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文学】从“军嫂”到“兵妈妈”:一路走来一路歌
作者/王明军

36年前,她嫁给了军人,成了一名军嫂。丈夫在海疆爬冰卧雪,她在家乡耕耘农田、孝敬公婆,照顾孩子。像无数军嫂一样,她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全部重担,默默咀嚼着夫妻两地生活的艰难和苦涩,用善良和坚韧诠释着军人妻子的博大情怀。
22年前,她从军嫂变警嫂,仍然过着聚少离多和提心吊胆的日子。几度风雨,几多困苦,她用打拼和责任经营着生活的酸甜苦辣,用理解和热爱支持着丈夫对人民警察事业的痴心不改。
13年前,儿子投笔从军,她从军嫂、警嫂变成了现在的“兵妈妈”,虽然称呼变了,但不变的是她那与军队结下的难以割舍的情缘和拥军报国的家国情怀,她用大爱和担当演绎着一位平凡女性生命中不平凡的价值。
她,就是威海市公安局地方铁路分局“老乘警”朱友金的妻子刘月梅。

一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每当听到《十五的月亮》这首百听不厌的军旅歌曲,朱友金总是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军功章,两半都是月梅的!”
1987年1月,美丽大方的江苏睢宁姑娘刘月梅和许多女孩一样,怀着对军人的崇拜和敬仰,嫁给了正在威海刘公岛服役的海军战士朱友金。
婚后第二天,朱友金就接到电报回到了部队。之后10多年,两人一直过着“牛郎织女”般的两地生活。丈夫在威海服役,她在老家务农。一个女人,挑起农家的重担非常不易,上有老,下有小,干不完的繁重农活。一年半载容易对付,十年辛苦怎堪熬煎?
1988年12月8日,她生下了儿子。丈夫在遥远的海疆,只能靠写信慰问一下她,别的啥也指望不上,伺候哺育孩子的辛苦活儿还得靠自己!“坐月子”本应该是女人的幸福时光,但对她来说却是煎熬。妈妈和婆婆年迈多病,她指望不上,里里外外全靠自己。

一个冬天的夜晚,孩子发高烧,亲人都不在身边,她顶着凛冽的寒风去找医生。那时农村街道又没有路灯, 天黑如墨,她忐忑地抱着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医生家赶。在一处结冰的路面,她不小心滑倒了,母爱的本能让她在危急时刻,一手着地支撑着身体全部重量,一手稳稳地抱紧儿子,儿子安然无恙,可是她的手指却骨折了。给孩子吃了药后,她才顾及到手指的剧疼,看着熟睡的儿子,再看看肿的像胡萝卜一样的大拇指,她一时竟泪流满面……
春天来了,要赶农时种地,那时化肥用的少,种庄稼主要靠农家肥。她常常一个人拉着载满农家肥的平板车往地里运送,平路还好些,遇到上坡路段也没个帮着推一把的,就显的力不从心了。有一次拉一大车农家肥爬到半坡时,用力前倾的身体几乎要贴到地面上了,突然,脚底一滑,她猛地一下趴倒在了地上,平板车拖着她急速向后滑去,如不是松手快,人就被平板车带向了坡底,后果不堪设想!看着坡底下车轱辘朝天的平板车和撒落一地的农家肥,她再也憋不住内心的委屈,坐在半坡上无助地失声哭了起来……
灌溉庄稼等农活常常要在夜间进行,刘月梅心里害怕,但也必须壮着胆子去干。她踩到过蛇,遇到过黄鼠狼、野兔、田鼠等夜间活动频繁的动物,经常受到突然的惊吓,每次战栗后都会捂着胸口平息多时,不敢轻易迈步。
家里要是有男人怎么会遭这些罪呀?她心里也会有一念之间的怨言和牢骚,但丈夫从事的是保卫国家的大事, “没有国就没有家”的道理,她懂!

