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一三三)
杨浩然 偶然著
一三三、话说走南闯北
山东人有句古话,叫“财不走急,富不去偏。穷不走南,富不去北。”
“财不走急”的 意思是,赚钱的时候不要太着急,饭要一口口吃,钱要一点点赚。这样的生活踏实。
“富不去偏”的意思是,千万别通过旁门左道去赚钱。“铤而走险”容易翻船,弄不好就会落得血本无归。更不能通过“坑蒙拐骗”来赚钱,天上不会掉馅饼。
“南穷北贱”之说,起源于远古的炎、黄、蚩尤时代。那会儿,黄河流域一下冒出了三股势力。势力最强的是黄河下游蚩尤的九黎族,这儿有山有水,靠海有盐,衣食无忧,民风强悍。而炎黄二帝呢,则屈居黄河中上游,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于是,两股势力便将目光同时瞄准了黄河下游的富庶之地。
不看则罢,越看越眼谗,就号召部落的壮士们一起攻打。可打来打去,每打必败。有时反被蚩尤率部打上了家门,失去了更多地盘儿。
炎黄一看单打独斗不行,就进行了联合作战。结果,在中原逐鹿中将蚩尤一举击杀,迫使群龙无首的九黎将士们不得不纷纷南逃。
紧接着,炎黄便对九黎黎民开刀了。身体强壮者充当奴隶,其他黎民则全部南迁,拒迁者统统干掉。
为了分清贵贱,炎黄对子民进行了等级划分,即:炎黄嫡系为一等公民,旁系为二等公民,远系为三等公民,奴隶赐“百姓”为四等贱民,黎民为五等贱民。
这就是“黎民百姓”的来历。
后来,“百姓”转正了,成了普通平民的代名词,而“黎民”则转化为各少数民族了。
深居南方瘴气之地的少数民族之所以世世代代仍向往华夏东方、遥拜蚩尤,是因为他们的根在那里。
所谓“穷不走南”,是因为那儿山高林密、瘴气袭人、又有那么多穷亲戚在那儿扎堆,去了照样没前途。
“富不去北”更好理解。历朝历代,北方少数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的祸患,去那儿不安全。
直到大清时,才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闯关东热潮。一开始,东北作为龙兴之地,汉人是不准入关的,可山东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古脑地抢占黑土地,后来,允许向东北移民了,山东人更是争先恐后的涌进了关东。
山东人敢于走南闯北!事实上,“走南闯北”这个词也是山东人发明的。毛主席知道山东人善走南、敢闯北,所以就把抢占东北、干部南下的重任交给华野了。这一决定不要紧,马三家的大男小女们就忙活上了。
崮乡的春天,花香鸟语。早饭后,大宝便招呼弟弟妹妹们去耕田,刚收拾出农具呢,院子里便涌满了一大堆人。
原来,为了配合干部南下,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新任县长徐能制定了一套帮扶政策。
即:一、南下干部家属按军属待遇优待;
二、家庭经济困难的可以给予补助;
三、家中缺乏劳动力的,由区、村给予代耕;
四、南下干部家属在农村的,可以批准回去探亲、安家、告别,限期回单位;
五、女干部不能跟队行军的,暂不南下,等新区环境安定后,派专人来接。
“行啊大舅,没想到您老人家打仗是把好手,当县长更在行哩。”大宝说着,竖起了大拇指。
“马克龙一走,我这个武装部长就顶岗了,做政府工作还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哩。”徐能说“论经验,你们比我强。”
这倒是实话,在东北摸爬滚打了几年,还真总结出了不少经验,最有经验的是羊三,任何事到了他那儿,都不是事儿。
代耕队长一看县长正跟马家兄弟啦呱儿,招呼一声,就率众为马家犁地、播种去了。
恰在这时,五婶来了。她小儿子狗剩是区文书,这次南下也去了浙江。儿子一走,她心里空落落的,特别是听了《三国演义》中“孔明七擒孟获”的故事后,吓了一跳。心里话:“南方瘴气弥漫、人畜难以生存,去那地儿工作,多危险呀!”
后来,又听说“南方热死人,太阳下的石头可烙饼,蚊子比麻雀还大,天天吃大米,禁吃白面和煎饼;南蛮子话如燕子呢喃,根本听不懂”等。
一听说徐县长来马家了,五婶便踮起小脚来求证。
“五婶,那是谣传。”二宝说“要真那样,我和我哥,还有妹妹、妹夫就不去了。”
“哎呀,你们兄妹也去啊?”五婶一听,喜得没牙的嘴张成了个大口袋“那可太好了,俺狗剩可有做伴的了,怕就怕狗剩吃不了那苦。”
“放心吧婶儿,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只有渡江南下,解放了全中国,咱才有好日子过。”徐能说“南方是鱼米之乡,富得很。再说,有政府撑腰,难为不着狗剩。”
“那就好,那就好,那俺就放心了。”五婶说完,颤巍巍地拄拐走了。
五婶前脚刚走,张克侠夫妇后脚就赶到了,而且后面跟了三个战士。
“张叔,不愧是团长啊,来家还带警卫?”大宝抢先一步迎上来,打趣道。
“表子儿,没大没小。”张克侠扬手就打。打完,一本正经的说:“这仨兵是你干兄弟,客气点儿。”
原来,这仨兵昨天就去南山果园的看山屋了,是去找娘的。
去一看,物是人非,主人早变成张家夫妇了,便向其打听起恩人来了。
听完三人的述说后,张克侠才知道此三人均被徐静宜救过,临走时都磕头认了娘。
鬼子扫荡那几年,徐静宜曾带孩子们在南山坡住过一个阶段,一是那儿靠莲花山近,二是那儿石砬多,随便找个石窟窿掩盖一下就能藏东西。
那会儿,仗打得紧,天天有伤员保护任务。更主要的是,由于有马家军保护,莲花山一带相对安全,不仅八路军医院安在这里,就连战士们都知道遇上难题时往崮区跑。特别是伤员,只要有一线希望,即使爬,也要向莲花山方向爬。因为,一爬到这儿就安全了。
三位小战士就是那时爬来的。两个在韩家峪保卫战中负伤,另一个是歪头崮战役跳崖后负伤的。来时均奄奄一息。为了给他们增加营养,徐静宜熬米粥、熬鸡汤,日夜守护,有时甚至将儿媳妇的奶水挤到碗里端去喂他们。
后来,刘知侠来崮区采风,发现了不少类似于静宜的沂蒙妇女,便创作出了《沂蒙颂》。从此,《沂蒙颂》便与《沂蒙山小调》一起走进了千家万户,响彻了大江南北。
一声“娘”,叫得静宜泪眼婆娑了。当三个孩子以沂蒙山最高礼仪“磕头”来报答恩情,又得知仨孩子都升为了营长、指导员后,徐静宜喜极而泣,将他们一划拉,揽在了怀中。
“娘,我们又要南下作战了,您多保重。”最年长的郭威说“俺仨商量好了,等全国解放了就回家。”
“行啊姐,这回你可五子登科了。”徐能一边说,一边拍起了巴掌。
“更正,用词不当。”马小花立即反驳道:“还有我呢,一个闺女半个儿,加上女婿,总能顶一个吧?”
徐能一听,哈哈大笑起来:“对,俺花儿也算一个,那就六六大顺吧,祝老马家一顺百顺!”
“这还差不多。”马小花说着,吐了下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