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在历史里的那抹影子》
----记曾缱绻桃花湖畔的桃江锰矿
整理:陈慧飞(笔名生如琼花)
历史的天空下,纵使风来尘住,岁月迭更,总有一些山水永恒,总有一些存封的影子挥之不去。
在绿植丰茂,群山绵延,位于雪峰山的中脉处,有这么一泊湖--桃花湖,它的源头,源自深山处无数条小溪,湖口拥有一座千年历史的“桃花水出”的子良岩峭壁,多年后,因这里曾经驻扎过的一座锰城而闻名遐迩。
而那些从无到有的岁月里,那些留在桃花湖深处的一抹抹影子,也总是定格在一些人的心中。
------ 题记

1.发现矿床:
桃江锰矿(早期名:享堂园)矿区,位于桃江县城西南方,与宁乡、安化三县交界处的桃江县一侧,属雪峰山脉。在江南古陆的中部,青翠葱茏的群山地层,有中上寒武统、奥陶系和下志留统构成的原生碳酸锰矿石。
1956年被当地烧炭翁发现,1958年在全民大办钢铁支援三线建设的指引下,原在桃江泗里河黄土塘开采氧化锰的国营企业--桃江县锰矿,便抽调部分人员到享堂园(当时地名),在磨刀溪、左洞、黑烟洞、斗笠山4个矿段开采氧化锰,有职工约100来人;同时,当地社队也组织开采,高潮时期达400余人,共采出氧化锰矿石约1.7万吨,加工锰粉119吨,于1961年停采。

1962年初236队赴矿区普查评价,1962年9月,湘潭锰矿因氧化锰资源枯竭,派总工程师覃昭茂等到享堂园实地考察,并向冶金部提出了报告和建议:这里富含锰岩系自上而下系碳质页岩、碳酸盐岩、粘土页岩所组成之一套浅海相地层,具有明显的沉积韵律;但有时其程序发育并不完整,虽然矿石锰的品位低,由于具有低磷、低铁、高钙(自熔性)特点,仍不失为优质锰矿石,而且很受冶炼用户欢迎。

1963年3月,经冶金部和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享堂园锰矿床的开采权划归湘潭锰矿。同年8月,成为湖南省湘潭锰矿桃江工区。并有63名矿山工作者前往享堂园工区工作。

2.正名桃江锰矿:
1964年7月1日,根据冶金部指示,原属湘潭锰矿的桃江工区脱离湘潭锰矿,成为冶金部湖南省锰矿公司属下的独立核算单位。7月15号召开职工大会,桃江锰矿宣告成立。以露天开采氧化锰为主。
1966年1月1日,中南锰矿公司成立,桃江锰矿改由中南锰矿公司管辖;但由于氧化锰资源枯竭,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生产也曾出现了一段空窗期。1967年矿山根据技术人员的建议,组织力量对当时不能作锰粉的贫级氧化锰加工成子砂,对加工放电锰粉废弃的尾砂、尾泥进行烧结造块作冶金用原料,因此,1967年矿山仍盈利14.7万元。由于没有形成规模生产,至1969年,这座只有500余人的小矿山亏损额竟达95万元。

3.走出低迷:
1970年,中南锰矿公司一部分干部及技术人员下到桃江锰矿。1971年1月开始,桃江锰矿进而由省下放为益阳地区领导,党政、人事、财经由地区管理,生产计划、产品销售、基建投资、原材料供应等仍由省冶金局统筹安排。此双层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1985年6月。

为了改变企业亏损和产品滞销的局面,矿山通过考察于1970年4月向冶金部提出了生产改造方案:
1.建设1800KVA电炉两座,自炼碳素锰铁;
2.开发棠甘山富矿点,以富搭贫,打开销路。
同年,冶金部同意了生产方案。由部里增加更新改造资金,从成本中提取40万元进行棠甘山富矿点的建设,安排基建投资98万元建设电炉工程。

1971年桃锰开始转亏为盈。生产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采掘失调一年比一年严重,为保障采矿生产的持续,1970年3季度,在没有提交正式地质勘探报告的情况下,由丁楷如为首,马家麟、夏干涵、沈慎敏、舒清泉等多名技术人员参与,进行了二期工程(200米水平以下区域)的设计。在地质勘探线第四线至V线之间,+200米水平以下,延深至:北矿段+50米水平,中矿段+150米水平,南矿段0米水平。表内地质储量83.66万吨,分南、北两个井区,采用矿体下盘斜井开拓方式。用压采保掘,“收边扫残”维持生产局面。为了加强掘进施工的组织,矿山组织并进行了千米掘进大会战,采矿万吨月的一场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斗志昂扬。

