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阴从眼前打马而过,转眼又是大暑。
夏蝉的叫声,越发密集嘹亮。从早到晚,阳光肆无忌惮地炙烤着大地,空气像被火烧过,热浪一阵一阵扑来。
大暑,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古人把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古人的脑回路比较奇特,充满瑰丽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他们相信,寒露时,雀入大水为蛤,而在大暑节气,腐草会变成萤火虫。

小暑大暑,酷暑难耐,是谓苦夏,消夏便成头等大事。小时候,夏天日头西斜之后,家家户户在院落泼凉水,大人用薄荷、甘草、野菊花或金银花,泡一壶凉茶,把竹凉床搬到院落中,在星光下纳凉。主妇点起艾草熏蚊虫,男人们摇一把蒲扇,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也讲些鬼狐怪异的故事,魑魅魍魉,魂魄魃魈,听得人毛骨悚然,小孩子又怕又想听。大人们讲着讲着,有时会跑题,会扯到自己当年如何勇上,小孩子不耐烦,四下里乱跑,女孩子折了番薯藤,掐成似断非断的一节节,挂在脖子上当项链,男孩子拿着个玻璃瓶扑流萤,捉来的萤火虫装在玻璃瓶里,一闪一闪地亮。而现在,这样的消夏场面,在城里是见不到了,一到盛夏,个个都躲在家里吹空调。

比起今人消夏的千篇一律,古人的消夏,不仅花样百出,且很有格调。有讲究心静自然凉的,比如南宋时家乡的浪荡诗人戴复古就道:“面对一池荷,四旁杨柳坡。树阴遮日少,屋敞受风多。疑是清凉国,暂为安乐窝。人人争避暑,老子自婆娑。”荷池四周植满杨柳,门一开,凉爽的穿堂风就进来了,诗人把这里当成安乐窝,颇为自得:你们忙着去避暑,老子逍遥自在得很。而潇洒了一辈子的东坡居士有《鹧鸪天》一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黎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空山新雨,带来阵阵凉意,此时的林、山、竹、墙、蝉、草、鸟、荷,皆有清趣,杖蔡行歌,看斜阳西落,倦鸟归飞,心中自有凉意。

也有选择到山里避暑的,米带有行书《逃帖》,大意是:赤日炎炎,天热得让人受不了,还好我找到了避暑的好地方,山上有古道虫鸣,古木森森,舒服得不要不要的,在秋风吹来之前,我就不打算出去了。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也写了他的山居岁月:“或裸处乱荷之中,妻孥觅之不得;或偃卧长松之下,猿鹤过而不知。洗砚石于飞泉,试茗奴以积雪·.....”赤身裸体穿行于荷花之中,醉卧在长松之旁,在泉水边洗墨砚,泡一杯冰雪沏的凉茶。这日子,怎一个快活了得!古人消夏,不见心浮气躁,倒是随处可见悠然自得的意趣。

花香会让人忘记暑热,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南宋宫廷的避暑方法,甚是风雅: 盛夏时节,“置茉莉、素馨......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数百盆的茉莉、素馨,放在深深庭院中,风轮吹来它们一波又一波的花香,用一个词牌名来形容,那真是“满庭芳”。
古人的消夏用具,亦是花样繁多,有竹床、扇子、凉帽、瓷枕、凉席、竹夫人等。竹夫人是毛竹做成的枕头,又称百花娘子、竹姬、青奴。见过《竹妖入梦》一图,画中一男子卧于床上,抱着竹夫人入梦乡。除了竹夫人,还有冰凉的瓷枕,“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好生清凉。

春分种菜,大暑摘瓜。大暑节气,各种瓜果都熟透了,少不得吃来消夏。“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瓜果装在竹篮里,用绳子系上,浸泡到井里,以深井里的寒水冰镇,是消夏乐事。夏日炎炎,冷饮自然是少不得的,《事林广记》载,南宋时,市面上的冷饮有沉香水、江茶水、杏酥饮、紫苏饮、香薷(ru)饮、皂儿水、沆瀣浆、漉梨浆、卤梅水等十几种,光听名字,就已颊齿生香。
周日在家闲翻家乡的旧志,看到旧时家乡文人雅士的消夏法,大为心动: 大暑之时,三两好友,舟行东湖中,折一枝新鲜的荷叶,把美酒倒入荷叶,以簪子将叶心捅破,使之与空心的荷茎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人饮莲茎,酒流人口中,用来盛酒的荷叶,称为“荷杯”“荷盏”“碧筒杯”,这酒,被称为碧筒酒,有着江南的风流别致。这样的消暑法,很吻合江南的情趣。明代著名学者、诗人胡应麟写给人文地理学家、台州人王士性的诗中,有“西来有别传,自得碧筒趣”的句子。夏日里,边赏荷花边饮碧筒酒,想来文人都爱这样的消夏法。一直到清代,夏日的东湖上,还常见碧筒饮,清代一位叫叶丰的诗人写东湖的诗句中,就有“传杯荷叶翻鱼影”句。

明末大才子张岱说自己“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当年的台州太守曾惇,也常竹里行厨、花下提壶。他最爱做的一件事,便是赤日炎炎、东湖荷花开时,遍邀城中名流,宴饮于湖中亭,咏诗听曲,把酒言欢,不醉不休。兴之所至,索性荡舟东湖,荷叶为杯,狂饮于十里荷花之中。功名尘土,都付笑谈。繁华落寞,我心自知。天地不言,风流当前。酒未入口,已闻酒香和荷香。风流就在这一杯酒、一朵荷中。
这样的消夏,有诗情画意,更有风流快活。古人消夏,赏花、闻香、对弈、挥毫、咏诗、坐禅、论道、卧松下、眠柳下、啃冰镇瓜、喝碧筒酒。与古人相比,我们终究少了从容不迫的心境。从前慢,慢的不是时光,而是心境。
节选自《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涉及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是关于江南二十四节气物候的小记,为散文集,内容包含二十四节气相关的食物、植物、风俗等内容,文笔优美,具有女*化的**特质,另每篇散文还配有作者自摄的关于节气的图片以及节气相关内容的木刻盘图案,独具特色,让读者可以徜徉在氤氲的美景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江南的风土人情。
★节气里有日月盈亏,有风花雪月,有山河岁月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温情。拿起这本书,读到的不仅是江南风物,更是时光流转。
★时间的流转全都在细枝末节里。本书在文字以外配以数十幅照片,是作者在行走中对光阴的影像纪录,让你学会从身边的一草一木里感受节气的更替。
★每一个节气开头精美的黑白木刻盘图案,是从作者先生的几百幅木刻作品中精选出来的,质朴厚重而不失典雅巧思,与文字相得益彰,亦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另一种写意概括。

-作家简介-
王寒,作家、学者,特立独行的摩羯座女子,出生于西湖边,成长于东湖畔。爱山川风物,爱人间烟火。出版作品有《无鲜勿落饭》《浙江有意思》《江南草木记》《台州有意思》等15部,多部作品人选中国好书榜年榜和浙版好书榜年榜,散文收入《21世纪年度散文选》等几十种精选本,有作品被翻译成英文、越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