二
1996年,根据政策规定,刘月梅和8岁的儿子朱兴龙随军到了刘公岛,一家人终于团圆了。
可刚“团圆”了一周,刘月梅就坐不住了,她已习惯了忙碌的生活,清闲的日子反倒让她浑身不自在,她主动向部队领导提出了要求工作的申请。但由于驻地安置条件有限,她被分配到部队仓库当上了临时工,但不久部队精简,她的岗位又被裁撤了。下岗了,心里不痛快,是肯定的,但接下来怎么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她选择了不等不靠,开始了自己的打零工生活。电子厂、服装厂、食品厂的活,她都干过,所挣的钱数额虽不多,但也可以补贴家用。她也摆过地摊,卖过服装和日常用品。挣钱不多,还得时常和工商、税务、城管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磨牙费嘴,打“游击”。有几次她还遇到了霸蛮的小混混,拿东西不给钱或者少给钱,也只能选择忍气吞声。送外卖的活她也干过,这个差事需要风雨无误,她骑着单车派送时曾摔倒过两次,一次在大雨天,一次在冰雪天,自己受伤了没人管,还得包赔饭店的损失……回想起那段打工的日子,刘月梅眼里仍会泛起委屈的泪花。
后来,在丈夫的支持下,刘月梅在刘公岛租了家门面,主要经销一些渔具和旅游纪念品,令夫妻俩意想不到的是,生意竟格外红火。随着刘月梅的名气在刘公岛越来越大,传统的经营模式已不适合现代需求,她又积极朝电商方向发展,很快便学会了网上开店。现在刘月梅不仅实体店做的顺风顺水,而且网店的生意更是火爆,就像滚雪球似的越做越大。
刘公岛上驻军每年都有多名家属随军进岛。有的家属随军后专业不对口找不到合适岗位,有的因为文化程度原因难以胜任,军嫂就业成了军人安心服役的后顾之忧。对此,刘月梅一边主动找官兵和家属谈心,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一边积极建议部队首长通过“充电”提高随军家属就业技能。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怀下,岛上驻军积极联合威海高校和职业学院,专门开办了军嫂就业技能培训班,共同打造“军嫂育才基地”。
有了“金刚钻”,不愁没事干。军嫂刘红参加了烹饪技能班,拿到了等级厨师证后,想在岛上开家快餐馆,可苦于手头资金不足。刘月梅听说后,马上给她送去10万元钱应急,接着又帮她办理各项手续,很快刘红的“岛上人家”快餐馆开张了,生意也是相当的红火。
刘月梅经常鼓励军嫂们走自力自强之路,努力做到不拖丈夫后腿,不给部队和地方政府添负担,以实际行动支持丈夫安心服役,在本职岗位建功立业。每年她至少拿出近百万元帮助军嫂自主创业。
“一人富了不算富,我领着姐妹们共同致富才是真的富。”如今,已成为商界女强人的刘月梅如是说。
“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这是古人对兰花的赞美。如果把女人比做花,那么军嫂刘月梅一如兰花般默默吐露芬芳,在3.15平方公里的刘公岛上,留给他人的永远是一成不变的馨香。

三
“小王马上要结婚了,咱要好好的给他操办一下。”丈夫刚进家门,刘月梅就唠叨起来。
小王和刘月梅是同乡,在威海海军某部服役,是某猎潜艇支队的一名机械师。小王入伍13年来,伴艇远航,战风斗浪,苦练业务,精学技巧,凭借过硬的技能,一年两次立功,书写了一个兵的传奇。可是,工作上呱呱叫的小王,在个人问题上却并不顺利,眼看着成了大龄青年,幸亏军嫂刘月梅当“红娘”,热心牵线,才促成了他的婚事。
“嫂子,你在岛上名气大,接触的人多,给咱找个媳妇呗!”30年前,正是一位战士的玩笑成就了刘月梅这个小有名气的军地“红娘”。刘月梅随军后住部队岛上营区,常有战士到她家做客,大伙觉得她在岛上做生意认识人多,人又热心,就时常开玩笑让她帮忙介绍对象,没想到她将这话放在了心上。她深知部队官兵和外界接触机会少,找对象是个老大难,特别是好多优秀军官一拖再拖进入了大龄青年的行列,这不利于部队的稳定和长远建设。于是,她在不影响生意的情况下,专门腾出一间铺面,筹办了一个名为“缘来是你”的婚姻介绍所,婚恋热线也随之开通,她正式当上了一名“拥军红娘”。

