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完《半盏莲韵》,我是如此的欣慰,因为作者已经从感触苦难中,成功地获得了翅膀,在文学与生命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上图为本文作者)

苦难中张开飞翔的翅膀
——读唐学连散文集《半盏莲韵》
作者:江 群
六月,在一个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日子,我收到了作家唐学连赠送的她刚出版的新书,一本散文集《半盏莲韵》。从她手接过书的一刹那间,我就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既有夏日的清凉,又有诗心的摇曳,更有人生的况味。扉页的签名,鲜红的印章,沉甸甸的份量,淡雅扑鼻的书香……一切都让我欣欣然而心生欢喜。连续几天,只要有空闲,我总会情不自禁打开《半盏莲韵》,让身心沉静在阅读时光。作者用细腻笔触描写的坎坷,以丰富情感宣泄的苦难,在我心海,激起了阵阵波澜。尤其是,作者敢于抒写过去,抚摸酸楚,从感触苦难中,获取自己在文学和人生天空中飞翔的翅膀,这让我不禁由衷赞叹。

唐学连于70年代出生在湖南邵阳,由于那时物资极度匮乏,加上偏远的农村条件更差,缺衣少食已成常态。80年代初分田到户,家里分得三亩多薄田地,要靠天年好才有收成。每当收割稻谷,等交完公粮,所剩不多,够不上一家五口全年的口粮。每年要吃半年的红薯,才勉强半饱,空闲的时候,只能吃两餐。那时的小孩,是多么希望过年过节啊,可孩子们哪里知道,逢年过节对父母来说,那可是又是欢喜又是愁啊!
《年的滋味在心头》一文中,在写买年货时,“咬紧牙关从手心里拿出拽出汗来的皱巴巴的钞票,每递一张,心就跟着痛一下,等过完年,家里也离清汤挂面不远了”,作者的笔尖流露出一个伤感无奈的细节,也是穷苦人家过日子的真实写照。
在《岁月深处棕子香》中,回忆端午节前几天,父亲去很远的山上,采摘粽叶,几天几夜之后,一担巨大的粽叶挑回来了,起码两百多斤。他们把粽叶悄悄拿到县城去卖钱,只用少量的钱买回一把糖果,剩下的钱要存到存到,家里还要买油盐呢!当“我”看到手上分到的几颗糖,而没有看到最想要的粽子,撅起了嘴巴。“妈妈能在我失望的脸上看出我的心事,安慰我:‘满伢子,别难过,等明年咱们自己种了糯米,我们自己包粽子吃,让你吃个够哈!’可是年年复年年,妈妈的诺言一直没有兑现。”那时的端午节,包粽子是城里人的事,农村人是包不起粽子的,因为根本就买不起稀缺的糯米,更买不起昂贵的粽子。
《半个月饼》写到,中秋节快到了,兄妹几个吵着要吃月饼,父亲闷闷地蹲在地上抽土烟,眉头紧锁。母亲收集一些可卖的农作物和几个鸡蛋,一大早就出了门。“我们”眼巴巴地望着那条土路,等到日头快要落山了,才看见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强露笑容,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半斤重的大月饼。晚上赏月,“母亲也不用刀,拿起月饼用力辦开两半,再分成四块。我们三兄妹一人一块,父亲一块,母亲自己却没有。我们都疑惑地望着母亲:‘妈妈,你呢?吃什么?’‘妈妈不爱吃,太甜了,你们吃吧!’母亲微笑着回答。笨笨的我们信以为真,高兴地拿起月饼就啃。”
由于父母拿不出钱交学费,成绩优异的她在初中没毕业就辍学,过早地参与了下田劳作。后来,按照农村习俗,她早早就出嫁了。本来她想听从命运的安排,在农村耕田务农,生儿育女,可苦难与她开了一个戏剧性的玩笑,1996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把她的家倾刻间烧成灰烬,幸好,她和小孩安然无恙。迫不得已,从大火中逃生的她带着孩子,跟着先生背井离乡来到韶关。一贫如洗的一家三口,从农村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要想立足谈何容易?没有固定的工作,她又带着个不足一岁的儿子,全家的生活开支全靠先生一个人打零工维持。其中的艰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在《新年,新家的欣慰》一文中,她写道:“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漂泊,像个无根的浮萍,还是个‘二等公民’。整天为了逃避那个几十块的暂住证费,躲来躲去。……清贫的日子,倒也罢了,最难的是因为先生不能按时领到工资,总拖欠房租而被房东赶来赶去。记得最多的一年竟然搬了五次家。”“记得小儿子出世前有天晚上房东使坏,吓唬我说计生办要来检查。因为我既没有暂住证,又没有准生证,他要我出去暂避一下。由于先生晚上加班,不回来。我一个人在韶关人生地不熟,也没有地方可去,就带着两岁的大儿子在北江桥下的河边、草地上游荡。挺着个快要分娩的大肚子,抱着个已经睡熟的儿子,深夜零点后了还不敢回去。想想心里悲戚,在草地上放声大哭。寂静的夜,很冷,哭声传出很响,又怕引人注意,只得狠狠地咬着下唇,出血了也不觉疼……”

