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长安三万里》
高增荣
前两天,带孙子和孙女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觉得这部动漫电影的确不错,不管是那个年龄段的人,观后都会有感动和收获。

这部长达168分钟的动漫片,以安史之乱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唐代诗人高适与诗仙李白的过往,展示了李白、高适、杜甫、王维、贺知章、王昌龄、岑参等中国诗歌最高峰时代的绝世代表群像,以及宏大豪迈的大唐气象,同时也反映了大唐由盛变衰,安史之乱,哥舒翰、郭子仪等平叛、永王李璘谋反,高适击败永王叛军等军事和权斗的历史嬗变。影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是较为成功的,李白的恃才傲物,飘逸不羁,政治幼稚;高适的冷静深沉、积极入世,建功封侯;王维的飘飘欲仙,多才多艺,高居上流;草圣张旭的视酒如命,行为颠狂等等……倒是把诗圣、现实主义代表诗人杜甫,以调皮活泼的孩童和青年展现,让人感到始料不及。影片中的杜甫形象与我们在史书和作品中的杜甫形象,差距甚大,但却活泼可爱。这一方面大概是编导考虑杜甫比李白和高适小十几岁,属晚辈;另一方面是编剧和导演的艺术再创造,为了不冲淡影片的中心内容,增加影片的轻松、喜剧感吧。实际上,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已是43岁,人到中年,颠沛流离,还曾被叛军抓到牢里,其遭受的苦难难以用话言描述。在这一时期,杜甫写的《新安吏》、《石壕吏》是反映那时底层人民苦难、悲惨生活的名篇,彪炳史册。影片对杜甫的表现,似乎欠了一些,也缺乏了杜甫的厚重和博大。当然,这可能是本人的偏爱,影片受篇幅影响,不能面面俱到,编导自有专业和艺术上的全面考虑的。

高适在唐代诗人里,属边塞诗人。他留下的名作《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熏,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诗既反映了高适与朋友董庭兰的深厚的友谊,临别时的依依不舍,千叮万嘱,又表达了高适坚信前程光明的豪迈乐观。前两句写景,雄浑、沉郁,后两句寄情,给友人以信心和慰藉。这无疑是一首至高水平的送别诗。
高适的另一首名诗《燕歌行》,这是一首概括描写边塞战争之残酷、揭露主将骄奢淫逸,轻慢误战机,视兵士命如草芥的丑恶嘴脸,表达了作者的精忠报国的远大志向著名诗篇。诗风悲壮沉雄,气势磅礴,笔力矫建。其中的名句: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出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十分赐颜色。
……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在看这个电影之前,我对高适的了解,主要限于以上诗篇,知道他是唐代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观影之后,才对他的历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百度上是这样介绍高适:
"高适(?-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大臣、边塞诗人。
高适早年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寓居梁宋一带,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近50岁才由人推荐中有道科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不久辞去。天宝十一载(752年),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任掌书记。天宝十四载(755年),任绛郡长史。至德元载(756年),擢谏议大夫。不久任淮南节度使,奉命讨伐永王李璘。乾元二年(759年),拜彭州刺史。上元元年(760年),转蜀州刺史。广德元年(763年),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摄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应召回京,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永泰元年(765年),高适去世。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是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既承载了恢弘豪迈的盛唐气势,又流露出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相异的特质。
高适是名副其实的大器晚成,他是唐代诗人中功业最大、唯一封侯之人。

