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曲/党徽在胸前/作词/毕燕东
文/李应华 图/卢学波
长篇人物通讯
德润水城 先锋
----记睢县联合运输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袁天洋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中原水城睢县,有一个人,立德树人,以德润城。把党支部建立在车轮上,成立了流动的党员之家。时刻用一颗红心,默默无闻地做好事,行善心。为党徽增光,为党旗添彩。2021年被评为“商丘好人”“中原水城活雷锋。”他就是睢县联合运输公司党支部书记兼总经理袁天洋。袁天洋出生在睢县城郊乡金庄村一位普通农民家庭。中原水城这块风水宝地养育了他,他成为了水城的骄傲。

中原水城睢县,又名凤凰城。水城水面辽阔达五千多亩,是东起微山湖,西到西安,沿陇海线两侧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杭州西湖的姊妹湖。睢县历史悠久,物华天宝,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水城内的北湖是宋代修建的拱州城,金代改名睢州,因黄河水屡次泛滥,城内淤积严重。明代初在城南岸修建新城,旧城逐渐放弃。到清代完全形成湖泊。水面比北京的昆明湖大1000亩,是南京莫愁湖的3倍,是台湾日月潭的三分之二。面积在全国四大湖中位居第三。水质洁净,平均水深2.2米,最大水深3.9米。湖里游船如梭,岛如青螺,杨柳依依。鱼鸟翔集,融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素有“豫东明珠”之美誉。
中原水城这座风景秀美、湖水清澈的古城,孕育了许多风流人物。汉代饱学名士东园公,宋代父子双状元的张去华、张师德;明代抗倭将领袁可立,当代著名诗人苏金伞,威名全国的公安战线一级英模,原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马扎上的检察长袁广业。水城优美环境和许多名人,让袁天洋从小立下一个志向:长大也当一个水城的名人。

袁天洋从小就有一颗助人为乐的悲悯之心。这来自于他的良好家风传承。60后的袁天洋,从小经历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在那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年代。一件衣服老大穿,老二补,老三改,一件衣服几人穿的日子里。勤劳的父亲和善良的母亲辛辛苦苦的劳动。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四个孩子受屈。袁天洋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大。他从小懂事有礼貌,孝敬长辈,乐善好施。在他八岁那年,一天早上,家里馍筐里只剩下两个窝窝头。他看到母亲光喝红薯汤,不吃窝窝头,就谎称不饿。母亲看出他的小心思,就从馍筐里拿出窝窝头,让他吃。母亲笑着说:“刚才掀锅时我已吃过窝窝头,这两个就是给你留的,你现在正是连骨头带肉一齐长,怎么能不吃馍呢?”他只好把两个窝窝头揣在怀里,背上书包,去上学。
谁知,刚出家门,一个穿着破烂衣服的妇女,左手拿着棍子,右手挎一条编的篮子。后边还跟着一个小女孩。这位妇女可怜巴巴地说:“学生,行行好,我们娘俩还没吃饭,给个窝窝头吃吧。”他看了看手中的两个窝窝头,又瞅了瞅妇女俩。毫不犹豫的把两个窝窝头,给了母女二人。当他看到小女孩,大口大口地咬着窝窝头,他抿了抿嘴唇,笑着跑向学校。上午放学回到家,母亲从邻居口中,得知他饿了一上午,把两个窝窝头让给了两个要饭的母女。眼里含着泪说:“天洋,儿子这一大上午,你饿着肚子上课,你咋受的。孩子,你怎么不给自己留一个窝窝头呢?”小天洋天真地问母亲:“娘,农村咋那么多要饭的呢,我家有口饭吃,人家要饭的连一口饭也吃不上,来到咱家门口,总不能看着别人饿着吧。”母亲嗔怪的说:“我不是不可怜人家,而是你没吃饭。”
小学四年级上半期,刚过冬至的第二天早上,他和两个小伙伴迎着呼呼的北风去学校上课,由于他走得快,一直在前头,远远的,他看到一个黑乎乎的怪物躺在路中间。他心中有点怕,他喊上两个小伙伴,三人去路边的树上,每人折一根树枝,三人慢慢地靠近怪物。近了,更近了,100米,50米,10米,到了跟前,他一看,是一大捆黑条绒布。他看看四周无人,就让两个小伙伴帮忙,抬向学校。期间,两个小伙伴说:“天洋,咱们抬回家吧,抬回家能卖好多钱,做许多新衣服。咱们三人分。”他坚决不同意,他说:“老师教育我们拾金不昧,拾到东西要交公,做一名优秀少先队员和合格的小学生。”布匹被抬到了学校。校长马上向上级报告。很快找到了失主。原来,这捆布是昨天晚上,乡供销社从县城进货。用马车运送的,马当时跑的快,由于土路颠
