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姜诗专读(24)

我的德阳我的家
姜诗
二十度春花秋月,七千三百抹朝晖晚霞,德阳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她伴随着时代奋进的节奏,由一座街道狭窄、房屋低矮、路面不平,主要由东西南北四条正街组合而成的蕞尔小城,逐步改建成了街道宽阔、高楼鳞次栉比、交通十分方便的现代化重工业山水园林城市。德阳建市以来的二十年,是激情燃烧的二十年,是开拓创新的二十年,是不断进取的二十年,是大步跨越的二十年。作为德阳市第一批建设者,我同德阳有着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血内联系。我的心同德阳息息相关,我的命运同德阳紧紧相连。我同全体德阳人一起栉风沐雨,共同领略了开拓的艰辛、探索的险阻;共同品尝了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共同谱写了改革的壮歌、发展的史话。二十年来,我有幸目睹了发生在德阳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历史性飞跃,我为她而欢欣鼓舞,放声歌唱!对我来说,德阳是心灵的家园,闪光的星辰,是高山,是大河,我只不过是东山上的一片绿叶,旌湖中的一朵浪花。我伴随着德阳的发展而发展。德阳的巨变,使我很自然地忆起了建市二十年所发生的一件件欢乐的往事。
建市初期进德阳
德阳于1983年8月31日建市。这一年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时节,我到市上出席第一届人代会。会议期间,见到了很多熟人同朋友,会晤了一些领导,承他们不弃,深情款款地动员我来德阳工作。当时主要的去向有二:一是去教育局;一是去市广播局。就当时的现实状况分析,德阳正出于草创时期,人少事繁,百事待举,办公条件差,连市委都挤在县供销合作学校办公。但如果用发展有眼光来看,这种困难仅只是暂时的。因为德阳位于成都平原的边沿地带,土地平旷,物产丰饶,交通方便,县域经济非常发达。我深信在建市以后,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德阳一定会飞跃发展,永续发展,我深信德阳的明天会无限美好,前程似锦。经过反复权衡以后,我决定把自己的命运同德阳连结在一起,举家迁往德阳。我义无反顾地向我供职的中江龙台中学提出申请,但由于我是该校副校长,组织人事关系归县委宣传部管,范云部长开始坚决不放,后来见我去意决绝,市上又决意要调我,只好违心地签字放行。
1983年11月3日,我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市委宣传部报到。算我幸运,部领导允许我晚上在办公室后面住宿。到部里上班不久,待人热情真诚、勇于任事的曾仪主任带我去孝泉镇搞社会调查,借以熟悉基层情况;随后副部长陈锦林又组织我们赴什邡了解春节活动的安排;为赶时间,在严寒的冬夜,我坐在办公室赶写部长的讲话材料;紧接着,又奉命去什邡同钟永光、蒋大海、郑贵仁一起编写市委工作会简报。往事如烟,令人欣慰。这一段是我来德阳以后的发仞期。在这一阶段,我夙兴夜寐,辛勤耘耘,日积月累,蓄势待发,为今后的脱颖而出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德阳发展我发展
二十年开拓,二十年发展,年轻的德阳英姿飒爽,生机勃勃,有如一个二十岁的壮小伙一起劲头十足。处于青春欢畅、激情飞扬时期的德阳,到处是欢乐的笑脸,到处是惊人的业绩,到处是夜以继日的创造,到处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在所辖六个县(市、区)中,经济发展指标位居全省前十名的就是什邡、广汉、绵竹、旌阳四个县(市、区)。富有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的历届领导,在短短二十年内为市民做了大量口碑载道的好事、实事;在川峡路边上匠心独运地修建了精美绝伦的石刻艺术画廊——德阳艺术墙;把水源沽竭、荒芜主极的绵远河流荒河滩,改造成了碧波荡漾的旌湖;新建了“千百园林景作国,万种风情意写诗。”的四川文化娱乐城;修建了气势宏大、引人入胜的文庙广场;修建了体育馆、电视塔、艺术宫……还有河面旧城改造,河东新城开发,以及为建结旌湖两岸而修建的彩虹、珠江、岷江、黄河四座大桥。一句话,德阳的变化,惊天动地,德阳的人文风貌,令人心醉。
