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词名篇鉴赏(二十五)| 薛昭蕴《浣溪沙》
倾国倾城恨有余。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西施的传说故事和吴越争霸的历史,是诗人喜欢吟咏的题材内容。但这类在诗中司空见惯的咏史怀古作品,在新起的长短句曲子词中较少看到,尤其是在以柔婉香艳为主的花间词中,这类作品更为罕见。因此,薛昭蕴这首《浣溪沙》值得我们格外注意。
此词列薛昭蕴《浣溪沙》组词八首之七,上片集中叙写西施由越入吴的不幸遭遇,红颜薄命,遗恨无穷。首句七字,在构句上很有特色,先以“倾国倾城”领起,形容西施的惊人美貌,再以“恨有余”承接,揭示她内心的深长痛苦,这样的前后反差明显的语序安排,加大了词句的意蕴张力,有力地凸显了红颜薄命这一层意思。接二句“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具体落实第一句的“恨有余”三字,但与“倾城倾国”四字也有牵系。这两句主要从表情和动作两个角度展现西施的憾恨,流泪和凝眸是人物表情,临风凭眺是人物动作。“红泪”是个语典,出自《拾遗记》,据说魏文帝曹丕宠爱的美人薛灵芸,从家乡往京师途中感伤落泪,以玉壶承接,泪红如血。后世因以“红泪”指代女子的眼泪。西施入吴来到姑苏城后,吴王为建馆娃宫,极受宠幸,但她的内心并未因此而感到快乐,反而十分纠结痛苦。究其原因约有数端:远离家乡和亲人,是一层痛苦;委身自己不爱的男人,是第二层痛苦;吴王宠爱自己,而自己并不忠于吴王,是第三层痛苦;身负的使命与个人的付出,尤其是作为女性的身体和尊严的付出,这种无法达成一致的矛盾撕裂,是第四层也是最深层的痛苦。因为美丽而沦为吴越争霸博弈的工具,不管目的多么高大,都改变不了人的异化的悲剧性质。饮泣流泪,临风凝眸,正是西施内心深创巨痛的流露和宣泄。“雪肌肤”三字,是“倾城倾国”的具体化,用如雪的肤色形容稀世的美丽,同时也与“红泪”形成对比,泪红雪白,彼此映衬,为词句敷彩着色,平添韵致。
上片所写的西施传说故事,自然牵挽起吴越争霸的历史,词作由此转入下片,词情也由对于美丽女性不幸命运的怜惜同情,变而为面对历史兴亡的总体沉痛感慨。下片起句“吴主山河空落日”,是说吴王夫差作为吴越争霸的失败者,偌大一个家国,自是沦为落日之下的一片废墟。“空落日”者,空余照临过吴国大好河山的一轮落日也。这一句和李白《苏台览古》诗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遗憾相似,落日与江月,都是今昔兴亡盛衰的见证。下片第二句“越王宫殿半平芜”,是说作为吴越争霸胜利者的越王勾践,为了满足骄奢淫欲而修筑的巍峨宫殿,亦没入满地的荒烟蔓草之中。结句“藕花菱蔓满重湖”,是说夫差勾践,胜者败者,都被时间抹去;山河宫殿,皆成重湖菱藕。“重湖”指太湖,太湖因有五湖相连,所以也可以称为“重湖”。在此打个比方,如果说词的上片是美女西施的几帧特写剪影,词的下片则如质感厚重的油画,仿佛从悠远的时空和沉郁的历史深处缓慢移动的长镜头,摇过落日余晖中的吴主山河,摇过荒烟蔓草中的越王宫殿,最后定格于长满藕花菱蔓的无边苍茫的太湖水面。下片三句纯粹写景,几无一字及于主观的议论抒情,然而景外含有多少盛衰之感和沧桑之叹!此种咏史怀古的厚重笔法,为《花间》词中罕见的异数。
对这首词的理解,还有一点需要强调,那就是词人构思和词作表现的重心是姑苏和吴国,这是文本中写人、叙事和写景的立足基点。上片出场的倾城倾国的人间尤物,是入吴之后的西施,而非越国浣纱的西施,她的眼泪,她的憾恨,都是作为“国家工具”的美人计的实施者,身份角色转换之后,导致的人生和命运悲剧的产物。下片的写景,第一句的吴主山河和第三句的菱藕重湖是实写,第二句里越王的荒宫陊殿则是虚写,是连类而及。这也顺理成章,因为入吴的西施本是越人,以一身而牵系两国兴亡。越王勾践则是吴越争霸最后胜出的一方,说西施,说吴主,就不能不涉及越国和越王。何况“越王宫殿半平芜”一句,与上句“吴主山河空落日”一起,支持并完成了全词主题的表现。

性别、身份有差异,倾城倾国的美女西施,与雄才大略的霸主夫差、勾践,虽不能同日而语,但归于空无的最终结局,并无差异。胜败、兴衰各不同,夫差的亡国与勾践的称霸,固不可一例视之,但这一切,都成为时间过往留下的陈迹。也就是说,在这首小词中,个人命运、两性命运与国族命运、历史命运,同构出一种让人无法承受的总体沉重。其艺术效果确如《栩庄漫记》所评:“伯主雄图,美人韵事,世异时移,都成陈迹,写尽无限苍凉感喟。”

杨景龙,笔名扬子、西鲁、南乔,河南鲁山人。二级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年度人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成果鉴定专家,搜狐教育全国分省十大最受欢迎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诗歌教学、研究工作,兼事诗歌创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韵文学刊》《诗探索》《词学》等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传统与现代之间》《诗词曲新论》《不薄新诗爱旧诗》《花间集校注》《蒋捷词校注》等专著10余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等10余项。在《奔流》《河南诗人》《中华诗词》《小楼听雨》等刊物和平台发表诗作300余首,编有个人诗选《餐花的孩子》《时光留痕》《与经典互文》等。论著入选“中华国学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推荐书目”,获评中华书局年度十大好书、中原传媒好书、中国读友读品节百社联荐优秀文艺图书,多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夏承焘词学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暨孟浩然新田园诗歌奖理论奖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