簸得厉害,布匹从车上掉下来了。供销社的人正为丢了布匹而六神无主。看到失而复得的布匹。供销社领导,马上买了果子、水果糖、钢笔、本子、新华字典等物品,表示感谢和奖励。学校召开了隆重的表扬大会,授予袁天洋“美德好少年”称号。
他上小学一年级时,就学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在他心中重千斤。毛主席去世时,他在家里对着毛主席的像泪流满面。他说:“没有老一辈伟人们的奋斗,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在他公司,到处都把各位伟人的相摆在显著位置。伟人的名言名句,贴满公司的墙壁。信奉伟人,尊重伟人,信仰党,忠于党,是他的人生信仰。
他从小学习努力,团结同学,爱护公物,尊敬师长,连年被评为优秀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还被选为少先大队大队长。初中,高中期间,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了团支部书记。他在学校组建了“保护环境协会”,积极倡导团员青年,爱鸟护鸟,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环境。课余时间,他带领团员青年环湖四周,捡拾垃圾。劝导游人爱护北湖环境。他被评为“团员的榜样”“美德青年”。
高中毕业,他仅以三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由于家庭负担重,他主动放弃复读。决心步入社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开创美好的生活。
时间转瞬到了1996年,全国下海的浪潮席卷而来。袁天洋怀着满腔热忱,踌躇满怀地到郑州下海。从事物流运输行业。由于他为人真诚,守法经营,按市场规律办事。经过几年的打拼。他在郑州商海站稳了脚跟。成为郑州物流运输行业的佼佼者。袁天洋真是个人才,在郑州大都市混发了,不会回来了,人往高处走,水往洼处流,天洋不回来,也是咱睢县的骄傲。群众们如此议论。
2003年非典突袭水城,袁天洋向家乡卡点捐款捐物和中药材。当他,开着车,把物资交到非典值守卡点时,许多人不约而同地唱响了歌曲《爱的奉献》,并向他伸出了大拇指。“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他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2004年,家乡政府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招商引资人员动员他回家乡发展。他也曾犹豫过,面对郑州红红火火的事业,他不忍心抛弃。但面对家乡人民的呼唤,他更不忍心回绝。有人劝;还是在郑州大城市发展快,别回去了。还有人说:一边在郑州创业,一边兼顾家乡的发展。夜里,他辗转难眠;是家乡的水,家乡的田,养育了我,我不能忘本。我必须回家乡。于是,他忍痛割爱断掉了郑州的生意,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中原水城睢县。
他回到家乡,创办了睢县联合运输有限公司。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他跑政府,进有关县局,办各种手续,为公司选址建办公场所。创业20年来,他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2010年,他先成立了睢县联合交通物流运输队,他任队长。他把各个队员的信息汇总起来,看看有多少党员,多少团员。成立了党员之家,车队里的党员每三个月开一次党员生活会,要求党员们,严格要求自己,车轮转到哪里,党员身影在哪里。车队成立团员俱乐部,要求每半年,来俱乐部聚集一次,司机们吃过饭后,可以下象棋,打乒乓球,喝喝茶,聊聊天。把路上的见闻互相交流一下。车队定期对司机党员、团员在外做的好人好事,隆重表彰一番。发荣誉证书,领锦旗,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央提出的“八荣八耻”。以致于许多群众说,我们也要加入车队,在车队做好人好事,件件有奖励。一时间,袁天洋领导的车队,成了水城的一面旗帜。