德阳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宽松的政治环境,德阳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关爱,使多少人倍感温暖,倍感欣慰,使多少人心存感激,发愤工作。苏东坡说:“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德阳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有利于各类人才的茁壮成长,德阳的各种奖励政策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这种契机下,我于1992年由香港天马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了政治抒情歌词集《留住春光》;2001年又由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山水风光诗词集《星光灿烂》。1998年荣获德阳市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荣称号;1994年被市委组织部评选为县级拔尖人才;1995年被市人民政府任命为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德阳分院副院长。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我在1995、1996连续两年应四川电视台的邀请,参加当年春节联欢晚会“四川人过年”歌舞节日创作组,为春节联欢会创作了《闪光的项链》、《输赢都爱你》等两首深受听众喜爱的歌曲。1996年《闪光的项链》荣获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我是德阳市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者。
我为德阳添光彩
进入新的世纪以后,德阳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它牢记着自己的历史使命,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一个新举措,一步一个新跨越,一步一个新台阶,一步一个新天地,后来居上。德阳的飞跃,一日千里;德阳的崛起,震惊巴蜀;德阳的成就,催人奋进。作为一个德阳人,我为德阳的发展进步感到无比自豪。为了充分抒发我对德阳的无比热爱,1995年我应市广电局的邀请,为该局即将拍摄的六集电视专题片创作主题歌《德阳,我心中的明珠》,这首歌一问世,就受到德阳听众的普遍欢迎,并荣获96百家城市电视台音乐节目展播银奖。为不断提升德阳形象,我满腔热情地动用一切手段不失时机地宣传德阳。1998年四川省第四届青少年运动会即将在德阳开幕,我应当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家鎏同志的邀请,同两位朋友一起反复探讨歌词创意,然后由我执笔创作了四青会会歌《青春在这里翱翔》。当时我的主导思想是:四青会既然在德阳举办,会歌理应出自德阳作者之手,这样才能充分展示德阳作者的创作实力,为德阳增光添彩。为了不遗余力地宣传德阳,扩大德阳的影响和知名度,我同市文联主席詹仕华通力合作,共同策划并四处联系,取得有关单位的理解和支持,请省散文学会卢子贵、孙友军、何映森、杨泽民等专家学者先后来德阳参加了“玄珠湖笔会”、“青牛沱笔会”、“四川散文名家英雄故乡行笔会”、“四川散文家什邡金秋笔会”、“四川散文家绵竹梨花笔会”……另外还在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中国散文名家德阳笔会”,这些笔会在提升德阳形象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998年,我同李惠新联手,精心创作了歌颂邓小平理论这面光辉旗帜的政治抒情歌曲《旗鼓阵》由四川新生代实力派作曲家朱嘉琪谱曲后效果特好,一举夺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全国广播金奖”等五项大奖。为我市捧回了第一个“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的殊荣。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同各级领导的鼓励密切相关的,是同德阳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德阳给我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创造了成才的条件,是德阳确定了我的发展轨迹,生活道路。是德阳给了我腾飞的翅膀,激励我在文艺的广阔天地里高飞远翔。如果没有德阳市的建立,便没有我在德阳的生活和创作;如果没有德阳的奖励政策,便没有我的成绩和荣誉。没有德阳,便没有我今天的一切。德阳,我深深地爱着您,我深深地感谢您!