一路的艰辛和困苦,她泪水流干,只能忍受。尽管如此,但倔强的她从不服输。她从小开始爱好文学,在她的心底一直有一个文学梦,在忙于生计之余,总是争分夺秒地阅读和写作,她的《捕鸟》《戏水》《童年走路趣事》《流水线上的苦乐》《让三八节过得美丽》和《金秋舞韶城》等散文,让我们看到,她通过特殊的生活场景,锻炼自己坚毅的品格和乐观的精神,这为她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历经坎坷,迎来光明。寒冬过后,就是春天。时序驶进2013年作者的人生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五年前按揭购买的新房,通过努力,提前还清了货款,戴在头上的“房奴”帽终于摘下来了,从此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了,从此再也不需要搬家了,她是如此欢欣!还是在《新年,新家的欣慰》中,她这样写道:“生活的阴霾终将要过去,就如久雨的天空始终会晴朗。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新一届领导人承诺在未来的十年里人民的收入要翻一番。庆幸我也能赶上这个好岁月,在未来的时间里摆脱贫穷,过上春天般温暖美好的日子。”
在此后的几年中,她的家庭经济状况持续向好,2021年,她又按揭了一套更大的电梯楼。
在工作上,她不断进步,由流水线打工妹,变成公司白领,最后成长为一名公安系统的专业禁毒社工,由于工作出色,2020年6月荣获广东“最美禁毒人”的光荣称号。
在文学追梦的旅途中,她一路向前,硕果累累。她任广东省青工作协理事、韶关青工作协副主席、韶关五月诗社宣教部长,并于2018年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她连续不断在海内外发表大量的作品,并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她先后出版了两本个人专著《此生为莲》《半盏莲韵》。

对于自喻莲花的唐学连,这“半盏”的“莲韵”,无疑是她半生痛苦与幸福的体验。那开败了的残荷,飘落水面的粉红,独自垂怜的倒影,是她欲哭无泪的苦难,但随之而来的莲茎坚挺、莲叶舒展、莲花炫丽,不正是她今天拥有的清风吹拂的十里荷塘吗?
金一南将军在《苦难辉煌》中感言,“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么能获得腾飞的翅膀?”国家是这样,个人何尝不是如此?品读完《半盏莲韵》,我是如此的欣慰,因为作者已经从感触苦难中,成功地获得了翅膀,在文学与生命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2023年7月20日于韶关)

莲语禅韵瓣瓣香
——唐学连散文集《半盏莲韵》赏读
作者:邓秋船
莲花,又称荷花、菡萏、水芙蓉、碗莲,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我国济南、济宁、孝感、洪湖、许昌、肇庆、九江、遂宁等城市的市花,更是印度、越南和马拉维的国花。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花、胚芽均可入药,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没人不称赞和歌咏。韶关五月诗社女才人唐学连也不例外,特别钟情莲花,以莲自喻,以莲自勉,她的散文集《半盏莲韵》篇篇佳作印证了她的品格和追求。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才女作者怎么唯独就对莲花产生那么神奇而巨大的魔力呢?

