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善于推敲诗句的人
一看到“推敲”一词,人们立刻就会想到唐朝“诗囚”贾岛的那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我今天要写的却不是有关贾岛的故事,而是生活在当下我身边的一个诗人朋友。
他叫孙衍福,一个喜欢写诗并爱反复琢磨推敲的人。由于他重词句锤炼,圈里熟悉他的人都称他为“贾岛第二”。
孙先生不是一个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的人,他是山东泰安肥城市山东瑞福锂业有限公司的一位企业管理干部。但由于自幼酷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因此,文学作品曾在多家平台发表,深受广大读者好评与赞扬。
更可喜的是在2023年参加“中华现代诗人奖”全国诗词大赛榜居全国第四名,荣获二等奖,获得二等奖证书、奖杯,参赛作品《雾首》、《青松》篇入编“中华诗词创作”人才库。由此,诗名大震,一时享誉肥城诗坛。
我认识孙先生是在一位老朋友刘洪祥先生的引荐下才认识的。刘先生告诉我说,最近他的一位老朋友正在创作一首题为《青松》的诗,其中一句中有一个词用时犹豫再三,那个词就是“难”。这句为“深渊绝处屹立难”。从句子的意思看,这个“难”字已无可挑剔,但这个朋友却认为如果联系上句“峭壁悬崖岩缝生”这个生存的险恶环境,主要是表现青松的不畏处境险恶而坚不可摧的品格,那么,把“屹立难”改为“屹难撼”更富有说服力!也更能表明青松屹立不倒的强大的生命力!从他那坚定的语气中让我看到了这位朋友的认真与执着。听了刘洪祥先生的一番介绍,我还真对这位诗界的朋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产生了十分的好感。能否与这位从未谋面的诗坛朋友见上一面,或者能在微信上聊聊一时成了我的一个最大的心愿。
也许是天助我也!一场“中华现代诗人奖”全国诗词大赛让孙衍福先生走进了我的视野。也是在刘洪祥先生的介绍下,我参与了孙衍福先生的投票活动,并第一次读到了那首参赛作品《青松》。不读不知道,一读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从布局谋篇到结构严谨,再从遣词造句到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无不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从这首七言八句诗中不仅让我读到了那句因改动而生辉的字眼“撼”,而更令我感受到了那棵青松傲风霜战严寒的傲骨与精神,品格高尚,形象高大感人。
正是由于这次投票活动,让我与孙先生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有一天我们终于有了在微信上交流的机会。七月二十一晚,孙先生在微信上发来一首新创作的作品,题目叫《蝉虫》,全诗共八句,是一首五言诗。他在微信上告诉我说,这首诗已经完成,只是读来还不够满意,有几处还需要修饰改动一下,看我能否帮他看一下。看了他的留言,我把这首诗从头至尾的默读了一遍,反问他一句道“您想让我改动词句,还是结构?”他听了十分简洁地说:“当然是词句了!”看了他的回复,我便从我的主观想法替他改动了一处,即把“黄昏招灭顶,夕阳黄泛暗。”中的后一句改为“无不被炸煎”,但他看后却不满意,并对我说“炸煎”是一个意思,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如果把“炸煎”改成“油煎”岂不是更生动鲜活?听了孙先生的一番解释,我不得不为他的求真精神拍案叫绝!
时间长了,在微信上交流的多了,对孙先生认真写诗的事儿也就了解的比较多了。据他自己介绍,他写诗的原则和步骤是不可违犯和更改的。他写诗的原则是没有感触绝不动笔,什么时候都不要作“无病呻吟”之作。凡作一定要有感召力和影响力,具有划时代意义。他写诗的步骤有四:一.构思;二.一挥而就;三.诵读;四.修改。
先说构思。他在动笔之前是要绝对保持沉思静止不动状态的。此时此刻的他把自己封闭在个人的书房内,伏案而坐,双眼微闭,大脑十分活跃,精力高度集中,思维十分敏捷,一首诗的整体结构,物像意境及其词句无不在脑海里反复聚散,经过无数次的轮番往复,等到终于有了一个稳定清晰的轮廓,而后随着一声 “好了” !他的两眼大睁,立刻放射出智慧的光芒。
再说一挥而就。如此这样说,一点也不算夸张。由于在构思中已经对词句有了一个固定的选择,因此,不管是七言四句,还是五言七言八句都如突突涌冒的泉水流了出来,顷刻之间一首诗作就会呈现在他的面前。
第三,诵读。这一步十分关键,也是孙先生写诗生涯中再三强调的。他经常这样说,一首好的诗作不仅意境要优美,而且诵读起来更要朗朗上口,十分流利顺畅,若不是这样,诗句拗口,词汇艰涩,诵读诗作如同嚼蜡,别扭,这样的诗作有谁会喜欢呢?每当他的新作问世,他都要认认真真的诵读几遍甚至几十遍。实在还有不满意的地方,他就要在下一个环节中进行修改弥补。
第四,修改。这是他作诗的第四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面对一首即将问世发表的作品,他绝不会掉以轻心,哪怕是一个字,或一句半句。他常常这样告诫自己,一首完美的诗作就如一块精美的蛋糕,人们会百吃不厌的。假如是一首充满瑕疵的作品,不但会影响自己的声誉,还会给读者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既伤害了读者,又损坏了自己的形象,这是得不偿失的!记得有一次为了改动一个词,他几乎耗尽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最后总算是满意收笔。
写到这里,不仅又让我想起了唐朝诗人贾岛写的两句诗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而如今再看看孙衍福先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023.7.22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自幼酷爱诗词、书法,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自2009年上网以来,共创作散文100多篇,诗歌5000余首,《读人物传记随感录》1611人。作品先后在都市头条、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等各大平台发表,并在都市头条平台创建《华夏文学》编辑部,任主编。现为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会员、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

《华夏文学》是一个面向全国爱好文学创作者的平台。作品力求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生活,歌颂美好,传播正能量。作品形式不限,字数最多在3000字左右,诗词为3_5首。但要求为原创作品。禁忌剽窃、抄袭,违者,文责自负。敬请广大文朋诗友踊跃投稿。投稿格式:原文+作者简介+作者照片。投稿微信13853840219。
投稿邮箱:fclongshanshi@163.com
《华夏文学》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