,取决于父。父慨然许侠,誓不以死生为恨。而流放以来,迨及十年,屡经大赦,终不得牵复。父日益老,而侠无还期。有志之士,为之涕泣。况自陛下临御,一新庶政,凡侠所言青苗、助役、市易、保甲等事,更议略尽。而侠以孤远,终无一人为言其冤者。臣与侠,生平未尝识面,独不忍当陛下之世,有一夫不获其所,是以区区为侠一言。伏望圣慈,特赐录用,使其父子生得相见,以慰天下忠直之望。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此时,苏轼与郑侠并未谋面。郑侠获赦后,苏轼等人又联名举荐郑侠:“臣等伏见英州别驾郑侠,以小官触犯权贵,冒死不顾,以献直言……今朝廷赦侠之罪,复其旧官,经今逾年,而侠终不赴吏部参选。考其始终出处之大节,合于君子然身成仁、难进易退之说”。最终,郑侠被起用为泉州教授。
郑侠十分感谢苏轼,特写下《谢苏子瞻端明启》的长文:“……此盖伏愚端明先生,辨内外之境,究荣辱之归。不以人灭天,故诚不以物累志。故正虚而生大,白以成明。继古人之忠端,作当代之标准。以为世本无事,由人佞而事生。人非本邪,以正消而邪炽,若正直之并进,即奸欺之自消……时风节雨,追野老与其同;糗饭藜羹,与天民而皆足。使霜颐雪颔,长歌尧舜之年。而狼徇犬驰,或起夷齐之操。则不肖之于门下。不为无补报者也。”
绍圣初年,郑侠再贬英州。而此时,苏东坡亦被贬惠州。英州与惠州同在广东,相距不远,两人一见如故。其间,郑侠作《上苏端明》曰:“(其一)闻说天南受赐深,传方施药每挥金。看天风格樽前态,妙国胸怀枕上心。草木亦蒙铨品力,山川难载颂歌音。如今收拾知何用,衣被华夷有傅霖。(其二)昔向东坡览古文,长嗟简策锁风云。哪知日月归元首,立见夔龙遇放勋。夷夏生灵真久困,圣贤膏泽有前闻。帡幪天地期功业,妙画奇书请暂焚。”苏轼作《次韵郑介夫》曰:“(其一)一落泥途迹愈深,尺薪如桂米如金。长庚到晓空陪月,太岁今年合守心。相与啮毡持汉节,何妨振履出商音。孤云倦鸟空来往,自要闲飞不作霖。(其二)一生忧患萃残年,心似惊蚕未易眠。海上偶来期汗漫,苇间犹得见延缘。良医自要经三折,老将何妨败两甄。收取桑榆种梨枣,祝君眉寿似增川。”
郑侠十分感谢苏轼的恩情,以至于“魂梦之间,未尝或忘”。郑侠有何“梦事”?政和八年(1118年)的一个晚上,郑侠梦见家里来了自称是“铁冠道士”的人,留下一首诗:“人间真实人,取次不离真。官为忧君失,家因好礼贫。门阑多杞菊,亭槛尽松筠。我友迂疏者,相从恨不频。”郑侠一看,来人竟是苏轼。然而,此时苏轼已去世17年。苏轼称赞郑侠是“人间真实人”。梦中,苏轼还说:“介夫,不久之后,你也要来!”郑侠醒来后,感叹道:“不久,我真的要去世了。”次年,郑介夫得病,临终前赋诗曰:“似此平生只藉天,还如过鸟在云边。如今身畔浑无物,赢得虚堂一枕眠。”
此事《夷坚志》载:“郑介夫,福州福清人。熙宁中,以直谏贬英州。元祐初,东坡公荐之复官。绍圣初,再谪英。时坡公贬惠州,始与相遇,一见如故交。政和戊戌,介夫在福清,梦客至,自通‘铁冠道士’,遗诗一章,视之,乃坡公也。坡在海上尝自称‘铁冠道人’,时下世十七年矣。其诗曰:‘人间真实人,取次不离真。官为忧君失,家因好礼贫。门阑多杞菊,亭槛尽松筠。我友迂疎者,相从恨不频。’又曰:‘介夫不久须当来。’寤而叹曰:‘吾将逝矣。’时年七十八。明年秋被疾,语其孙嘉正曰:‘人之一身,四大合成,四者若散,此身何有!’口占一诗曰:‘似此平生只藉天,还如过鸟在云边。如今身畔浑无物,赢得虚堂一枕眠。’数日而卒。”此梦从侧面反映了郑侠与苏轼之间的情谊。
大观元年(1107年),蔡京为相,郑侠被罢还乡,居家达12年,宣和元年(1119年)去世。
郑侠生性忠耿,尝自称“上不谀公卿,下不原乡党,水火可蹈,而议论不可回”。生平被收入《宋史》。他素性俭朴,“归家无所有,一拂而已”,遂自号“一拂居士”。福清百姓仰慕其廉洁,尊称其“一拂先生”。明代三朝名相叶向高为他撰联曰:“谏草累千言,终信丹青能悟主;归装惟一拂,始知琴鹤也妨人。”
林秋明,福清三福文化研究院院长、福清市非遗研究会会长,青岛科技学院研究员。福建省老字号协会、福清非遗保护工作评委专家。福清市第九至第十四届政协委员、文史编辑委副主任、智库成员,福清市社科联副主席,福清市全民阅读推广大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兼书报刊收藏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文化产业学会、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明史学会戚继光分会、福州市作家协会理事。曾获评福州市“十大读书明星”、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已出版著作42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