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当兵我改了名字
文/王宽鹏
我原来的名字叫王宽得,是父母请先生给起的,上小学时用这个名字。上中学时,我认为一个人首先应以德为本,修身养德,其次才是学文化,用知识武装头脑,只有这样,方能德才兼备,将来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因此,我思来想去,改“得”为“德”,叫王宽德这个名字。
中学毕业后,面对农村条件的落后,家庭生活的贫困,我有好多的彷徨和无耐,不甘心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便冲破阻力,说服父母,报名参军。同时,我经过深思熟虑,又把自己的名字由王宽德改为王宽鹏,并将这个新名字庄重地填写在应征公民入伍登记表上。我当时其所以要改名字的原因是:罗村属于穷乡僻壤,家里穷得叮当响,我的人生之路能有多宽广,又能够得到什么?就是想遵德崇礼,但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又谈何乐善好施呢?父母当初请有学文的先生给我起名宽得,愿望是好的,但在我看来,只能是一种奢望和企盼,真正能够达到宽而后得,谈何容易啊!所以我自作主张,先改“得”为“德”,后又改“德”为“鹏”。
18岁那年,离开生养我的家乡,告别难分难舍的父母,沿着宽阔的210国道,北上延安,步入军营,从此,开启了我的军旅生涯,“鲲鹏”展翅,先后转战陕西、内蒙、甘肃、北京等地,成为了职业军人。
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陕西省军区延安独立营一连当战士,1982年开赴吴起县胜利山下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开挖防苏联的战备坑道。1983年随部队移防到中蒙边界的内蒙古额济纳旗某战略要地,编在兰州军区独立守备团二营五连,随后到边防前沿的3号山,为三营修建新营房。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坚持采写新闻稿件,先后有30多篇被军内外报刊、杂志和广播电台采用,受到连嘉奖一次。
1983年10月,我被调到团政治处宣传股报道组,专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1984年3月,参加19军57师政治部举办的新闻报道骨干培训班,之后借调到师政治部宣传科报道组,跟随毛录干事搞新闻报道工作。同年8月,部队落实编制,借调人员全部回原单位,我回到守备团二营五连。营教导员顾旭松让我发挥特长,组织刘文华、刘德晋、王新良、侯晓东等战士,创办《红柳报》,顾教导员亲自题写报头。同年10月,任二营新兵连文书。
1985年3月,57师根据兰州军区和19军指示要求,举办新闻骨干培训班,我被团里选派参加。培训班结束后,又留在师政治部宣传科报道组,跟随周善锋干事搞新闻报道工作。5月至9月份,我被师里派送到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社和《育才报》报社学习。这年全军百万大裁军,19军和57师被撤销,兰州军区独立守备团改编为兰州军区守备第四团,划归甘肃省军区代管。12月份,我从该团调到甘肃省军区司令部报道组,从事新闻报道工作,1986年12月,我由战士转为志愿兵,从此改变了我的命运。因新闻报道工作成绩突出,我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
1992年2月,甘肃省军区报经兰州军区批准,我由志愿兵破格提升为军官,历任兰州军区守备第五团政治处宣传股副连职干事、兰州陆军预备役师政治部宣传科副连职干事、该师师直特务连连长、该师政治部宣传科正连职干事、甘肃省军区政治部群联处正连职干事、副营职干事、阿克塞县人武部政工科科长、甘肃省军区政治部群联处正营职干事、该部秘书群联处正营职干事、该处副处长、兼甘肃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甘肃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第四团政委、该团党委书记、兰州市安宁区政协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兰州军区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职,军衔先后由中尉、上尉、少校、中校晋升为上校。
我在部队服役30年,达到正团职服役最高年限,经个人申请,甘肃省军区报经兰州军区批准,于2011年12月光荣退休。
回顾我的军旅生涯,我认为个人的刻苦学习,勤奋工作,能力素质,德才业绩仅仅是一个方面,关键还要得到组织的培养和认可,贵人的提携和帮助,伯乐的赏识和重用。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来。
作者简介
王宽鹏,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陕西省洛川县人,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研究员、理事、副秘书长、网站记者、编辑,国际网络文学联盟军旅文学部编审,《洛川文学》特约作家。1981年10月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新闻报道员、干事、科长、副处长、团政委、甘肃省军区军史馆筹建办公室主任等职,上校军衔。工作之余,爱好写作,笔耕不辍,有600多篇新闻稿件、论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被军内外报刊杂志刊登,其中有40多篇获奖。因写作成绩突出,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