然而,自1974年到1976年,矿山在组织二期建设,扭转采掘失调局面的过程中,经济效益明显下降,1975年亏损高达57万元。
由于深部开采成本增加,掘进、采矿不能同步又会造成“三量”不足的局面,同时,1975-1976年间,对矿山职工的生活基础设施也有所增加:矿本部会堂(俱乐部)、办公楼、职工宿舍三楼、家属宿舍三楼、集体澡堂、职工保健站和百货贸易商场,使矿山部落初具雏形,活力四射,如一小小的城镇。

二期工程建成后,采矿量逐年提升,1978年达9.8万吨,加上棠甘山的采矿量,全矿原矿产量达11万吨。1979年响涛源和棠甘山两矿区总产量为11.52万吨,经济效益显著好转。1977年创利13万元,1978年创利52万元,1979年利润高达296万元。

本该继续向前发展,但由于在1978年在冶金部于广西召开的全国锰矿工作会议上,有人提出了“奋战两年,实现一矿变两矿”和“为30万吨而奋斗”的不切实际的口号。加上生产管理中缺乏综合平衡、巷道欠修和生活设施欠账一年比一年增加,使得矿山经济下滑。
1978年12月18,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按照中央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正式推行“岗位责任制”“经济核算制”“奖惩制”为基本内容的经济责任制,从片面追求产值转为向经济效益稳步发展的道路。将采矿生产水平10万吨调整到7.5-8万吨,腾出力量加强矿山的三期建设。1984年企业全面整顿验收合格。

与此同时,矿山内部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构也相应进行了改革。实行了矿长负责制,颁发了党、政、工三家工作细则,恢复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了职代会条例,确定了职工民主管理企业的组织形式等,1985年底招收了第一批农民轮换工和全民合同工。1985年底,矿山井巷工程已全面竣工,选烧工程已转入机电安装阶段。1986年下半年,整个三期建设工程行将投入使用,整个矿区渐渐丁财两旺,声名远播。


4.创造辉煌:
桃江锰矿经过22年的建设,累计完成投资总额2733.3万元,成为全国中型规模的锰矿生产基地。固定资产原值1679.11万元,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1243.01万元。采出锰矿石142.7万吨,提供冶金用成品矿94.6万吨,轻工用放电锰粉5082吨,炼出锰铁和锰硅合金42612吨,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0518.04万元,上交利税1158.61万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飞跃。

全矿生产设施主要有:3个采矿区,能力达12.5万吨;单一磁选厂1座,选矿能力为2万吨;圆窑17座,平窑6座,年烧结能力7.4万吨;电炉2座,年产锰铁可达0.7万吨;回转窑1座,可年处理硫锰矿5万吨;渣砖厂1座,可年产渣砖120万块。

供电设施有35KV的高压输电线路2条。一条于灰山港变电所受电,全长42.5公里;一条于龙田变电站受电,全长40.5公里。设有两个中央降压变电所,一台在享堂园矿区,一台在棠甘山矿区。
矿区内有:南井工区、北井工区、棠甘山工区、冶炼车间、机电车间、加工车间、汽车队、矿部机关、职工医院、职工子弟学校(由小学到高中)、幼儿园、招待所、工人文化俱乐部、综合服务公司、工矿贸易公司和两个供水站(一号泵房建于1967年,位于桃花江水库上端,关山口与孟溪山谷河流交汇处,站内安装水泵3台,供水能力为360吨|小时;二号泵房建于1969年,位于磨刀溪西股山溪交汇处,其任务是抽取山溪水并回收电炉尾水和焙烧尾水,供冶炼车间生产用水),职工住宅38617平方米。全矿有52台汽车,其中:货运车41台。