如果说,我来德阳的第一阶段是蓄势待发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伴随着德阳的发展而发展,那么第三阶段这就是我再创佳绩的阶段。我深信,伴着德阳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还会创造更多的佳绩。
当前,德阳正在实现新的跨越,德阳的前景无限美好。二十年前,我毅然决定选择德阳这颗川西明珠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作为自己工作休憩的理性之地,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深深扎根在德阳,一如既往地心系德阳,情牵德阳,始终不渝地热爱德阳,宣传德阳,同全市人民一起共同塑造德阳更加辉煌的未来。
激情满怀赋中江
姜 诗
一九五九年八月,我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中江中学校任语文教员。我当时的景况是书剑飘零、孑然一身。在中江这片热土上,我勤勤恳恳地工作了24年。我的青春年华,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是在中江度过的。我在这里入党提干、娶妻生子。在这里我有很多情趣相投的朋友;有很多关系良好的学生;还有很多关心爱护我的领导。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师生情谊的厚重;我从他们那里吸取到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没有他们当年对我的激励和支持,便没有我今天的一切。
时光飞快流逝,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忘不了中江县委宣传部、文教局和中江中学、龙台中学有关领导对我的关爱;学生及学生家长对我的信任;社会各界对我的敬重。至今我仍然记得,五九年八月我去中江中学报到时,张笃生校长像一个慈祥的长者一样,满腔热情地接待我。他那亲切的话语,让我感到格外温暖;至今我们仍然记得,当我在中江中学给高六二级五班上第一堂课时,学生那会心的微笑,友善的目光;至今我仍然记得,当我在教学上作出了一点点成绩,龙台中学高长维校长动员我入党时那恳切的神态,暖心的话语;至今我仍然记得,八一年我入党前夕,县级机关党委张佩琼同志约我谈话时那亲切的话语,信任的目光……我还清楚地记得高六二级陈洪藻、高六三级邓集松、高六四级邓学明等一大批同学考上大学以后,从大学校园里写回的情真意切的感谢信;我还清楚记得集凤中学学生武友林六六年从北京大串连归来,送给我一枚毛主席像章时,那满面微笑的模样;我永远忘不了龙台中学列永到西藏当兵后,知道我年年生冻疮,特意从部队寄回一双防寒保暖的大头鞋。也幸亏我脚上穿着这双大头鞋,当我去车站送来龙台看望我的赵智、倪波等学生,突然遭遇车祸;我的脚才没有被辗成残废……这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深深铭刻在我的心上,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对于中江这片多情的土地,我是常怀感激之情,总想有所回报。
我出生在广安,考上大学以后就离开了故圆。中江是我第二故乡,我在中江工作的时间比在老家上学的时间更长,我同中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在中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了半个中江人,对中江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在中江,我是看树树可亲;看山山有情;看花花含笑;看人心最近。出于对中江的深情厚爱。我萌发了用行动回报中江的强烈愿望。
一个机遇出现了。二00二年,德阳文庙广场建成后,德阳像绵竹一样重金礼聘巴蜀鬼才魏明伦撰写《德阳赋》,勒石安放在文庙广场。当时,我突发奇想,我何不写一篇《中江赋》来回报中江的父老乡亲呢?我深入思考后,觉得我写《中江赋》有两个非常人所能及的优势。第一,我对中江的熟悉、了解,比魏明伦对德阳的了解,更深入、更具体、更全面;第二,我对中江的感情比魏明伦对德阳的感情更强烈、更深厚。
二00三年,我开始创作《中江赋》,先是花了三个月时间查阅《中江县志》及《中江政协文史资料》及有关文章,然后酝酿构思,编写提纲。我把创作《中江赋》,传承中江丰富多采的历史文化,作为一种崇高的历史使命,作为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我用我的心去写,带着最深沉最炽烈的感情去写,先后五易其稿,经过半年多年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地完成了《中江赋》。
近几年来,当我看到《中江赋》在多种报刊、杂志、书籍、画报中印出来时,我感到由衷的喜悦,感到开心无限,欣慰无限。
作者简介
姜诗,网名桃花源中人,四川省广安人。中文本科学历,曾任职中江龙台中学副校长,省干部函授学院副院长,德阳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市委党校副教授。中国散文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辞赋社社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八部散文辞赋集。多件作品分别荣获中宣部、省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广播金奖,巴蜀文艺奖,四川省散文奖,《中国作家》金秋征文一等奖,三星堆文学奖。