(上图右为本文作者)
◆缘 起◆
“在您离开后,我几乎不敢再去看莲花,因为莲花是跟您的影子和记忆连在一起的。”离世20多年的爷爷始终没能走出孙女的追思,“看含苞未放的莲花俏立荷塘,左右摇摆却不会点头弯腰,那隐喻的孤独和倔强不正如您的孙女么?我一生为了追随莲的秉性,禁锢了自己,将思想化作莲子,怀着苦涩的心事,一晃就是三十几年”。孙女“满伢崽”无疑是爷爷的至爱,他将无限的爱和希冀都寄托在她身上,送给她一个清雅的名字“唐学莲”。《莲的心事》为我们洞开谜团:爷爷语重心长,告诉孙女世界是个大染缸,会将人染成五颜六色。无论世界怎么变,希望你不要变,“守住自己的信念,做好自己,做个真实的人吧。”
因了这名字,上小学时闹出误会和笑话,散文作者可是个有故事的人。老师点名将她叫做“唐学田”,引来哄堂大笑,令她又气又委屈,泪花在眼眶打转。老师纠正了,发结婚证的人又莫名其妙把“草帽”摘掉,成了“唐学连”。办身份证时要回了“草帽”,后身份证被姐姐遗失。在韶关打工,补办的身份证从家乡寄过来,“草帽”再次不翼而飞。没草帽,经风雨磨砺,头皮坚强起来,头骨硬了,脾性钢了,“我发现自己少了女性的温柔,多了男性的豪爽。”因了这名字,桂汉标老师竟断定唐学连是个男的。《此生为莲》特别提到血性老诗人叶文福,赐予墨宝“此生为莲”,谆谆告诫:“孩子,做好你自己,污泥是别人的事,与你无关;任何高尚的东西,都要付出代价;你要拿鞭子抽自己,一定要出本集子。”爷爷和学长无不希望她做一朵莲花,凭一腔莲的高洁,努力前行,活出独特的自己。
就像一棵草,它的成长离不开阳光、水和泥土。同样,怀揣梦想的唐学连,也离不开亲人和家乡提供她成长的环境条件。
◆缘 分◆
父亲是个文盲,做了一辈子农民,年轻时想尽法子折腾小生意,但最拿手最得意的,还是养鱼。他“抓阄”从队里承包鱼塘,或高价从别人手里转来鱼塘,年终交队里租金,每家每户送一条2斤重的鲢鱼或鲤鱼过年,遇旱年鱼塘水要救济稻田。《父亲的鱼塘》描述从不轻易求人的父亲,为了生计,总要请村里会计吃饭、喝酒,求他担保贷款,买回一担鱼苗,用盐水给鱼苗过水消毒激活。鱼苗下水后,他每天天没亮就带上我和姐姐到几公里外的长吉口扯鱼草,饿了红薯充饥。交待姐姐和我,“蛇疱草”和“满天星”不能喂鱼,“疙瘩丝”和“兰草”鱼儿最爱吃。鲢鱼、鳙鱼、鲫鱼、鳊鱼、草鱼等生活习性、成活率、吃什么草料,父亲了如指掌,他把鱼草洗干净,有韵律地投进鱼塘,看鱼儿抢食,任鱼儿轻啃自己的脚趾,坐塘边吸纸卷烟,指点这那条鱼儿,展望它过年长到3-4斤,满伢崽考试点头名就可换钱买新裙子。
妈妈李氏是一个苦命的女人,外婆西归后,由姨妈抚养,嫁给自幼丧母的父亲,又被续弦的奶奶百般刁难。有了荤腥,总忘不了做好送去爷爷奶奶,奶奶仍怪妈妈小气,在父亲面前挑拨,甚至“恨乌及屋”,看不顺“我”三兄妹。家里宰鸡。鸡胸肉、肾、肝、鸡血留给爷爷奶奶,鸡腿给我们兄妹,父亲吃鸡排、脖子和爪子,妈妈自己只吃鸡头。“我们眼巴巴望着妈妈,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次,满伢崽提着个铁鼎锅,跟奶奶去井里打水,不小心滑落井里,奶奶冷漠地盯着我扑腾许久才爬起来,回家不敢告诉妈妈。妈妈强吞满腹委屈,将爱毫无保留给了三个孩子。《妈妈啊,妈妈!》《祭母文》让我们知晓一位母亲善良、隐忍、坚毅、大爱的一生,未及古稀就告别亲人,离开人间,给作者抛下无尽的思念和缅怀。