随着业务的发展,他把车队更名为有限公司,并在公司建立了党支部。他任党支部书记兼总经理。由于他的诚信经营。急司机之所急,忧卡友之所忧。公司业务发展突飞猛进,现在拥有1000多名司机,货运遍布全国各地城乡。广东的香蕉、菠萝、荔枝等时令
水果,很快运到水城。水城的土特产也能很快运到祖国各地。促进了货畅其流,经贸发展,为水城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司采用了以德管人,以法管业务的模式。公司设有专业律师。卡友有专线,配货公司统一调度,货到付运费。如果,碰到有的司机要不到运费。公司派律师,通过司法渠道要回运费。给广大司机心里吃下了定心丸。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许多卡友慕名前来投奔公司。环顾公司,一条条规章制度上墙。监视大屏,正在实时监控每辆车在外的情况。对每辆车实行GPS定位监控。一切情况均在掌控之中。
有一次,一位远走新疆的货车司机正在路上正常行走,十多分钟后,货车缓缓地停了下来。公司监控到这一情况后,马上进行呼叫, 但是该司机没有应答。于是,公司紧急远程报警,很快高速交警和120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原来,该司机阑尾炎急性发作,由于及时救治,该司机很快康复。又手握方向盘,驰骋祖国大地。被救司机的家属,为了表示对公司的感谢,特制锦旗一面,上书:“危急时刻救人命,公司大爱现真情”,请唢呐队,吹吹打打来到公司,把锦旗交给了袁总。这样感人的事迹,不胜枚举。
公司特意出资举办驾驶员培训班,组织有上进心的青年,免费学习驾驶技术。助力他们启动资金,有钱没钱,先把卡车开走,车款可以慢慢偿还。睢县匡城乡青年小王,高考落榜后,正愁就业无门,听说公司免费培训学习驾驶技术。于是,抱着忐忑的心情找到了袁总。袁总热情接待了他。很快,小王学到了驾驶技术,袁总又到小王家,实地家访,考虑到他母亲患病,常年吃药打针。家庭经济拮据。特意支援他10万元,买来一辆货卡。四年来,小王风里来,雨里去。秉承公司的宗旨:诚信经营。不但还清了车款,而且在风景旖旎
的北湖景区买了一套房,交上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女朋友。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提起如今美好的生活,小王眼里充满感恩的泪花说:“袁总为人热情,没有大老板架子,待人真诚。没有袁总的支持,就没有我今天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我一辈子忘不了袁总,忘不了公司。”
公司针对1000多名司机,分散祖国各地的情况。利用手机微信,统一建立两个群,一个是“党员之家”群,一个是“卡友之家”群。党员之家群,袁总亲自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制作成小填空,小游戏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把党的方针政策灌输到党员卡友的脑中。年终,评选优秀党员,获奖者有很大的物质奖励。“卡友之家”群每天卡友可以在群里,倾诉自己的喜怒哀愁,有效地给广大卡友,一个“泄压”的空间,在卡友之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每年春节来临,公司针对广大卡友回家过年之际,把大家召集到一块,欢聚一堂,把酒言欢,其乐融融。一切费用由公司承担。针对本年度出现的好人好事,公司大张旗鼓地宣传、奖励、表扬。来自杞县的女卡友,乔女士说:“睢县联合运输公司是我们广大卡友的家,是我的娘家人,是温暖的港湾”。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袁天洋致富不忘父老乡亲,更不忘一位共产党员的担当和使命。脱贫攻坚战已打响,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已拉开。他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能袖手旁观。当他看到金庄村群众出行困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到阴雨天,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泥路”。人走上去,如进入了沼泽地带。以致于本村的特产卖不出去,外地的商品运不进来。甚至,外村的姑娘不愿嫁往金庄村。袁天洋看在眼里,急在心中。2014年8月,他捐款4万元,并亲自参与到修路中,为金庄村群众修筑了一条又平坦又宽阔的马路,并装上了路灯。路修通了,袁天洋的脸晒黑了,人瘦了10斤。群众心疼地说:“天洋是个大善人,大功臣。为咱村修路人累瘦了。”群众敲锣打鼓,跳着广场舞来庆祝。有人提议这条路叫“天洋路”,袁天洋听说后,坚决不同意。一位老教师建议叫“连心路”,这位老教师并做诗一首:“金庄出个袁天洋,致富不忘自家乡。巨款捐助铺富路,党的光辉放光芒。”