李白的生平大多人都知道。李白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著名诗作太多太多,在此不必罗列。李白虽然恃才傲物,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他的性格的诗句,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等,已是名扬古今,知之者甚众。
杜甫有诗写李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斗酒 一作:一斗)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更是传神,可见杜甫对李白的了解以及和李白深厚的友谊。
李白虽然才华横溢,狂放不羁,但他并非不想上进,远离官场,他作梦都想作官。然而,以李白的浪漫诗人性格,是不宜搞政治的,说直白点,李白在政治上表现得比较幼稚,与高适比起来,乃天壤之别。
天宝元年,李白奉召进京,当翰林供奉,其实是闲职。这是李白初入官场,李白觉得自己在朝廷里没有得到重用,觉得梦想离现实的差距太过遥远,才选择离开的。一说李白受到了排挤,为玄宗身边人所妒,玄宗疏远李白,李白被迫离开。总之,李白这次在皇帝身边一年半时间,以失败收场。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李白正隐居于庐山,永王李璘的大军正好东下, 永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李白觉得自己的报国机会又来了,不听夫人劝阻,高兴地入了永王幕府。此时,太子李亨自立为帝,是为唐肃宗,永王李璘与之争夺王位,史称"永王之乱"。两兄弟内战,永王兵败被杀,李白沦为囚犯,面临杀头的危险。恰恰平定永王叛乱的唐军将领却是李白的朋友高适,李白给高适写信求救,高适可能怕跟李白的关系引起朝庭嫌疑,不但救不了李白,也可能牺牲了自己,就选择了沉默,没有理睬李白。至此李白与高适形同陌路,再无来往。最后是郭子仪等人救了李白的命。电影用程公公的口,说是高适不便出面,暗中写信求郭子仪救李白。其实,历史上的高适是一位有原则,有志向,且政治嗅觉颇灵敏的人物。他原本被唐玄宗派到江陵辅佐永王李璘,但太子李亨在甘肃灵武自立为帝(唐肃宗)后,召高适入朝。高适冷静地比较了肃宗李亨和永王李璘,认为肃宗的优势是已然称帝,同时拥有当时大唐最有实力的军事集团(安史乱前,东北的范阳和西北的朔方便一直是大唐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而永王的优势则是拥有天下财赋重地,但弱点便是江淮军力不强。

高适分析之后认为永王必败,便离开永王投入肃宗帐下。之后,高适被肃宗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前往江淮平叛,打败了永王李璘。当李白成为高适的阶下囚时,面对李白的求救,高适并未理睬,有人也以此怀疑高适的人品,认为高适不够朋友。李白入永王幕府,为永王写了不少歌功颂德的诗,把永王比作谢安。当然,李白以为永王是讨伐叛贼,收复国土,保家卫国。他不知永王与肃宗暗地里的争斗,以及暗藏的凶险,这是李白政治幼稚的主要表现,也是他和高适在政治上的巨大差距。
好在还有郭子仪等人为李白求情,朝廷没有杀李白,把他流放到夜朗。公元759年,流放途中的李白突然接到唐肃宗的大赦令,羁鸟归林,池鱼回渊,重获自由,心情大好,遂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时的李白,经过了人生的万水千山,看透看破了一切,有的是释然淡然顺其自然了,自由自在地活着,才是最真实的。

杜甫有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李白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公元762年,官军收复洛阳、郑州、开封等地。次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在逃亡之中的杜甫听到这个大好消息时,欣喜若狂,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千古名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成就了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史诗级的诗人。这位有家国情怀的诗人,最为关心基层老百姓的疾苦,被后人称之为"诗圣",当之无愧!
我们不必在这里评论李杜的高下,李白追求的个人价值和自由,杜甫追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和家国情怀,并无高下之分,也无矛盾冲突,是相得益彰,相互补充的关系。
有人认为此片美化高适,贬低李白,我不认同这种观点。李白是以他的伟大不朽的诗篇站立在唐代乃至中国文学史前列的,他的"诗仙"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但他不是完人,也有短板,这才是真实的李白。高适虽然也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但他与李白比起来,逊色多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高适官做得大,功业显赫,且封了侯,然有道是"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没了""粪土当年万户侯",皇帝最大,现今有几人能记得他的名字呢?何况一个渤海县侯?
诗在,李白就不朽!同样,高适也是靠那几首名诗而活在历史上的。


余以为,《长安三万里》这部影片,是近年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一部成功的不可多得的影片。它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观之,可学习唐诗精华,了解中国历史,提高人文修养,增强文化自信,陶冶情操,收益确实匪浅。
作者简介

高增荣,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曾任咸阳彩虹学校副校长、咸阳彩虹中学执行校长、咸阳彩虹中学国际部执行校长、陕西省重点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咸阳市德育教育学会理事长、咸阳市文综教学研究基地专家组成员及基地学校负责人等职务;1995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政治教师之一,其先进事迹曾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政治教育》、《咸阳日报》等刊物报道。酷爱文学,数十年笔耕不辍,发表杂文、散文、随笔、论文、读书札记、诗歌1000余篇(首);撰写和发表论文、演讲稿50多篇,参与编写教学辅导资料13册;编著中学生校本读物《趣味哲学》,出版发行教育随笔集《会思考的芦苇》一书,主编并出版《咸阳彩虹学校志》。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在《秦商》杂志发表,并在咸阳市临帖展中获优秀作品。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