哥哥是独子长孙,父母和爷爷的宠爱多一些;姐姐老二,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务活,经不住别人挑拨,不时迁怒于妹妹;“双抢”跟姐姐去插秧,做妹妹的一屁股坐在田埂,懒洋洋,不想下水。姐姐分任务,见她没完成,吓唬说天黑了,山里有鬼,两人背对背,屁股对屁股,姐姐故意使坏,妹妹不甘示弱,意图撞倒姐姐,自己却先摔倒田里,灌了几口浊水,狼狈地又哭又笑。《插秧争斗姐妹情》活灵活现记录了没有隔夜仇越斗越亲的姐妹情。家公一根筋,心里只有集体,忽略自己的儿女,坚持原则,保护集体财产,千方百计盘活社员的日常生活,被人们戏称为“板书记”,历经坎坷,一生大公无私,光明磊落,忠实履行自己的誓言,无怨无悔,活了83岁。翻开《无悔有忧的“板书记”》《至亲至善的姑父呵》,公公、姑丈在学连心中占据崇高地位。
唐学连拥有许多勤劳、朴实、顽强、上进的亲人,每一位都给她产生良好印象,给她充分丰润的滋养,渐渐凝练成莲花一样的品性和美德。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品性高洁的人,日常中不知不觉与有修养的人相互吸引,相互融聚。
◆缘 聚◆
赖年华,来自香港高管层,是五月诗社的“老诗人”,因诗结缘,网络搭线,与素未谋面的湘女唐学连情胜姐妹,体恤困境中的诗妹,慷慨接济,来韶关参加五月诗社三十周年庆典,还专门给她捎来新款而精美的礼物,令诗妹感激不尽,感恩于心。《年华,我诗的好姐姐》、《老骥犹作仰天嘶》、《热爱每天进步的自己》等篇章,赖年华、桂汉标、叶文福、罗明生形象鲜明,气质各异地走进读者心中……
韶关市作协原主席、五月诗社原社长、现总顾问桂汉标人老心红,激情不亚青年,追赶潮流,接受新生事物,为韶关文学事业文学后辈呕心沥血,奉献不止。他操作“诗的红三角”,每天更新推送热门文学作品;退休后,依然支持“校园文学夏令营”,亲力亲为,策划、辅导、拉赞助;倡导和践行“积极老龄观”,融入社会,参与社会,自愿担任“五月诗笺网”管理员;开通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抗疫诗文,为抗击新冠肺炎的人民战争鼓与呼。
这些人,亦师亦友,都是学连的良师益友。他们莲花一样的美好品德和对文学的不懈追求,影响和鼓舞了她,让她在追梦路上,鼓起风帆,冲浪无限风景。
“上帝在关上一扇门时,会打开另一扇窗”。经历诸多磨难后,湘女唐学连于2010年10月加入了五月诗社,许许多多的师友温暖了她的梦想。顺利通过社工考试,禁毒工作有底气,2020年武江区禁毒工作排名第一;春天,去罗坑茶园采风,体会凋萎、揉捻、发酵、干燥等制茶工序,见证黄桂祥等为乡村振兴奉献青春;参观乐昌五山梯田,感受金色秋韵;曲江芦溪迎春采风诗会,山的女儿,土的种子,水的浪花,回归久已期盼的“年”;接受孙杰的邀请,赴洛阳,徜徉国际牡丹园,领略牡丹的华贵风姿;参与诗社三十周年庆典的组织、接待、巡游活动,历练才干;桂老师带队,赴始兴县顿岗参加文学讲座,感受九龄文化;在曲江图书馆聆听桂老师“幸福与家国情怀”讲座;……
文学给诗社才女插上了翅膀,烦恼离开她,失落躲着她,消沉回避她,忧郁害怕她,困难礼让她。省内外那么多文朋诗友是上天的馈赠和眷顾,有叮咛,鼓励,有关切,赞美,有理解,期许,唐学连展翅缪斯天空,以自己的才情和毅力,为韶关为文学编制瑰丽的花环。
与湘女唐学连接触少,印象中,她敢说敢嗔,敢爱敢恨敢撒娇,是个真性情的女作家,读了她的散文集,恍然大悟,文如其人。
(2023年7月20日于佛山)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