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皆有情
秦春晓
桂林的5月,时而大雨,时而太阳,把整个市区折腾得犹如一个桑拿房……
27日,我应兴安乡贤陈远财先生的邀请,前往他的家乡——厚朴药材的原产地:漠川乡协兴村实地采访。
一路上,青翠的杉树、白果树矗立,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五里峡水库的岸边,人们三三两两地垂钓,凉风阵阵,好不惬意!
在冠山村往协兴的山路边,砍下的杉木堆在两旁。在这山沟沟里,一条条弯弯曲曲的水泥路,依山脚而修建,一直向远方延伸……
就在我望路兴叹之时,陈先生给我们讲起了这条路背后的故事:
时间回到1906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韩伟,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曾经是毛主席警卫员的他,跟随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抢渡湘江
蒋介石的20余万嫡系主力由北往南开拔过来,由于龙虎关久攻不克,红34师6000多人,在陈树湘师长的带领下,经过整整三天四夜的鏖战,为掩护红军主力突破封锁,牺牲4000多人;在蒋军和桂军的前后夹击下,34师最后只剩500人,并接手兄弟部队的阵地,不愧为后卫师、忘命师!
1934年11月27日,连闯四道封锁线的34师,抵达湘江东岸。当时,该师的100团由韩伟团长殿后,保证了中央队伍于12月1日顺利渡过湘江。
韩团长将团里的100多人,整编成3个连。中央电令:为保存实力,掩护来不及渡江的34师部向湘南突围,开展游击战,连队再分散突围。
最后,跟着韩伟的,只有5人。地方民团将他们逼到今天兴安县漠川乡协兴村的悬崖边,为了不成俘虏,6人纵身跳崖,其中3人牺牲。
韩伟被树枝挂住,后来村里的采药人将其所救。另外两人受轻伤,老乡把他们藏在红薯窖里,才保全了性命。
为了追上部队,老乡让韩伟披上蓑衣,化装成收山货的货郎,又将一些黄豆炒熟给他带在路上吃。他历经千辛万苦,辗转来到武昌弟弟家,因叛徒出卖,他被捕入狱。直到全国抗战爆发,依照国共的《共同抗战协议》,他才得以获释前往延安。
韩伟将军
随后,他东渡黄河,奔赴晋察冀,任干校的教育部主任、四团的团长。当时,团部位于山西盂县、滹沱河南岸,日军来犯,他带领3营突击队,积极开展抗战,采取正面阻击,迂回歼击的游击战术,被誉为“铁拳头”。
据原桂林市政协原副主席莫维臻先生的回忆:抗美援朝时期,韩伟任志愿军第68军军长;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
在韩老80岁那年,他交待后人两件事:一、由于自己带出去的闽西子弟,没有把他们带回故土,他对不起部下和他们的亲人,在他百年之后,将他的骨灰安放在闽西的烈士陵园;二、后人一定要到救过他的九牛田(今兴安县漠川乡协兴村),向当地的老百姓谢恩!
协兴村与全州、灌阳交界,耕地4.8万亩,山上种植了1.5万亩药材(厚朴);15个自然村、427户、24个姓氏,近两千人。
山货、药材再好没有公路,说啥不顶用。村民的摩托车经常在羊肠小道上翻车,村委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这时社会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协兴村能吃上饭,通得了车,除非洗脚盆里能游泳。
远有不信这个邪!
修路,村委主任陆远有和班子成员们大胆决策。
正巧,2013年的冬天,韩伟将军的儿子韩京京专程从北京来村探望父老乡亲时,问:村里有什么困难?
他就主动说起祖祖辈辈都盼着有条通车的路,67位党员、普通群众、走出去的乡亲捐款修路基,那是杯水车薪。
从这以后,韩京京就把这事放在心上。70多岁的老人跑有关部门协调,先后7次来协兴勘察地形、地貌。
(图:后排右五为韩京京和家人看望协兴村小学的老师和学生)
这条水泥路,终于在2021年前后得以通车。之后,还延伸至金峰岭左边的全州县蕉江瑶族乡大源村的万板桥,灌阳县西山瑶族乡的大坪村。
远有,很让人感动——
他说,老百姓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别人的事放在第一位,自己的事情放在旁边;我不带头做,谁去做?
为了这条路,在乡亲们打粑粑、杀年猪,准备过年的时候,他和老婆还在挨家挨户去谈修路征地的事。
他常常教育孩子不管将来走得多远,都要永远记住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时刻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看到村民们陆陆续续盖起了水泥房,陆主任仍住在老木屋。他说,看见大家日子好过了比自己住上新房子都高兴。
村里的老人们三五成群在红军墓边谈天说地,有时也为这些墓扯扯草上上新土,在他们心中,这些烈士好像还活着,与大家生活在一起。
陈远财小学同学的妻子,面带微笑,一个劲地挽留我们吃了晚饭再走。
路边,一位收购厚朴药材的外县人,一摇手,正在开车的摄影师王春林老师就将车停下,带他出了山……
左二:陈远财 右二:摄影家王春林 左一:协心村委主任陆远有 右一:秦春晓
(谢其均摄于郭家屋上——江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