1985年末,职工总数为1932人(全民职工1834人,合同工7人,农民轮换工25人),集体职工98人。干部总数335人。矿长:周垂义;副矿长:龙遇军、谭玉山、李芬南、李宗飞、侯德长、谭晓春;总工程师:古杰龙、欧贤宽。在这群领导班子的带领下,1985-1990年,为桃江锰矿的鼎盛时期。逢年过节,各种福利人人享有。新春的礼炮焰火,浩浩汤汤的迎来送往的春运车队,十五的龙灯闹元宵,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节庆日的文艺晚会,来自桃江文工团的演出以及矿部灯光球场的一场场激烈的篮球赛事,还有桃锰大桥上的赏月之人,演绎了桃锰人所有的幸福与喜悦。
1990年,全矿利税总额289.26万元,职工工资总额:已达561.7万元。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工资收入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5.落下历史帷幕,凤凰涅槃。
胜利的果实虽然很红,但红艳的内核里却包裹着旁人品尝不到的酸涩。1991年-1995年,矿山锰矿石逐渐因品位偏低,深部开采成本增高,桃锰自筹资金建成的:硫酸厂、电解锰车间、3号电炉、幕墙玻璃厂、人造金刚石厂等因资金链断裂没能产生经济效益;加上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也造成了桃锰的人才流失。自1994年开始,进入亏损局面,职工工资打折发放,从此经济下坡。
1996年-2006年,十年间共换届了5次领导班子。在市场经济的年代,企业负债太重就无法好好经营下去,尽管尝试过各种生产自救,皆由于地处偏远,成本高无竞争能力,资不抵债,于2006年4月25日,桃锰九届三次职代会高票通过:同意桃江锰矿申请破产。
2007年7月,益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桃江锰矿破产终结。
2008年8月,桃江锰矿响涛源矿区成立乡镇级留守机构移交桃江县人民政府管理。
也许,这也是矿山历史的自然宿命。

有人总结了矿山的四个阶段:勘探、基建、开采、复垦。
桃江锰矿的四个阶段:
1.勘探:1961年237队、226队来矿区踏勘,发现铜、钼、镍等元素。1963年3月获得开采权。
2.基建:1966年前,尚没有桃花湖水库,去往桃江锰矿矿区的公路只能穿过子良岩下面的公路;沿溪而上,由东向西进入享堂园。1966年修建了桃花江水库和大坝,依山畔水地打造了一条108道弯的盘山公路;昔日僻静的山野和开始蓄水的桃花湖,渐渐呈现勃勃生机。
3.开采:从1963年3月开始小规模地面开采,到1966年一期工程建设平硐,进行坑下开采碳酸锰矿;1970年组织二期工程开发;1980年4月大搞三期建设;2006年终止开采。历时49载。
4.复垦:回填土壤和栽种植物,处理尾矿,采矿人员的去留。这个时期,是彻底改革的阵痛时期。深部开采负债累累,致使盘旋于桃花湖上空的一代鸠雄寿终正寝,留下成千上万的矿山职工、家属和矿山子弟再次迎接欲火重生,凤凰涅槃。桃锰人为了生存,渐渐离开桑梓另择木而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曾经的桃江锰矿最早是国家给的。其始于支援国家三线建设,兴于经济责任制的带头人和桃锰人的共同努力,没于它的使命完成。
一个转身,历史就像一本沉甸甸的黄页,翻开的虽是过往,留下的却是无尽的回忆和一些后人不知的沧桑,消逝的是一个时代负重远去的影子。
历史总是自觉地驾驭了心中的沟壑与繁华。那曾缱绻在桃花湖畔的桃江锰矿,虽然一去不复返,但其铮铮铁骨依然彪炳史册;它的灵魂即使早已滑落历史的星空,却依然在两代矿山人的心中永远闪烁。

后记:
到过桃花湖的人,都说桃花湖很美。
它之所以美,不仅在于它拥有可以容纳下7200万立方的桃花江水库,还因为它曾滋生了一脉流动的血液。而这脉流动的血液里,流淌着的就是曾在这里开发和投身于国家矿山建设的两代矿山人的热血。以及一直念念不忘地往返于桃花湖的桃锰人。

时光是一面多菱镜,桃江锰矿不仅打磨了自己,也在最初的一片蛮荒之地打磨出了这面镜子里靓丽的一座城堡。
如果把桃花湖比喻为仙境里的一面镜子,或时光里的一面光刻机;那么,桃江锰矿行将沉没于历史长河中勾画出的那一笔笔小小的图腾,正好折射出一个时代里,它曾存在的光辉背影。
2023.7.23整理
注:
资料借鉴:
1.《桃江锰矿誌》(第一卷)
2.《桃锰简史》(李宗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