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统》(一百零五)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黄花篱外傲自香,
青竹浓翠幽径长,
云风飞雁楼外客,
红果庭燃化林苍。

中医与西医体现出医道与医术之别。道在何处?道在术中!中医认为,“医者意也”,中医学讲的“意”往往是通过“象”来表述的。所以,中医学上说某个器官,不仅是指器官本身,还包括一整套与之相对应的无形气循环体系,以比喻来说明,如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君主,为火”,表明它的尊严与热情已成为主宰生命体的必备条件;又如肺为“相辅之官,治节出焉”,“肺为华盖,为金”,表明它的遮蔽与节束已成为生命器官调和运动的重要条件,其它器官皆如此表理。中医强调运动过程与状态的千变万化,体现出一种规律性观念。因为循其道,必生其德,厚德载物,有其物,必有其象,象者形也,有其象,必有其理,理者复归道也。
相比于中医的道学层级之下,西医学对“心”、“肺”等脏器的描述则要具体而精确得多,此为术。“医道”的这个规律性观念是东方医学实践的高度总结及思想升化的结果,是超越哲学层次的“形而上”的“道”学的层次,与宗教在一个起跑点上。中西医学其实就是东西文化现象在医学上的实践表现。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和实践惯性,这些思维和习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就形成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风格,这就是东方独具一格的战略文化。
由于受中国的“天人合一”阴阳互体的太极文化影响,我们从已知的神农氏时代…“尝遍百草以调阴阳”起,东方人就知道了通过草药之偏性达到治愈身体出现偏性的目的。对于东西方医学对人类所起的各自作用,应该说各有千秋,此处不多评价,毕竟这是个多元化的世界,白天鹅的竹上霞飞与小青蛙的井中陇鸣同样精彩。记得有位名医曾说过一句话…“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是的,是我们的信心在挽救自已,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在挽救自己,所以,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而不是医生,不是治疗工具,不是药品,更不是手术实践,这个理念一定要改变,否则我们一生都活在别人的阴影中,我们的生命永远掌握在别人手中,医生医病不医命!人只要放弃了自已的命运,谁也治不了他的病。所以,医生医病不医命,一个人寿限未尽,只要不碰到庸医,不管中医西医,不管全身调养还是局部治疗,不管针灸药剂还是吊瓶手术,都会病愈,这种病愈来自身体的自我恢复机制,而不是药品工具医生的力量!马克思说:“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其实也包括身体,一切动物都会出现机体不适现象,几乎都靠自己本有的内平衡来完成愈合。
人的身体是个恒温机制,需要阴阳平衡,体温高为发烧,就需要用凉寒性之药,帮助降温散热,伤风了就受寒,就需温热性之药,加热体温以驱逐寒邪,扶养正气,这是中医的基本治疗原理,也是阴阳之道在医学大用上的典范体现。当然,既是没有温凉热寒性之药,我们人体内的免疫系统,经脉系统,各种内分宓系统,皮肤上的调节系统,卫气保护系统等会自动启动,寻找攻击方向和入侵目标,化解阴阳不平衡矛盾,以恢复机体原貌,这是所有动物的本能!而我们的身体有两套极精徽的运行体系,一套是有形的循环系统,如血液循环,呼吸,淋巴循环,等等,而另一套是无形的循环系统,是我们的目前科技手段无法观察到的,比如,十二经脉的运行,奇经八脉的运行等,正是无形的系统的运行,才发挥着阴阳平衡伟大作用。中医学上的“医道”是一种意境,从现象升华为规律,这就体现了 医道与医术不一样,医道是“天地人合一”的一种宇宙观,医道是一种境界,是天、地、人间普遍的道理,不是治病技术所能相比拟的。医之道永远高于医术,这是无形之理;医之术,医之技,医之药,则为有形之物。人类医学的最高峰不是医术的高明与否,不是医药的效果好坏,而是医道的博大与神奇,是医道在自然大道中的回归与同一。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