金庄村的路修通了,袁天洋思考着如何让村民富起来。2016年,他在金庄村流转田地200亩,搞特色种植,建立试验田,把村中有经验、沟通能力强的土专家,经济能人,召集一块,进行草莓、西瓜、芹菜的种植。他亲自聘请农技专家进行讲座指导。草莓丰收了,成熟了,看着那一颗颗晶莹诱人的草莓和来自四面八方的,采摘游客,袁天洋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200亩特色种植的示范效应,引起了轰动,村民们纷纷加入到了特色种植的队伍中来。
2017年,在睢县城郊乡党委、乡政府的和金庄村委大力支持下,他又自费投资100多万元,流转68户贫困户的田地,创办睢县新农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起一座座塑料大棚。打造金庄果蔬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务工”的脱贫模式,让68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变为股东,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务工收入”三项稳定收入,使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高速路。促进了金庄村早日脱贫摘帽。金庄村民金大爷,左脚残疾,有一傻儿子,老伴常年患病,卧床不起,生活极度贫困。自从加入了专业合作社。以前唉声叹气,愁眉不展。现在变得喜笑颜开。他逢人便讲:“我在专业合作社,三项收入,月月可领三千多元呢。”
从小具有美好品德的袁天洋,长期坚持孝老爱亲,助人为乐。他在金庄村举办饺子宴,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冬至这天,可以免费吃到热腾腾的饺子。金庄村的饺子宴,美名传遍了邻村邻乡。每年的老年节、春节,他出资邀请剧团、唢呐表演团下乡为老百姓演出。他说:“不但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还要享受精神大餐。”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为村里的贫困户、孤寡老人捐款累计十万余元。让贫困户、孤寡老人彻底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一位将近百岁的老奶奶,两眼含泪说:“要不是天洋,我这把老骨头十年前,筋都沤断了。”每年高考后,他针对高考后的贫困学子分别给予一万元、五千元、三千元不等的资助,助力他们共圆大学梦。
由于,他平常助人为乐,爱心奉献,孝老爱亲,诚实守信。2021年,他被评为“商丘好人”。
在荣誉面前,他不骄不躁,牢记党的两个“务必”,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继续为党旗添彩。新年疫情来临,他多次捐款捐物,大力支持抗疫工作。郑州发生特大洪灾,他第一时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捐赠价值4000元的生活物资。驰援郑州。2021年8月22日,他分别到城郊乡金庄村,付路咀村,城关镇北关村等九个疫情监控点,捐助价值6000元的生活和防疫物资。2022年3月,新一轮新冠疫工作刚开始。他义无反顾地捐助3500元的食品,慰问卡点防疫人员。

每当谈起这些,他腼腆地说:“这是我做为共产党员应该做的。我的创业,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倾力支持。我将不忘初心和使命,继续为建设“中国梦”而努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袁天洋。愿你如一只雄鹰,翱翔天空。愿你似一艘飞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