高山有知音,长路多知己。刘月梅说,做了这么多年“红娘”,给她印象最深的有两对:2000年5月,一个山东大学毕业的姑娘慕名找到她,她在详细了解了姑娘的意向和个人情况后,给她介绍了一位年轻军官,没想到两人一见钟情,谈了不到半年就结婚了;另一位是小李的姻缘却是很费了一番周折,她两年来为他介绍的姑娘不下10多个,可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月梅“锁定”了一位父亲是转业军官的27岁女孩。女孩自小崇拜军人,对军人很理解,和小李见面后聊得非常投机,谈了不到一年,两人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古老的诗经,幻化出崭新的旋律;花团绣球,掷向绿色的军营。就这样,刘月梅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和真诚,一次次为军人们架起通向幸福的鹊桥,帮助官兵们营造出了一个个温馨幸福的港湾。这些年来,她先后介绍促成了40多对官兵的“终身大事”,刘月梅成了响当当的 “月老红梅”。

四
2000年9月,刘月梅随丈夫从部队转业到了威海市公安局地方铁路分局乘警大队,她又当上了一名警嫂。
铁路乘警的工作是在火车上,在家的机会很少。家庭的重担又义不容辞地压在了刘月梅的肩头上。
2018年8月,婆婆被查岀胆囊癌,住院期间又突发脑梗,需要人24小时陪护。刘月梅得知消息后,没有犹豫,果断关门歇业。她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赶往江苏睢宁老家,顾不得一路的劳顿,一下车就跑到婆婆的病床前,端水喂药,打饭洗衣,就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了婆婆半个月。
一天晚上,她骑车去医院送饭途中,被一辆摩托车撞倒了,脚踝扭伤,疼痛难忍。她为了让婆婆吃上合口的热饭菜,强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将没被撞洒的饭菜端到了婆婆嘴边。病房里的其他病人家属看了都很感动,对她赞不绝口,说这是难得一见的好媳妇,这是婆婆行了多大好修来的啊。婆婆病情好转后,刘月梅又把婆婆接到了威海的家里,放在身边伺候调养。
2009年9月,儿子朱兴龙高中毕业后,投笔从戎,应征入伍来到父亲所在的老部队服役,成为新一代人民海军战士。2011 年8 月,带着家人的鼓励和嘱托,朱兴龙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考入空军预警指挥学院。
“自小到大,父母总是以自己的言行影响我,以士兵的标准要求我、管理我、培养我,特别是母亲,给了我更多的教育,付出了更多的辛劳……”如今,已成为海军某观通站站长的朱兴龙谈起父母时,掩饰不住内心的感激之情。
儿子朱兴龙所在的海军某观通站远离城镇,驻地偏僻,交通不便,刘月梅对每一个战士都像母亲对儿子一样。站上的官兵结婚,她忙前跑后,帮着操办婚事;战士的父母来了,她迎来送往,热情接待;士官的妻子分娩,她像伺候儿媳妇一样,侍候“月子”……
这些年,刘月梅富裕了,更把拥军当成大事放在心上。
海岛远离陆地,交通不便,刚入伍的战士难免有思乡之情。刘月梅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每当新兵下连时,她都要到站上走一走,看一看,和新战士啦啦家常,为战士们做上几道自己的拿手好菜。每逢节假日,她还发动身边的好姐妹们到军营手把手教官兵洗衣服,并出资为战士们买了一台洗衣机,解决了战士洗衣的难题。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岛上的生意不好做了,刘月梅的收入少了,可她的拥军热情不减。每年的端午节,她都不忘给官兵送去可口的粽子;每到“八一”建军节,她都要带钱带物去部队慰问;每年的老兵退伍,她都要为老兵们送上纪念品并亲自到码头送行……站上官兵送给刘月梅“编外指导员”“兵妈妈”等头衔,但她还是更喜欢“兵妈妈”这个称呼。
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儿子朱兴龙已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营职指挥员,多次受到部队表彰奖励,并荣立三等功。
刘月梅用真情为驻岛官兵们撑起了一片母爱的天空,用大爱奏响了一曲新时代的拥军赞歌,赢得了驻军和地方的交相赞誉。
也正是因为有了刘月梅的倾情拥军,丈夫朱友金消除了后顾无忧,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在部队4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多次受到嘉奖;转业到铁路公安系统工作后,朱友金劲头不减,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并被授予威海市公安机关“十大爱民警察”荣誉称号。每逢谈起他的这些荣誉来,朱友金总是一脸真诚地说,“这都是月梅的功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